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原创性说明:本论文由本人参考大量文献资料,结合自己所论述想表达的思想观点,来展开整理编合资料,结合自己写作语言,来论述比较中西比较女性审美。
文献综述:概述:一.写作的目的:这篇论文是关于比较《布洛伊公主》与《月下吹箫图》两幅作品的,做了油画与仕女画的小比较,论证了中国与西方国家不同的绘画形式表现不同的女性美。
二.介绍有关的概念:1油画:它是以用快干性的亚麻仁油、罂粟油、核桃油等调和颜料,在画布亚麻布,纸板或木板上进行制作的一个画种。
作画时使用的稀释剂为挥发性的松节油和干性的亚麻仁油等。
画面所附着的颜料有较强的硬度,当画面干燥后,能长期保持光泽。
凭借颜料的遮盖力和透明性能较充分地表现描绘对象,色彩丰富,立体质感强。
油画是西洋画的主要画种之一。
2肖像画:它是人物画的一种。
肖像画按其不同的创作要求和表现手法,又分为头像、胸像、全身像、半身像和群像等种类。
它要求画家对人物的容貌、体形、情态、服饰及背景等作真实生动的描绘,表现其精神特征、身份地位、民族属性、时代风尚和反映出画家本人的思想感情。
肖像油画的特点包括其一客观性——实有其人,其二真实性——外形酷似,再次生动性——神采奕奕,最后专一性——旨在人像。
3中国画:它是汉族传统绘画形式是用毛笔蘸水、墨、彩作画于绢或纸上的画种,简称“国画”,是我国传统绘画,有别于“西洋画”。
题材可分人物、山水、花鸟等,技法可分工笔和写意,它的精神内核是“笔墨”。
4仕女画:又称美女画,中国的仕女画形成在两晋时期,它是人物画中以女性形象为描绘对象的绘画。
清代其代表画家有改琦、费丹旭等。
他们笔下的仕女,大都是上层社会和宫廷生活中的贵族和名门淑女。
向人们展现了当时妇女闲逸的生活及其复杂的内心世界。
三.综述的范围:文献综述范围向读者介绍与主题有关的详细资料、动态、进展、展望等方面。
四.主题的现状及争论的焦点:有不少人写过关于安格尔的论文,同样也有不少关于仕女画的论文,谈女性美的也不计其数。
我的这篇论文,就是利用中西对比,根据自己的爱好,比较安格尔与费丹旭的作品,比较他们画中所表现的女性审美。
主题:我的论文主题是围绕两幅作品展开的,以下关于主题问题的探讨,都是从两幅作品讨论的。
一.主题的历史背景及评述:1关于《布洛伊公主》: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揭开了历史新的一页。
2关于《月下吹箫图》:二.主题的现状及评述:1关于《布洛伊公主》: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对于十九实际中叶法国油画中女性形象缘由的探究》2关于《月下吹箫图》:三.主题发展方向及评述:1关于《布洛伊公主》:2关于《月下吹箫图》:主题部分应特别注意代表性强、具有科学性和创造性的文献引用和评述。
总结:总结部分,与研究性论文的小结有些类似,将全文主题进行扼要总结,对所综述的主题有研究的作者,最好能提出自己的见解。
参考文献:[1]朱伯雄译:《安格尔谈艺术》,辽宁美术出版社1979年10月版。
这本书是一部艺术家创作及批评思想文集收录。
作为19世纪法国知名画家,安格尔的绘画创作在西方美术史上有着重要的位置。
本书选译了安格尔留下的有关其绘画思想及观念的笔记和部分书信摘录,从中不难发现画家安格尔美术思想的大致倾向。
译者还选译了安格尔的一些学生、朋友以及论敌对他的评价,有利于读者更加全面清晰地了解安格尔的美学思想及影响。
[2]纪学艳编著:《安格尔画传》,中国文联出版社2005年1月版。
安格尔是法国19世纪前期最著名的画家,拿破仑时代著名绘画大师达维特的杰出弟子。
其绘画集西方写实主义绘画之大成,尤其善画人体,细腻真实,艳丽无比,对当时的西方绘画和法国绘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安格尔画传》引用大量史料,并结合具体的绘画作品,对安格尔的一生作了生动的描述。
[3]王朝闻著:《审美谈》,人民出版社2009年7月版。
《审美谈》的写法有点像随笔,与条理化、系统化的教科书的写法大有差别;以为称它为“谈”而不称为“论”,似乎较为确切。
当然,谈与论二者并没有绝对对立的差别,读者把这些随感录般的东西当做谈或论来翻阅,它都有适应性。
《审美谈》写作过程不是按照章节次序先后动笔的,常常是从想得比较成熟或临时有了写作冲动而对其中的某一节先下手的。
由于作者要求每一节都要有相对的独立性,以便读者抽出其中的任何一节来阅读,所以整理全部稿件时在章节的组合等方面就产生了困难,内容有相对独立性的各节不便于列入某一专章里。
