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公司的人格否认制度

公司的人格否认制度

一、前言2005年修订的《公司法》(以下称《公司法》)第20条第3款规定:公司股东滥用公司法人独立地位和股东有限责任,逃避债务,严重损害公司债权人利益的,应当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责任。

“这是在成文法中最明确地规定公司法人格否认(揭开公司面纱)的立法例。

”论界和实务界对这一规定都,给予了不同寻常的关注。

《公司法》寥寥几十字,就将英美判例法上发展了几十年的一项判例制度以成文法的方式引入,不能不说是一个创举。

但是,自从公司法实施以来,该规定究竟应如何适用,依然没有一个能被人们普遍认可的标准。

一时间,许多学者撰文,一方面积极肯定我国公司法对公司法人格否认规则的引入,另一方面则批评该规则依然原则、抽象,难以操作。

而在实务上,多数法官对这一规则还不十分了解或不能准确把握,大都就该条的适用仍在观望,等待着最高法院司法解释的出台。

也有法院因种种股东逃债行为而致债权人利益严重受损,为救济债权人利益而小心翼翼地尝试适用这一规则。

一句话,自我国公司法以成文法的方式引入公司法人格否认规则以来,对其具体适用的问题,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务上都还处于进一步探索的阶段。

那么,怎样才能更好地运用这一规则,使中国公司法中纸面的“公司法人格否认”走向活生生的司法实践;怎样才能完善这一规则,是不是只能通过制定法的方式将这一规则再具体化,还是可以通过司法解释甚或判例指导来引导司法实践;怎样才能在积极运用这一规则的同时又能有效地防止该规则在司法实践中被滥用。

公司人格否认并不是对公司独立人格全面的永久的否认,而是在特定的具体的法律关系中对已经丧失独立人格特性的公司状态的一种确认,其效力范围是对人的,而非对世的,法律后果是使公司股东在特定场合下对公司的债务承担无限责任,或撇开公司的存在直接确定股东的义务。

公司人格在个案中的否认,并不影响公司在其他法律关系中的独立人格。

因此,这项制度作为对公司独立人格原则的补充,其既肯定公司的人格独立,将维护公司人格独立作为一般原则。

同时,又不允许股东利用对公司的掌控从事不正当的活动,谋取法外利益。

二、公司法人人格否认概述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又称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disregard of corporate personality),美国称“揭开公司面纱”(lifting the veil of the corporation ),英国称“刺破公司面纱”(piercing the veil of the corporation),德国称“直索责任”,日本称“透视理论”,指为阻止公司独立法人人格的滥用,就具体法律关系中的特定事实,否认公司的独立人格与股东的有限责任,责令公司的股东对公司在债权人或公共利益直接负责的一种法律制度。

因为该制度将笼罩在公司身上的法人面纱揭掉,责令背后股东承担责任,因而又称“揭开公司面纱”或“刺破公司面纱”。

它的产生主要源于公司股东滥用其有限责任,最早出现于英美法系国家判例国家的判例法中,后为一些大陆法系国家所吸收。

公司法人人格制度起源于中世纪,到19世纪末20是基础才最终形成。

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了许多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学说,如法人拟制说、法人否认说、法人是在说等。

法人、人格、公司三者合为一体,形成了公司法人人格制度。

无论英美法系还是大陆法系,也无论持何种法人本质学说,在将公司是为法人的一种和对公司法人人格制度的法律特征认识上基本一致的,只有当独立的法人资格、股东的有限责任和资本的联合性及可转让性结合到一起,才孕育出现代公司法人人格制度,公司的独立人格与股东的有限责任原则是公司人格制度最基本的特征①。

(一)公司法人人格否认的特点公司具有独立法人人格和股东承担有限责任是公司的基本法律特征和现代公司制度的根基,公司法人人格否否认只是一种例外,只有当公司人格被滥用而损害到债权人和社会公共利益时,法院才可以在个案中对公司人格予以否认,直接追索股东责任。

在适用公司法人法人人格否认的情形下,该公司的人格其实已经被破坏,早已丧失其应有的独立性,否定其人格不过是对客观事物的揭示和认定。

因此,公司法人人格否认不是对公司人格独立制度的否定,而是对公司法人人格制度的维护和完善,是对公司当事人之间利益失衡的一种事后救济。

当然,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也有它独立的特点,第一,该公司必须具有独立法人人格。

虽然我们讨论的人格否认制度具有否认公司人格的功能,但它针对已经合法取得公司独立法人资格,且独立人格及股东有限责任又被滥用而设置-----------------------------①赵旭东主编《公司法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年版第八页。

公司有独立人格是公司成立的必要条件之一,也是人格否认制度的前提,不可脱离这一前提来研究与公司有关的人格否认制度。

第二,这一制度只对特定个案中公司独立人格予以否认,而不是对公司法人人格的全面、彻底的否认,其效力不涉及该公司的其他法律关系,并且不影响该公司作为一个独立实体合法的存在。

第三,该制度主要是为了保护债权人的利益,它在性质上属于民事责任,是司法上的责任。

(二)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的构成要件公司法人格否认法理,是指当公司控制股东滥用公司独立人格和股东有限责任时,将忽视其与公司各自独立的法律人格,而视公司与其背后的股东为一体,对外承担连带责任的一种法律措施。

该法理是公司法人制度的有益补充,是以矫正公司法人制度在具体运作中出现的不公平为己任的。

各国法院在司法实践中对适用公司法人格否认的法理一直都极其慎重,除非有极具说服力的理由,而且为了发挥法人制度的积极作用,同时也为了防止公司法人格否认法理的滥用,各国还针对各自司法判例的实践,以公平、正义法理念为宗旨,对该法理的适用要件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

