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八大女性主义思潮

八大女性主义思潮

女性主义理论与流派女性主义的发展演变的历史进程及特质划分为九大类:自由主义女性主义、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存在主义女性主义、激进女性主义、精神分析女性主义、存在主义女性主义、后现代女性主义、多元化全球女性主义及生态女性主义。

(1)自由主义女性主义历史背景自由主义女性主义,乃指由自由主义思潮发展而来的女性主义思潮。

自由主义兴起于19世纪的西欧,以英国政治哲学家洛克(John Locke)为最重要的代表人物。

在政治层面上,自由主义挑战当时君权神授的理念与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指出政府的统治必须得到人民的同意;在经济层面上,随著资本主义市场的勃兴,旧有的封建制度对旅行、金融、贸易交易的种种限制也受到新兴中产阶级的挑战,以自由之名,争取更多的经贸机会与累积个人财富的机会。

十七、十八世纪的女性主义者将自由主义的理念与主张加以延伸,扩张到妇女身上以及私领域的性别关系。

她们认为,如果政治领域里的君权神授是不可以忍受的,那么为什么家庭里,仍保留著男性家长的绝对权威呢?基本观点一、理性自由主义认为人类的共同本质是理性,这是人之所以异於禽兽之处,主张女人的本性和男人一样,是人性(human)与理性(rational),而非生殖性(sexual)。

二、自由主义与个人主义人存在世界上的目的与意义,必须由个人决定,而非依赖他人的权威与意见,自主(autonomy)与自我决定(self-determination)就是自由主义所崇奉的原则,也就是不受别人干涉,自己决定自己的生存目标。

三、平等「平等」是自由主义的核心原则,洛克认为每个人都有权去从事她所喜欢的事,并不受他人的干扰;同样地,她也必须尊重他人的权利与自由,不去干涉他人的事。

所以个人必须去遵守法律与平等的原则。

平等有二个面向,第一个面向是接受束缚的平等,也就是说大家要接受相同的法律限制;第二个面向是机会的平等,每个人均有均等的机会追求自我发展并发挥自我的潜能。

女性主义沿袭自由主义的理念,将之推广到女性身上。

首先,妇女是人具有理性。

理性是妇女以及所有人类的共通本质,而妇女的性别是次要的。

根据自由、自主与自我的决定原则,女性主义认为女性生存的目的必须以自我实现、自我潜能发展为优先。

女性的自我就是存在的目的,而非为了做妻子与母亲才存在,就好像男性是为了父亲与丈夫的角色而存在。

自由主义女性主义在概念上强调个人主义以及自我优先,同时在经验层次上又肯定家庭对女性的重要,这是其务实特性以及理念本身的内在局限。

代表人物和代表作品一、玛丽.沃尔斯东(Mary Wollstonecraft,1759-1797)代表作:《为女权辩护》沃尔斯东认为女人和男人一样具有理性。

其主张女性要发展理性,培养独立自主的人格,同时她不特别支持女性参与公共领域的生活,她认为只有少数特别优秀的女性才会从事政治,大多数的女性是在家庭领域里去追求理性与独立。

要达成理性与独立,首先,女性要有一技之长,能取得经济独立;其次,法律必须承认男女平等,女性也拥有财产权,而非附属於丈夫。

二、玛格丽特.芙乐(Margaret Fuller,1810-1850)芙乐主张女性在法律地位和世俗生活里的权利,并更进一步从存在哲学的观点,强调女性有追求内在自由的权利。

所谓的内在自由,包括心灵的充实、智识的成长、理性与创造力的激发。

芙乐认为母职是女性生活的部分而非全部,女性必须超越特定的家庭关系去追求自我成长。

她特别指出女性自我成长的目的并不是要成为一个称职的妻子与母亲,而是为了自身的丰富与充实。

三、约翰.斯图亚特.穆勒(John Stuart Mill,1806-1873)代表作:《女性的屈从地位》穆勒指出法律的不平等,使得婚姻制度中的婚姻关系,犹如主人与奴隶的关系。

穆勒将政治哲学里的公共领域的契约概念扩充到婚姻的关系,认为婚姻关系必须经由当事人同意,在平等条约下订定共同的生活方式。

契约的精神就是自主与自我决定,契约婚姻使女性不会在违反自身自由意志的情况下结婚。

穆勒主张女性应该有一技之长与经济独立能力,这样才不会为了长期饭票而无奈的走进婚姻中。

此外,应该解除就业市场对女性的各项限制,由能力来决定,使社会运作更有效率。

穆勒与沃尔斯考夫特及芙乐一样,认为一般女性婚後应该以家庭为主,不需要外出工作。

但是那些特别优秀的特殊女性,应该不受任何阻碍,发挥她的才能,甚至和男性一较长短。

四、贝蒂.弗里丹(Betty Friedan,1921-)代表作:《女性的奥秘》弗里丹继承了十八世纪以来自由主义的基本主张,而同时又更加强调女性在公共领域的参与。

弗里丹指出父权社会的文化机制竭尽所能地塑造一个快乐、满足的、幸福的家庭主妇形象,使得女性自幼就向往这个形象,并把自己的一生寄托於家庭与婚姻的关系。

然而,这个理想的形象,只是个迷思。

弗里丹鼓励女性放弃以家庭主妇的形象作为自我的认同,不过她并未提倡女性在实质上放弃家庭生活,而是在家庭与事业间取得平衡。

弗里丹认为女性可以同时兼顾家庭与事业,而以事业为主。

(2)激进女性主义历史背景20世纪60年代后期,各种激进的女权主义思想和行为崭露头角,由于“新左派”中的成员不满“新左派”社会主义者和民权团体对她们的态度,发起成立了强烈认同当代女性运动的一个派别。

