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语》中的教育观

《论语》中的教育观

《论语》中的教育观孔子的教育观、教学方法,最为后人称道的,主要包括:“有教无类”(卫灵公15·39)、“因材施教”、“尊师爱生”、“践行兼顾”、“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等方面。

这在当代依然具有宝贵的借鉴意义与现实价值。

据史书记载,孔子一生教育培养了三千多学生。

但有名字记录流传的,大约有七十余位。

其中有十位,更是孔子最赏识的优秀弟子。

他们是:德行:颜回(字子渊)、闵损(字子骞)、冉耕(字伯牛)、冉雍(字仲弓);言语:宰予(字子我)、端木赐(字子贡);政事:冉求(字子有)、仲由(字子路);文学:卜商(字子夏)、言偃(字子游)。

(先进11·3)从学生们的年龄及其籍贯看,大致可以推定孔子在三个不同历史时期中,共吸收了三批重要的学生。

第一批是孔子30岁到45岁之间所收的早年学生,这批学生比孔子大约要年轻七八岁到十五岁之间。

他们大都是在鲁国出生的青年。

这批学生有:仲由(子路,少孔子9岁)鲁人,卞之野人,尝食藜霍,负米百里之外。

颜由(季路,颜回之父)鲁人。

曾点(曾参之父)鲁人。

公冶长(孔子之侄女婿)齐人,曾坐过牢。

孟懿子(鲁国贵族)。

南宫敬叔(鲁国贵族)。

冉耕(伯牛,少孔子7岁,冉雍之叔伯辈)鲁人。

闵损(子骞、少孔子15岁)鲁人,事父母至孝。

第二批是孔子45至60岁左右,由出仕鲁国到周游列国期间所收的弟子。

这批学生年龄大多少孔子三十岁左右,以鲁国和卫国年青人为主。

孔子游历列国,停留最长时间是在卫国。

孔子说:“鲁卫之政,兄弟也。

”这一期间,孔子开始在政治上(51岁为鲁中都宰,54岁为鲁大司寇,摄行相事)和学术上都取得很大成就,颇有声望,因此得以举荐他的学生出仕于多国,诸如举荐冉求、冉雍为季氏宰,举荐子路为季氏宰及卫国大夫孔悝(kuī)为邑宰,举荐子贡代表鲁国出使齐、吴、越、晋等国。

这批学生有:冉求(少孔子29岁)鲁人,助季氏聚敛,孔子叫学生“鸣鼓而攻之”。

端木赐(子贡,少孔子31岁)卫人,利口巧辩,善于外交。

冉雍(仲弓,少孔子29岁)鲁人,孔子说:“雍也可使南面”。

颜回(少孔子30岁)鲁人,《论语》称:“回也,屡空”,“贤哉,回也”。

高柴(子羔,少孔子30岁)卫人,《史记》载:“柴也愚,长不盈五尺”。

宰我(前522-458),与子贡大抵同年辈,鲁人,利口辩词,与孔子辩三年二丧。

孔子斥之为“不仁”。

昼寝,孔子斥之为“朽木不可雕”。

商瞿(少孔子29岁)鲁人,孔子传《易》于瞿。

第三批是孔子晚年在60至70岁之间所收的弟子。

孔子游历多国,68岁返鲁定居,专心整理修定六经。

所收弟子来自于多国,而多以言语、文学见长。

这一时期大多是学问型弟子,得传孔子诗书六艺之学。

这批学生有:卜商(少孔子40岁)卫人,魏文侯师,后世有“子夏之儒”;曾参(少孔子46岁)卫人,传孝经,后世有“子思之儒”(子思即孔伋,是曾子弟子,孔子之孙);有若(少孔子43岁)鲁人,又称有子。

言偃(少孔子45岁)吴人,后世有“子游之儒”;颛孙师(少孔子48岁)陈人,孔子曾说过:“师也过、商也不及”,“师也辟”等,后世有“子张之儒”;樊迟(少孔子36岁)齐人,问稼,孔子斥之为“小人”;问仁,孔子答以“爱人”。

原宪(少孔子36岁)宋人,隐而不仕。

谓:“无财者谓之贫,学道而不能行者谓之病,若宪,贫也,非病也。

”1、“有教无类”孔子的教育思想与教育观,主张打破一切界限,让所有的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机会。

在他所吸收的学生中,论阶级身份以及资质,都是相当复杂而多元的。

他对自己的学生,不分长幼、贫富,不论亲疏、贵贱,均一视同仁。

有的学生两代同师,或父子、或叔侄均来求学的,如颜由、颜回父子,曾点、曾参父子,冉耕、冉雍叔侄等;有的学生终生跟随他,如子路、颜渊、子贡等。

对优秀的学生,孔子固然赏识喜欢,而对性行顽劣者,他也同样悉心教诲。

孔子说:“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述而7·7)。

【译文】孔子说:“只要自愿拿着十余干肉为礼来见我的人,我从来没有不教诲的。

”在孔门弟子中,真可谓诸色人等皆有:既有贵族子弟,如:孟懿子、南宫适、司马牛等;又有卑贱贫穷出身的子弟,如:颜回、闵子骞、原宪、曾参、子路、冉耕、冉雍、公冶长等。