第十二章关于艺术中的美与丑的谈论。
[4](英)诺曼.布列逊著,丁宁译:《传统与欲望——从大卫到德拉克罗瓦》,浙江摄影出版社2003年1月版。
中西方两种文化潮流起源及其演变均自行其道但是艺术史领域里也确实存着某种特定共因为欧洲和中国都拥有世界上现存最古老也最成熟图像再现传统本书旨讨论欧洲艺术史、讨论是体现大卫、安格尔和德拉克罗瓦三位法国画家自己创作中传统问题它不打算成为本对些画家成就面面俱到描述或成为任何包罗万象意义上部们创作史而是要探究大卫、安格尔和德拉克罗瓦以们领悟力对们艺术传统中所处地位感受以及应对不同方式面对些艺术家丰硕成果选择了哪些看来最能说明们对传统反应并对传统所出诸种难题给予高度化答案作品[5]路英著:《红艳一枝露凝香》,中国友谊出版社2007年7月版。
总结明、清士大夫、文人的女性美观念,大体上有以下几点:一、年龄。
以年轻为美,大约以青春为最美:也有人主张不同年龄段,各有长处。
二、容貌。
中国古代最重视容貌美。
头发以黑而有光泽为美;眉以细长而弯为美;目以弯细含笑为美;口以小为美;齿以整齐洁白,形如扁贝为美;脸以鹅蛋形为美;肌肤以白晰柔嫩为美。
所谓五官端正,眉清目秀,唇红齿白者便是美。
三、体态。
先秦至唐,大体以体长个高为美,所谓颀硕丰艳之立美。
宋至清,多以体材适中为美,“修短得中,襛纤合度”,“不肥不瘦,长短适宜”是最理想的身材。
腰以纤柔为美,所谓“杨柳细腰”;手以纤细柔嫩为美;足以纤小正直为美。
整个体态,以身材苗条而肉体丰满,体态轻盈、舒徐优雅如弱柳临风为美。
中国古代女性美标准中,一般不太注意身体的曲线美及身体各部位的比列,而以体态婀娜多姿为美。
四、情态。
古代文人才子很注重女性的“态度”美,李渔所谓的“媚态”,也有称为“神韵”美的,这是一种难以用语言表达的“韵味”,如《美人谱》所说的“嫣然巧笑”,“临去秋波一转”等;卫泳所说的美女的态、情、趣、神、心等。
这是中国古代士大夫、文人们追求的一种精神境界。
五、修饰。
古代文人一般多主张适度修饰。
修饰要与女性的体貌相协调;要与其家境,经济条件相适应。
这一点于今仍有现实竟义。
六、德、色、才、艺的完美统一。
一些文人,尤其是唐代文人多追求女性的才、艺之美,追求德、色、才、艺的完美统一。
李渔还具体地论述了德、色、才的关系,主张女性应多才多艺全面发展。
清人吴震生,提倡“色期艳,才期慧,情期幽,德期贞”的德、色、才情统一的女性美标准。
[6](法)丹纳著,傅雷译:《艺术哲学》,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年5月。
一部为所有贴近艺术的人所写的关于艺术与艺术欣赏的书。
丹纳,一生过着书斋生活的人。
以诗人和逻辑学家的双重气质。
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幅欧洲艺术历史中最生动的画卷。
《艺术哲学》是一部有关艺术、历史及人类文化的巨著。
丹纳以渊博精深的见解,贯穿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提出了决定文明的三大要素——种族、环境、时代和衡量艺术作品价值的标准——艺术作品表现事物特征的重要程度、有益程度、效果程度。
全书条分缕析,通俗晓畅。
丰富的内容,充满生机的论证,使该书增加了形象性。
作者驾轻就熟地出入于文学、绘画、建筑、音乐、雕塑和诗歌缪斯殿堂六大分支之间,游刃有余的评述,纵横捭阖,潇洒自如,充分展示了作者深厚的艺术功力。
这本以欧洲绘画史为主的著作。
将几千年的人类艺术成就溶为一炉,读之使人沉醉。
知识分子阅读,不仅是指其特有的阅读态度和思考方式,更重要的还包括读物的选择。
在众多当代出版物中,哪些读物的知识价值最高而且是主流的,许多人都很难确切判定。
“文化伟人代表作图释书系”,所选择的均为对人类知识体系的构建有着重大影响的伟大人物的代表之作,这些著述一直都极大地丰富着我们的大脑,使人类的思想更为生动、睿智,并被每一代学人视为最理想藏书。
这些著述大都篇幅宏大,难以适应当代阅读的特有习惯。
为此,在凝练编译、准确压缩的基础上,以图释的方式对书中的知识要点进行了精彩补述,既突出了原作者的精要思想,又回避了让更多读者犯难的学究气。
一切尖端的思想都能轻松地理解,一切深奥的知识都可以变成今天的常识。
《艺术哲学》是丹纳诸多艺术理论著作中最重要的一部,源自作者19世纪在巴黎美术学校美术史的演讲讲义,20世纪60年代初被介绍到我国。
今天重读此书,我们仍然会被书中表现出来的深刻的洞察力、精妙的文字所震撼。
