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精卫填海》教学设计与反思

《精卫填海》教学设计与反思

《精卫填海》教学设计与反思
一、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字,会写7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词汇。

3、在多种识字法和学习活动中发展学生的语言,培养
学生观察、想象、比较的能力。

4、在了解这个神话故事内容的基础上,使学生感受到
精卫及其子孙坚强不屈、坚忍不拔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
1、认识10个字,会写7个字。

2、熟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神话的特点。

三、教学难点:
体会精卫不畏困难,意志坚决的品质。

四、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教学软件;奖励小旗。

五、课时安排: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1、认识10个字,会写3个字。

2、能正确读出读一读、写一写词语。

3、读通、读顺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4、在多种识字法和学习活动中发展学生的语言,培养学
生观察、想象、比较的能力。

一、简介神话,扩展阅读: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神话故事《孙悟空大闹蟠桃会》。

其实,在我国远古时期,就已经出现神话故事了,代表作品为:《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夸父追日》、《盘古开天》、《后羿射日》这五部。

其中以《女娲补天》和《精卫填海》最为感人。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精卫填海》。

二、题目质疑,初读课文:
1、学生质疑:读题后,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谁是精卫?为什么填海?怎样填海?结果怎样?)
2、教师范读:带着第一个问题听老师读文,注意听准字音。

3、解疑:听了这个故事,你知道精卫是谁了吗?从哪儿知道的?
4、自由读文:请你带着其它问题自由读文,注意读准字音,读
通每一句话。

三、认识生字,解决疑难:
1、汇报识字:通过预习,你认识了哪些生字?
教师点拨:填:二声,不要读成一声;
帝:声母是d,不是b;
夺:三拼音,不要丢掉介母u;
勇:后鼻韵母ong.
2、质疑:你认为哪些字型比较难记?
学生解疑:滥:换部首,把篮的竹字头换成三点水;
淹:加一加,三点水加大加电;
愤:儿歌,花卉下面宝贝藏,将心竖在此一旁。

3、读字:齐读。

去掉拼音开火车读。

4、读词:把字放在词语中你能正确读出来吗?
5、读句:把字放在句子中你能正确读出来吗
6、指导字形:要求会写的字你有不知道结构和部首的吗?
精:区别形近字情、清、晴、睛;
卫:独体字,查“卩”单耳旁,。

非:独体字,查第一笔“竖”。

7、指导多音字:“传”,解义,做练习。

8、交流词语:预习中,你查到了哪些词语?小组交流。

9、扩词训练:开火车领读词语。

四、解释词语,选词造句:
1、指名读词:一名同学,读一读、写一写,其他同学思考:“有
哪些不理解的词语?”
2、解词:先声夺人:先张大自己方面的声势以压倒对方;
非同小可:事情重要或情况严重。

小可:平常、寻常。

泛滥:江河湖泊的水溢出。

炎帝:远古时期部落首领。

炎黄子孙的炎就指炎帝。

3、造句:齐读词语,你想选择哪个词语说一句话呢?
例:勇往直前:在这次抗震救灾中,中国人民解放军勇往
直前,从不退缩。

4、小组交流造句。

五、再次读文,概括内容:
1、指名读文:这篇课文有几个自然段?每人读一个自然段。

2、评价朗读:你觉得谁读得好?为什么?
3、概括内容:有的时候,课文的题目就精炼地概括出了文章
的主要内容,那么我们就可以运用“扩展题目”的方法根据
主要内容。

请同学们再快速读文。

六、指导写字:
1、教师范写:精:米字旁的最后一笔变成点;
卫:第一笔是横折钩;
传:第五笔是横折折。

2、学生练习。

七、总结全文,延伸课堂: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10个生字,了解了谁是精卫。

那精卫为什么填海?怎样填海呢?我们下节课学习。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词汇。

3、在了解这个神话故事内容的基础上,使学生感受到
精卫及其子孙坚强不屈、坚忍不拔的精神。

一、复习生字:
二、理解课文:
1、带问题读文:精卫为什么填海?怎样填海的?自由
读文,找找答案。

2、第二自然段:画出动词——衔、投,用动词说话。

圈出反义词,体会精卫坚忍不拔的精神。

3、第三自然段:分角色读文,读出海神的愤怒,精卫
的坚定。

理解填海原因,体会精卫坚强不屈。

4、第四自然段:精卫放弃了吗?从哪儿看出来的?
精卫的子孙是否将海填平了?
三、齐读课文:读出精卫坚强不屈、坚忍不拔的精神。

四、指导写字:
非的笔顺;
勇的第四笔没有钩。

五、扩展阅读:
你还知道哪些神话故事?给大家讲一讲。

课后反思:
该课教学设计重视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培养。

(1)能针对低年级儿童年龄特点,营造和谐、富有童趣的学习气氛。

以一个小姑娘的图激趣,以课题质疑引入,让学生带问题进入本篇课文的学习。

(2)落实语言文字训练。

通过多种形式地学习,学生基本上掌
握了本课的生字,对多音字也有所认知。

(3)灵活运用多媒体手段让语文与积累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帮助学生巩固识字,积累词语,练习造句,以及概括主要内容,提高课堂效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