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高二()姓名适用:文、艺撰稿人:杨小娟审核人:第21课新文化运动【课程要求】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课前预习】【课堂探究】一、背景1.政治黑暗:初年,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袁世凯倒行逆施,掀起逆流,旧思想、旧道德卷土重来。
2.经济基础: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得到发展。
3.阶级基础:要求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
4.思想方面:西方进一步传入中国。
二、代表人物和指导思想1.兴起标志:1915年,《》的创办。
2.主要代表人物:包括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钱玄同、鲁迅、刘半农、蔡元培等,他们是一批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
3.指导思想:接受了西方的、思想和达尔文的进化论,以此作为新文化运动的指导思想。
(也可以概括为民主与科学思想)4.新文化运动的中心:蔡元培任校长后,锐意改革,以为办学宗旨,提倡,聘请具有新思想的学者到北京大学任教。
5.主要阵地:《》三、主要内容(一)主要内容1.提倡(德先生)和(赛先生),反对专制、迷信与无知。
这是新文化运动的核心内容。
2.提倡新道德,反对旧礼教旧道德。
(“打倒孔家店”)3.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包括内容和形式)(1)原因新文化运动是一场彻底清算旧文化的思想解放运动,新文化、新思想需要借助通俗易懂的文字,其锋芒必然指向旧文学及其文体——文言文。
(2)代表人物①胡适:1917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一文,提出文学改革主张,即提倡,反对,提倡,反对。
②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不仅主张以取代,还主张推倒陈腐、雕琢、迂晦的旧文学,建设新鲜、平易、明了的新文学。
③鲁迅:《狂人日记》等白话小说代表了文学革命的成就。
思考:根据课文内容,说说为什么会爆发新文化运动?(注意自己答题的技巧)思考: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办学方针的实质是什么?思考:为什么说只有民主和科学才能救中国?思考:阅读课文相关内容回答:1)新道德、旧道德是指什么?2)对旧礼教、旧道德攻击最猛烈的代表人物是谁?新文化运动为什么要把斗争矛头指向儒家传统道德?3)新文化运动时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对不对?这个口号是否适用于今天?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重点问题解释】(需要同学们好好背诵、理解) 1.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 (1)运动的倡导者忽视人民群众,没有把新文化运动同广大群众相结合,使文化运动局限在知识分子的圈子里。
(2)他们还回避当时对军阀政府的实际斗争,也没有正面提出反帝的任务。
(3)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着绝对肯定和绝对否定的态度。
(4)指导思想仍未超出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范畴,仍未能给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指明正确的方向。
2.启蒙运动与新文化运动的异同点(1)相同点:①都是资产阶级发动的思想文化运动;②都对封建主义进行了猛烈批判,主张用民主取代专制。
(2)不同点:①发生的时代背景不同。
前者发生在17-18世纪,资产阶级早期革命时期,后者发生在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已经形成的时期。
②产生的条件不同,前者是发生在西欧的一些封建国家,后者发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
③具体内容不同。
前者主要是在思想政治领域批判封建专制统治和天主教会;后者还包括道德和文学领域的革命。
④结果不同,前者被新兴资产阶级作为思想武器,指导了资产阶级和革命运动,后者被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所代替,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
3.新文化运动“新”的时代性(1)指导思想新。
新文化运动以欧洲启蒙运动所宣传的民主、平等思想和达尔文的进化论为武器,对传统的封建思想进行了猛烈抨击。
在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鼓舞下,李大钊更是第一次举起社会主义的大旗。
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成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新的指导思想。
(2)内容新。
前期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们则要建立近代社会深层次的政治文化,即近代民主生活背后的价值观念体系。
后期传播的社会主义思想,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
(3)形式新。
新文化运动不仅在思想道德、文学等领域进行了深入的思想解放运动,而且对传播思想的手段---(3)影响①推动了文化的平民化,形成了平民教育思潮。
②文学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
③有利于宣传民主、科学,促进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4.后期的新内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二)内在关系1.提倡民主和科学是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指导思想。
2.提倡新道德是提倡民主科学的前提。
3.提倡新文学和白话文,是传播民主和科学的载体。
四、影响(一)积极作用1.新文化运动是 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形成空前的思想解放。
2.它在政治上和思想上给 以空前严重的打击,动摇了 的思想统治地位。
3.促进了中国人民,特别是 的觉醒。
4.促使人们追求真理,追求进步,从而为 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推动了 的发生。
(二)局限性1.主要局限在知识界,没有与工农运动相结合。