[7]葛路著:《中国绘画美学范畴体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1月。
《中国绘画美学范畴体系》为国内第部完整梳理中国绘画美学范畴著作不仅从中国绘画特质和社会功能、审美标准、创作法则三方面对中国绘画美学中诸多概念进行了梳理而且融合了作者中国绘画和美学研究中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对风格和概念理论化辨析中展开了中国绘画美学思想形成和发展过程学界直享有很高声誉中文摘要:在安格尔的作品《布洛伊公主》中,画家再现了勃罗日里公爵夫人面貌,追求写实的方式描绘了高贵之美;再现了当时作画的场景和物象。
而费丹旭的《月下吹箫图》,表现出凄凉的艺术氛围,给人不一样的韵律意境。
安格尔的作品《布洛伊公主》是以一种写实的手法来绘画的。
费丹旭的作品,不仅清代文人士大夫们提倡仕女画,也是从另一方面寄托画家在思想感情艺术上一种表现形式。
安格尔的《布洛伊公主》中的美妇形象,是在追求古典美的基础下,带有一种洛可可时期华服的感觉,一种带有浪漫主义的色彩。
费丹旭的《月下吹箫图》中的仕女形象,也正是清代封建文人对于女性审美观的体现,一种追求“赏的是娇花照水之颜,观的是弱柳扶风之色”的美。
关键词:清代仕女图新古典主义油画肖像画女性审美Abstract:In the Ingres work "cloth Roy princess", the painter emersion the duchess of LuoRi - in pursuit of realistic way face, portrayed the high beauty; At the scene reproduced the paint and object.And the next month flute figure of FeiDanXu, show desolate artistic atmosphere, give a person not the same rhythm artistic conception.Ingres work "cloth Roy princess" is a realistic approach to painting.The works of FeiDanXu, not only the Qing dynasty literati painting, also advocated from seeing another painter in the thoughts and feelings on a form in art.Ingres work's "cloth Roy princess" in the United States fu image, is based in pursuit of classic beauty, with a rococo period of feeling, a well-dressed with romantic colour. The next month FeiDanXu picture of flute in the Qing dynasty, it is also seeing image literati aesthetics for women of the feudal reflect, a pursuit "reward the is charming flowers, according to the concept of intensive of water is weak willows meeting region of color" beauty..Key word:Qing Dynasty paintings of beautifulNeo-classical paintingPortraitsfemaleAesthetic目录一.艺术作品介绍 (1)(一)《布洛伊公主》欣赏 (1)(二)《月下吹箫图》欣赏 (2)(三)比较两幅作品之油画再现与仕女画表现 (3)二.艺术创作主体与艺术风格 (3)(一)关于《布洛伊公主》的资料背景 (3)(二)关于《月下吹箫图》的资料背景 (5)(三)比较两幅作品之油画写实与仕女画抒情——油画描绘鲜明的人物形象与仕女画抒情艺术家的内心世界 (6)三.艺术鉴赏——女性艺术审美 (7)(一)《布洛伊公主》——西方古典主义审美 (7)(二)《月下吹箫图》——中国古典主义审美 (8)(三)比较两幅作品之我的女性审美观 (10)注释 (12)参考文献 (12)致谢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