她们并无统一的目标和理论体系,也无稳定的组织机构,但通览她们的著作可以看出,尽管其解释各异,但她们相一致的观点是:妇女受压迫是最基本的压迫。

激进女权主义将其理论重心放在男性针对女性的暴力行为以及性对女性身体的统治,它视男性群体为压迫女性的群体,要在一个男性中心的社会争取女性的中心地位。

这一理论的极端形式是攻击异性恋、性暴力和淫秽色情品的制造与销售。

它认为妇女受压迫的根源是男性对女性身体的统治,这种统治是通过两种途径来实现的,一是通过意识形态途径,包括淫秽色情品的制造,贬低妇女的思维定势等;二是通过实践的途径,包括男性中心的婚姻和财产法,剥夺女性的生育权利,性暴力等。

基本观点男权制的理论——妇女受压迫的根源,个人的就是政治的——性政治妇女普遍的殖民化(最主要的理论建树)主张“生物学革命”,肯定女性的生理和气质,关于恋爱婚姻模式。

代表人物和代表作品一、费尔斯通《性的辩证法》在<性的辩证论>一书中,费尔斯通(S. Firestone)主张父权制度是历史基础是「物质的」,即男女生理事实,她认为男女不平等的根源在於生殖功能的不同。

所以他主张发展出由女人控制的生育科技将妇女从她们的「生理的暴虐性」里解放出来的方法。

二、米利特《性社会学》(3)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和社会主义女性主义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历史背景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是在审视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产生的,分为古典的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和非古典的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

古典的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以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决定论和阶级压迫论为唯一标准来分析女性受压迫的根源,把妇女解放置于人类解放中的一个次要地位,代表人物,波伏娃,卢宾。

非古典的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把女性的解放置于社会发展的主流层面,其目标直接指向妇女解放,而且把马克思主义的关于经济决定论、异化理论、两种再生产理论运用于家务劳动和劳动市场中,从而建构了关于家务劳动的价值理论和劳动力市场的性别分工体系理论。

马克思理论对现代女性主义深具影响的有二大部分:一是历史唯物论及一些相关的概念,如:人性、意识型态、阶级意识及假意识等;二是现代资本分析,其中以异化、实践及价值决定论对女性主义最具影响力。

基本观点女性也是一个阶级,反对强调男女两性区别,为妇女争取特别的保护性立法和阶级斗争。

代表人物和代表作品西蒙.波伏娃《第二性》,G.卢宾《走向妇女人类学》社会主义女性主义社会主义女权主义:社会主义女权主义思想,又称新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思想,是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基础上产生的。

受激进女权主义的影响,它认为男权和阶级双重压迫构成了妇女受压迫的基本社会形式,父权制和资本主义的双重压迫才是女性处于从属地位的根源,为了达到妇女的彻底解放,不仅要改变经济基础,还必须推翻无处不在的父权制。

社会主义女性主义认为单一的反资本主义或反性别压迫,都无法达到经济正义与两性平等,必须二者并进。

所以,社会主义女性主义发展理论策略时,产生两种取向──双系统理论与统合系统理论。

社会主义女性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一、社会主义女性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对「生产活动」的认定分析不同社会主义女性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对「生产活动」的认定分析不同。

传统马克思主义认定的「生产」是满足物质需要的食、衣、住等交换价值(exchange value)的生产,而社会主义女性主义认为,妇女在家庭所做的「再生产」(reproduction),如:性、孕育、养育等,也是「生产」,绝非传统马克思主义认定的只具有使用价值(use value)不具交换价值。

二、马克思主义是「性别盲」此外,马克思主义分析资本主义如何使工作领域和家庭领域分离,及何以家务劳动逐渐失去经济价值,却无法解释为什么从事家务的是女性,在外工作的是男性,而不是颠倒过来。

而且马克思主义认为,只要让妇女就业可以解决妇女的问题,可是家务并未社会化,妇女得承受就业与家务的双重劳务负担。

又妇女除了在家庭内从属於男性,在工作职场中也是从属地位,但马克思主义无法解释原因。

所以,现代社会主义女性主义认为马克思主义这种男人的世界观,无视於父权制度对妇女的压迫,是「性别盲」。

代表人物和代表作品朱丽叶.米歇尔《妇女地位》,阿立森.贾格尔《女性主义政治学与人性》米歇尔《妇女,最漫长的革命》海蒂.哈特曼《资本主义、男权制和性别分工》艾里斯.扬《父权制与资本主义结合》(4)精神分析和社会性别女性主义历史背景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提出“性欲理论”,20世纪70年代女性主义者以他为共同的批判目标,指出相对于男人而言,妇女的社会地位,他们的无权无势与女性的生物性没什么联系,而与女性气质的社会建构有很大联系。

精神分析女性主义基本观点精神分析和社会性别女性主义认为,女性的心理,特别是在思维方式方面,有着女性的独特性,应从女性的行为方式入手,对此作出根本性的解释。

精神分析的女性主义者主张创造一个雌雄同体的社会,使每个充分发展的人都融合了正面的女性特征和正面的男性特征。

代表人物和代表作品多罗西.丁内斯坦《美人鱼与牛头怪》南西.乔多罗《重建母职》朱丽叶.米切尔《精神分析与女性主义》社会性别女性主义基本观点社会性别女性主义者则认为女性气质优于男性气质,女性应保持女性气质,男性应去除其气质中的一些极端形式,如雄心、控制感情、攻击性等,主张以新的、女性的关怀伦理学取代旧的、男性的公正伦理学。

代表人物和代表作品卡罗尔.吉列根《不同的声音》内尔.诺丁斯《妇女与邪恶》、《关怀》(5)存在主义女性主义历史背景存在主义女性主义以西蒙.波娃(Simone de Beauvoir)的第二性为代表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