2.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着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偏向,这种倾向一直影响到后来。
思考:近代前期资产阶级维新派和激进派对待儒家思想有什么不同?造成这种不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文学的写作形式也进行了革命。
新文学的创作反映了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希望将这场运动引向全社会的强烈愿望。
所以它不仅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还是一场文学革命。
(4)历史作用新。
新文化运动猛烈封建专制的理论基石----以儒家为代表的旧道德、旧文化,使人们的思想得到解放。
后期传播的社会主义思想,启发了先进知识分子,使他们选择和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中国、改造社会和推进革命的思想武器。
【结构图示】【课堂知识过关】1.在下图所示刊物上提出过的著名口号是 ( )A .师夷长技以制夷B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C .民主和科学D .联俄、联共、辅助农工 2.《青年》(《新青年》前身)杂志的封面上印着“La Jeunesse ”,就是法语“青年”的意思。
人们经常用它的副题‘La Jeunesse ’来称呼它。
这个副题的选择不是偶然的,因为( )A .陈独秀曾留学法国,喜欢法语B .这本杂志是和法国人合编的C .上海是法租界,在杂志出版时必须附上法语D .当时中国的思想界深受法国思想的影响3.围绕新文化运动提出的“打倒孔家店”的口号,高二(1)班学生展开评论。
你认为哪一评论是不妥当的 ( )A .体现了对东西方文化的正确认识B .是资产阶级新文化反对封建旧文化的斗争C .有积极作用也有一定片面性D .动摇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4.某班一历史研究性学习小组在研究一战期间,陈独秀等人在上海出版的一份以青年为对象的刊物时,看到其中有这样一句话:“笃古不变之族,日就衰亡;日新求进之族,方兴未已。
”他们对这句话中“变”的内涵产生了争议:甲说:变就是要变革教育制度。
乙说:不对,这里的变是要变革政治制度。
丙说:不对,这里的变是要变革思想观念。
丁说:你们都不对,这里的变是要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他们中有一人的观点是正确的,他是( )A .甲B .乙C .丙D .丁 5.在欧洲启蒙思想家看来,“自由”“平等”是不可剥夺的天赋人权。
在中国最早大力倡导这一观念的是( )A .李贽的“异端”思想B .林则徐“开眼看世界”C .康有为的维新思想D .陈独秀创办《新青年》 6.蔡元培任北大校长后提出“北大者,为襄括大典,包罗万众之最高学府”“无论何种学派,苟其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尚不达自然淘汰之合运,即使彼此相反,也听他们自由发展。
”其主要目的是为了( ) A .听任各种思想自由发展 B .缓和政治派系矛盾,鼓励学术研究C .提高北大学术研究水平D .倡导传播资产阶级文化7.陈独秀说:“吾国之维新也,复古也,共和也,帝制也,皆政府党与在野党之所主张抗斗,而国民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动心。
”为此,他认为首先要做的事情是( )A.解放民众思想B.建立革命政党C.反对独裁专制D.普及白话文章启蒙思想传入中国帝国主义加紧侵略 袁世凯掀复古逆流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启蒙思想传入中国 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提倡科学,反对迷信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形成平民教育思想 沉重打击专制主义 启蒙思想革新文化 推动五四运动发生新文化运动8.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中国文化界的新潮流是()A.兴办新式学堂 B.创办新式报刊C.文化平民化 D.发展影视艺术9.李大钊说:“东西文明有根本不同之点,即东洋文明主静,西洋文明主动是也。
……一为自然的,一为人为的;一为安息的,一为战争的;一为消极的,一为积极的;一为艺术的,一为科学的;一为精神的,一为物质的。
”此话反映李大钊对待中西文化的态度是()A.各有特色 B.扬中抑西C.扬西抑中 D.无法相通10.如果时间回到1917年,你在北京大学读书,你可能接触到的事物或事件有()①早上到礼堂听辜鸿铭、刘师培两位保守派大师的国学课②中午和同学在宿舍里就老师布置的作业是用白话文写还是用文言文写展开激烈争论③下午拿着《新青年》杂志在街头演讲,宣传民主与科学④晚上参加共产主义小组活动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11.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苟有新民(指经过思想启蒙和教育培植而具有公民权利责任意识的新国民),何患无新制度?无新政府?无新国家?非尔者,则虽今日变一法,明日易一人,东涂西抹,学步效颦,吾未见其能济也。
——梁启超《新民说》(1902年) 材料二吾国之社会,其隆盛耶?抑将亡耶?……予所欲涕泣陈词者,惟属望於新鲜活泼之青年,有以自觉而奋斗耳!……青年乎!其有以此自任者乎?……谨陈六义……一、自主的而非奴隶的……二、进步的而非保守的……三、进取的而非退隐的……四、世界的而非锁国的……五、实利的而非虚文的……六、科学的而非想像的。
——陈独秀《敬告青年》(1915年9月) 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位作者提出培植“新民”与“新青年”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陈独秀期望培育的“新青年”“新”在哪里,体现了怎样的时代精神。
(3)根据以上材料,概括梁启超“新民”理念与陈独秀“新青年”理念之间的关系。
教学反思:1.为什么说只有民主和科学才能救中国?(1)工业革命和资产阶级制度的确立,促进了西方经济的迅速发展,民主和科学符合世界发展潮流。
(2)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北洋军阀统治下的中国,对外卖国求荣,对内政治上专制独裁;思想上迷信守旧,束缚了个性的发展。
(3)陈独秀对西方国家的历史进行认真研究后,认为中国革命多次失败的原因是几千年封建文化的毒害。
因此,救亡之道是首先打倒中国的封建文化,代之以西方文明。
解析:第(1)问不仅要结合梁启超和陈独秀的所属派别,更主要从“1902年”和“1915年”两处信息上,认识到他们的言论分别发生在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的失败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