公司法人格否认法理的适用要件构成如下:1、主体要件用公司法人格否认法理的主体要件包括两方面,一是公司法人格的滥用者;一是因公司法人格被滥用受到损害,并有权提起适用公司法人格否认法理之诉的当事人。

公司法人格的滥用者,公司法人格之滥用者限定在公司法律关系的特定群体之中,即必须是该公司之握有实质控制能力的股东。

具有实质控制能力的股东,或曰支配股东,并不一定必须持有公司多数股份,而应以实际对公司的控制作为表征。

在一人公司或母子公司的场合中支配股东过度控制公司的情况最为明显。

作为公司的股东可以有积极股东和消极股东之分。

积极股东是指那些实际参与公司经营管理,并能对公司的主要决策活动施加影响的股东,只有积极股东才有滥用公司法人格的可能性和机会。

而消极股东则是指没有参与公司经营管理权利的,或有权参与公司经营管理但不能或不愿参与公司经营管理的股东,公司法人格被滥用与他们无关。

公司法人格否认的权利人,公司法人格滥用的受害者通常是公司的自愿债权人和非自愿债权人,有时是代表国家利益或社会公共利益的政府部门。

因此,只有他们有权提起揭开公司面纱之诉。

必须明确,这些受害者皆是因股东之滥用公司法人格的行为而受到损害,如果因公司董事或经理擅权谋取私利而使上述当事人受损害,可依照公司法的相关规定,通过追究公司董事、经理之责任来予以补偿,不能提起揭开公司面纱之诉。

当然原告的身份对法院是否揭开公司面纱有一定影响。

实践中常有公司自己或公司股东,为某种利益提起适用公司法人格否认法理之请求的情况,这是不能允许的。

2、行为要件行为要件强调的是公司法人格之利用者必须实施了滥用公司法人格之行为。

根据法律之一般规定,权利之行使,必须有一定之界限,超过正常之界限而行使权利者,既为权利之滥用。

若须构成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在客观上要有行为表现,具体有:公司资本显著不足,其既包括公司设立之初资本不足,也包括公司在运营过程中出现的资本不足。

出资者在设立公司时,并未按《公司法》要求向公司投入足额注册资本,或者在公司登记成立后,抽逃公司资本。

当债权人要求公司偿还债务时,公司早已失去了偿债能力,而股东则以公司有限责任为由拒绝承担责任。

滥用公司人格逃避合同义务,股东利用公司形式从事经营活动,在公平、善意、谨慎的前提下,严格遵守分离原则,即可享受有限责任的特权,分散经营分险。

滥用公司人格规避法律义务,利用公司独立人格规避法律义务,是指受强制性法律规范制约的特定主体,应承担作为或不作为的义务,但其利用新设公司或既存公司的人格,人为地改变了强制性法律规范的适用前提,达到规避法律义务的目的,从而是法律规范本来的目的落空。

例如股东为了享受特定地区的税收优惠政策,在该地注册成立一个并不实际营业的“信箱”公司,采取“价格转移”和“税收留滞”的手段,使股东的所得利润避免在高税区纳税,导致国家税收的大量流失。

滥用公司人格诈害公司债权人,为避免债权人对公司财产的强制执行而新设公司,将原公司财产转移至新公司,或当公司经营陷入困境后,原公司的主要人、财、物从公司脱离出来另外组成新公司独立经营,并将原公司的主要业务转入新公司,原公司完全成为一个“空壳”,新公司完全不承担原公司的债务,却实际上接受了原公司的大部资产,这种所谓的“资产重组”,致使原公司的债权人的权益很难得到实现。

人格混同,公司与股东应当是两个独立的法律主体,权利义务、法律责任本应有明确的区分,但在现实中,有的公司股东完全将公司视为自己整体中的一部分,人事、财产、业务混为一体,、母公司与子公司不分,此公司与彼公司不分,当其中一个公司受到债权人追索债权时,赶快将财产转入另一公司,使债权人的权利落空。

因此,对于公司的盈利与股东的收益不加区分,致使双方财务帐目不清的,或公司与股东的资金混同,并持续地使用同一账户的,或公司与股东之间的业务持续地混同,具体交易行为、交易方式、交易价格受同一控制股东支配或者操纵的,均构成股东人格与公司人格的混同。

公司人格形骸化,指公司与股东完全混同,使公司成为股东的或另一个公司另一个自我或者成为其代理机构和工具,形成股东即公司、公司即股东的情况。

股东利用自己对公司的绝对控制优势,以公司名义承担其并未受益的债务,随意挪用公司的财产,或让公司为其贷款提供担保,使其负担与经营无关的巨大风险,甚至以公司名义从事非法活动,公司在股东的过度操纵下,实际丧失了独立的法人人格。

股东的过度操纵行为造成公司徒有其表,没有自己独立的意志和利益,起行为亦不以本来之宗旨为目的。

3、结果要件结果要件是指公司法人格利用者滥用公司法人格的行为必须给他人或社会造成损害。

公司股东如果滥用公司法人格,则表明股东对公司人格的利用,已逸出公司法人制度的社会目的之外,违背了公司法人制度的公平、正义的价值目标,法律当然不能承认这种滥用行为。

但是,适用公司法人格否认法理时,还特别强调两点:一是滥用公司法人格的行为必须造成损害。

二是滥用公司法人格的行为与造成的损失之间有直接的因果关系。

这就要求受损害的当事人必须能够证明其所受损害与滥用公司法人格的不当行为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否则,能向法院提请否认公司法人格的诉讼请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