既有资质高、品行好的学生,如:颜回、子贡、子夏、子游等;又有资质鲁钝的学生,如:高柴、曾参、子路等;还有品德较差的学生,诸如:宰我、冉求、原壤、子张等。

孔子莫不尽心教导,循循善诱,一视同仁。

2、因材施教由于孔子倡导“有教无类”,其门下各种类型的学生都有,因此便能针对不同情况,做到“因材施教”,把他们培养成为各色各样具有独特表现的人才。

①深入了解学生孔子对自己学生的性格为人、资质才艺,十分了解;对他们的优长与缺点,也非常清楚。

孔子在《论语》中,有多处论及孔门弟子的性格特点。

诸如:“由也果”,“赐也达”,“求也艺”【原文】雍也6·8 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子曰:“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曰:“赐也可使从政也与?”曰:“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从政也与?”曰:“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译文】季康子问孔子:“仲由这个人,可以让他管理国家政事吗?”孔子说:“仲由做事果断,让他管理国家政事有什么困难呢?”季康子又问:“端木赐这个人,可以让他管理国家政事吗?”孔子说:“端木赐通达事理,让他“冉求这个人,可以让他管理国家政事吗?”管理政事有什么困难呢?“又问:孔子说:“冉求有才能,让他管理国家政事有什么困难呢?”先进11·18 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yàn。

【译文】高柴愚笨,曾参迟钝,颛孙师偏激,仲由卤莽。

“师也过,商也不及”;先进11·16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

”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译文】子贡问孔子:“子张和子夏二人谁更好一些呢?”孔子回答说:“子张过份,子夏不足。

”子贡说:“那么是子张好一些吗?”孔子说:“过分和不足是一样的。

”“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先进11·22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赤也惑,敢问。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译文】子路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孔子说:“有父兄在,怎么能听到就行动起来呢?”冉有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孔子说:“听到了就行动起来。

”公西华说:“仲由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你回答说‘有父兄健在’,冉求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你回答‘听到了就行动起来’。

我被弄糊涂了,敢再问个明白。

”孔子说:“冉求总是退缩,所以我鼓励他;仲由好勇过人,所以我约束他。

”先进11·19 子曰:“回也其庶乎,屡空。

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

”【译文】孔子说:“颜回的学问道德接近于完善了吧,可是他常常穷得没有办法。

端本赐不安本分,去囤积投机,猜测行情,竟每每猜中了。

”②客观准确评价学生孔子对自己的学生,有许多不同的评语。

对好学生,固然流露出喜悦之情、有赞赏之辞,但对他们也不乏批评、责备、指斥。

例如:他对颜渊,曾多次称赞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6·11)【译文】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竹筐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

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好学,不迁怒,不贰过”(雍也6·3),【译文】“好学,他从不迁怒于别人,也从不重犯同样的过错。

”“其心三月不违仁”(雍也6·7)。

【译文】孔子说:“颜回这个人,他的心可以在长时间内不离开仁德”。

但又批评他太听老师的话了,这对老师学问的增进,却未必有助益。

先进11·4“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

【译文】“颜回不是对我有帮助的人,他对我说的话没有不心悦诚服的。

”孔子对子路的直率也比较了解,经常批评他行事处世比较鲁莽、憨直。

公冶长5·7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孔子说:“仲由这个人太好勇敢了,好勇的精神大大超过了我,这就没有什么可取的呀。

”)但又很欣赏子路常常逆其意,敢于批评老师,而使自己能够时刻反省己之过失,因而可以少犯错误。

孔子说:“自吾得由,恶言不闻于耳”(《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孔子对子贡,最欣赏他能言善辩,口材好,反应快。

但子贡的缺点,就是骄傲自满,喜欢评论别人短长;显得不够谦厚,稍欠恕道。

孔子经常教训他。

子贡方(谤)人。

子曰:“赐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宪问14·29)【译文】子贡讥评别人。

孔子说:“赐啊,你真的就那么贤良吗?我可没有闲工夫去评论别人。

”③施教有针对性【原文】雍也6·21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译文】孔子说:“中等以上才智的人,可以给他讲授高深的学问,在中等水平以下的人,不可以给他讲高深的学问。

”【原文】阳货17·3 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译文】孔子说:“只有上等的智者与下等的愚人是改变不了的。

”由于孔子熟知自己的教育对象,因此可以针对不同情况,因人、因时、因事、因地而施教,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佳的教育与发展。

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12·1)。

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敬奉那些大官中的贤人,结交那些士人中的仁人。

)(卫灵公15·10)。

【译文】子贡问怎样去培养仁德。

孔子道:“工人要搞好他的工作,一定先要搞好他的工具。

我们住在一个国家,就要敬奉那些大官中的贤人,结交那些士人中的仁人。

”【注释】⑴士——《论语》中的“士”,有时指有一定修养的人,如“士志于道”(4.9)的“士”。

有时指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

如“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调士矣”的“士”(13.20)。

此处和“大夫”并言,可能是“士、大夫”之“士”,卽已做官而位置下于大夫的人。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雍也6·30)。

【译文】子贡道:“假若有这么一个人,广泛地给人民以好处,又能帮助大家生活得很好,怎么样?可以说是仁道了吗?”孔子道:“哪里仅是仁道!那一定是圣德了!尧舜或者都难以做到哩!仁是甚么呢?自己要站得住,同时也使别人站得住;自己要事事行得通,同时也使别人事事行得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