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8《新文化运动》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新文化运动》。
下面我就从教材分析、教学理念、教学目标、学法指导、教学方法、学案设计和教学程序等几个方面,简要谈谈我对这一课内容的理解、对现有教学案的整合运用及教学思路的设计,希望在座的各位领导和评委老师给以诚恳的批评指正,在此,我首先深表谢意。
谢谢!
说教材分析:
《新文化运动》是川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学习主题《近代化的起步》中的最后一课学习内容。
学生在学习本单元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之后,已经知道了中国近代史上在经济、政治等方面为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史实。
而新文化运动正是辛亥革命在思想领域的延续,是以反思中国传统文化,引进西方新的思想为主要目标的思想探索。
它冲击了封建主义思想、道德和文化,开启了思想解放的闸门,动摇了封建统治的根基,是一场前所未有的思想解放运动。
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承前启后、承上启下的作用。
说教学理念
《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对《新文化运动》一课作了这样的要求:“列举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
新课程理念强调要把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融为一体。
强调知识与能力的统一,注重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加强过程性和体验性目标,使学生体验学习过程,学会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
根据这一理念,我设计这一课的基本理念是:在学习基础知识的过程中,教给学生历史思维的方法和原则。
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通过对三维目标、教材的分析,再结合对现有资源的整合,我设定了如下教学目标、重难点、学法和教法。
b说课时学习目标:
1.能记住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原因、时间、标志、主要代表人物、主阵地。
(重点)
2.能记住新文化运动前期的口号、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
(重点)
3.能记住新文化运动的性质,会分析新文化运动在中国家的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重、难点)
c说学法指导
自主学习法、阅读法、小组合作学习法及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主动地分析史料,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去探究、分析并解决问题。
d说教学方法
①启发式谈话法、问题探究教学法:层层设疑,环环相扣,由浅入深,逐步推进,引导学生结合史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②教师讲解法:本课属于文化课,如何达到认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是由表及里,层层递进的,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是不容易理解的,必须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通过讲解使学生达到一定的认知,从而认识到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到新文化运动,由学习器物到学习制度再到学习思想文化的历程,就是中国近代化的探索过程,从而认识到中国人民从来具有积极进取、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和为追求真理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斗争精神。
③史料教学法:引导学生分析史料,得出结论,再让学生试着寻找史料来证明结论的正确。
也就是教给学生“论从史出,以史佐证”的方法,并掌握这一学习历史的基本原则。
④在教学手段上,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作用,提高教学课堂效率。
e说教学案整合
根据自己的教学思路将师生手头儿现行的八年级历史教学案进行有机整合,设计为个案,能体现一个历史教师对原有学案的尊重和二次创新。
这节课,我适当作了如下调整:
【课堂学习研讨】环节中的“教师展示自己备课中设计的研讨问题”:第(2)小题“为什么陈独秀说德、赛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的一切黑暗?”调整到课内训练巩固第8题第(2)小题。
理由是,学生在学习课文内容、理解材料的基础上很自然联系到民主、科学的思想作用;(3)小题前增加了“新文化运动的核心内容是什么?”这一问题。
理由是,让学生区别“核心内容”和“主要内容”,加深对民主、科学的认识和理解;“你认为新文化精神是什么?作为当代的中学生,你将怎
样继承和发扬新文化运动的精神?”调整到课内训练巩固第8题第(6)小题。
理由是,放在这一环节更能体现开放性,同时避免了与原教学案中的第(5)小题“先辈们的什么精神值得我们学习?”相重合。
f【课后拓展延伸】作了全新的调整。
(出示课后拓展延伸)“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高举民主和科学大旗捍卫共和,反对倒退,在对封建文化的猛烈抨击过程中,也出现了对东西方文化绝对否定和绝对肯定的偏向。
在大力弘扬传统文化的今天该如何评价新文化运动?希望你通过查阅资料对新文化运动有一个更深刻的了解,说说你认为怎样对待外来文化和传统文化?”理由是,当前,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潮席卷神州大地,引导中学生对新文化运动更进一步的了解和更深刻的认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时代精神,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开放意识。
说教学过程
导入:回顾旧知谈话引入。
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先后从哪些方面进行了探索?结果如何?
g(出示“课时学习目标”),要求齐读目标,明确学习任务。
H--k(出示与本课有关的无题图片),要求先整体感知这些无题图片。
L(出示”课前预习导学。
”)然后带着课前预习导学中的问题自主学习。
在此,我特别强调的是,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只在教材上标注,减少了以往学生在教学案上对号抄写的重复劳动,也是对学生有效利用教学案的一次小解放。
M(出示:组内互查,订正预习情况,并记录疑难。
)
N(出示“课堂学习研讨”)
O(出示:1.以小组为单位,展示预习成果。
2.组内交流预习过程中发现的“新问题”。
)
P(出示:分组展示“新问题”)
Q(出示:教师自己设计的研讨问题。
)
在学生充分研讨之后,小组汇报,教师相机引导并给以评价,疑难问题教师帮助解决。
研讨过程中学生可能有不同的看法,需要教师相机引导。
特别是归纳中国近代化探索过程的特点,需要点拨讲解,可能占用一定的时间,会影响到下两个环节的展开。
(出示参考性的答案),这也是对学生规范作答的一种强化训练。
R(出示:教师小结。
)
指导学生建立知识框架并通过展台展示。
S(出示:知识框架。
)
“课内训练巩固”中的选择部分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抽查部分同学,通过展台展示解决共性差错。
(出示参考答案)。
材料题(2)、(6)让学生说说作答思路即可。
(出示参考答案。
)
T(出示:课后拓展延伸)
U我的说课完毕,再次感谢大家。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