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首要标准视角下监狱教育改造工作的创新发展

首要标准视角下监狱教育改造工作的创新发展

首要标准视角下监狱教育改造工作的创新发展首要标准视角下监狱教育改造工作的创新发展XXXX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政法委书记XXX同志在中央政法委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指出,要把刑释人员重新违法犯罪率作为衡量监管工作的首要标准,确保教育改造工作取得实效。

这是在新的历史时期和新的形势任务下,党的方针政策在监狱工作中的具体体现,是监狱工作的指导原则和努力方向,体现了监狱的本质属性和功能。

“从目前情况看,监狱改造罪犯的质量还令公众不太满意,主要表现为重新犯罪率较高,特别是一些影响大的大案要案往往为刑释人员所为,公众对监狱的责难多于理解,这固然有我们宣传等方面的因素,但罪犯的改造质量是关键性的。

”①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和贯彻执行“惩罚与改造相结合,以改造人为宗旨”的监狱工作方针,真正把改造人放在第一位,不断提高教育改造质量,努力减少重新违法犯罪,履行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捍卫者”的神圣使命。

一、首要标准视角下监狱教育改造工作的重要意义“监狱的改造功能,在国际范围内,有深刻的理论基础,而在中国为最。

改造人,是监狱制度在现代中国的最深刻、最广泛的体现。

”②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科学理论指导下,我国成功的把监狱办成教育人、改造人的特殊学校,创造了令人赞叹的“中国经验”。

然而,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不断发展,中国的经济社会、思想文化都发生着剧烈的变化,各种思想观念,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在不断的变化中激烈碰撞,在对犯罪人带来重要影响的同时,也对监狱教育改造工作带来较大冲击。

因此,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新语境下,在降低刑释人员重新违法犯罪率的新视角下,我们必须对教育改造的重要意义予以重新审视。

(一)“首要标准”提出的时代背景——构建和谐社会,凸显教育改造地位的重要性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监狱工作虽然不是重点,但能有效地服务中心;不是大局,但会影响全局。

罪犯来源于社会,最终还是要回到社会,监狱只是罪犯人生的一个部分、一个阶段。

如果我们仅仅将罪犯看住不跑人、不出大事,而不去教育他、改造他,他的犯罪思想、犯罪心理、犯罪行为没有得到有效的矫治,那么他刑满回归社会后就很有可能重新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危害社会、危害他人。

这实际上就造成了社会的不稳定,也从根本上否定了监狱的职能作用和工作成效。

因此,对监狱工作来说,进一步加强教育改造工作,进一步提高工作质量,尽最大努力减少因监狱管理和改造不好而引起的重新犯罪率,就成为考验我们监狱工作和监狱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和价值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要求。

(二)“首要标准”提出的发展背景——战略机遇期,凸显教育改造作用的重要性当前,监狱工作既处在改革发展的黄金期,又进入了改革发展的攻坚期,这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

监狱工作科学发展,不仅体现在监狱安全稳定和监狱企业发展上,而且体现在罪犯改造质量提高上。

提高罪犯改造质量,减少重新违法犯罪,既是监狱工作科学发展最本质的体现,也是监狱工作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服务和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最根本的任务。

因此,提出将降低重新犯罪率作为衡量监管工作的首要标准,是对监狱工作科学发展、实现新的飞跃的理性思考,是在更高层面对监狱工作的新定位,新谋划,是在更高平台对监狱教育改造工作的新要求、新强化。

(三)“首要标准”提出的改革背景——重要转型期,凸显教育改造价值的重要性监狱体制改革是党中央从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战略高度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

按照全国监狱工作会议和国函[2007]111号文件精神,从2008年起,在全国全面实行监狱体制改革,“监企合一”的监狱管理体制将发生结构性变革。

在新体制下,监狱职能纯化,目标回归,监狱教育改造工作将全面加强,改造人凸显为监狱工作的第一位任务。

“当今世界各国、尽管社会制度不同,历史文化传统有异,但在打击犯罪斗争中,都日益重视监狱的矫治作用。

”③在监狱工作发展的转型期,我们必须从预防重新犯罪的角度来审视教育改造的价值定位,从提高罪犯的改好率、降低重新犯罪率、切实维护社会稳定的角度来判断教育改造工作得失,确保监狱工作的推进方式和改造罪犯的手段更具动力,更讲效率,全面提高罪犯教育改造质量。

二、首要标准视角下监狱教育改造工作面临的矛盾(一)监管安全与教育改造的选择性矛盾狭隘的监管安全观和急功近利的思想,在一些基层单位和民警中仍不同程度地客观存在,具体突出的表现就是满足于收得下、管得住、跑不了。

重视教育改造,但更重视管理上的防范,改造罪犯成为守法公民的目标与管理上迫于防范的矛盾,仍然是监狱内部不争的现实。

(二)押犯构成变化与教育内容的滞后性矛盾随着时代变化,特别是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的实施,狱内押犯构成出现了明显变化,押犯改造动机不纯,服刑意识淡化,价值观念扭曲,反社会意识增长。

同时,教育改造的内容手段相对滞后,治本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具体表现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不能完全适应罪犯思想变化,内容以讲大道理居多,形式以上大课作报告为主,教育效果不够理想。

文化教育上的一些指标要求与实际脱节,存在形式主义。

技术教育内容单一,开办的专业少,技术层次低,客观存在“培训做样子、考核走过场、发证装门面”的现象,多数罪犯难以学到比社会同业人员更具有竞争力的劳动技能。

而对当今社会就业状况和犯罪情况的研究表明,劳动技能的缺乏是犯罪和重新犯罪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改造手段与教育效果的整合性矛盾在教育改造过程中,存在着对三大法定手段内在规律认识不清,三大手段各自运用、内容阵旧、方法落后、载体单一,甚至各行其是、矛盾冲突等情况,特别是管理的教育改造功能弱化,劳动的教育改造作用被曲解,教育改造往往被沦为狭隘的办特殊学校和三课教育,而且在很多监狱流于形式。

(四)改造质量评估与重新犯罪率的契合性矛盾现行的对罪犯改造质量评估的方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罪犯改造质量的程度,但是因为监管安全和生产压力等因素的作用,非改造标准多于改造标准,改造标准形式化、单一化,评估的方法有待进一步改进,评估的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五)监狱管理的封闭与罪犯回归社会的适应性矛盾监狱行刑对罪犯的教育改造作用不容否定,然而监狱行刑的教育改造作用亦具有局限性,监狱并非是全部罪犯最理想的改造场所。

监狱行刑自身与行刑目的之间存在固有的矛盾,产生了监狱行刑悖论。

在监狱中,罪犯“监狱化”成为一个难以避免的现象。

罪犯往往感受和认同监狱亚文化,彼此传习犯罪技巧和行为恶习,由原来的“单面手”变成“多面手”。

同时由于现行刑事执行方面的不足,刑事执行中无法做到科学地分类关押、管理,交叉感染让许多初犯、偶犯等不但没有得到灵魂的净化,反而受到了新的污染,这样的现状与改造教育的初衷是背道而弛的。

(六)教育主体相对固定与教育客体流动多变的结构性矛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开放性,促使新知识、新观念、新信息的多样化发展和广泛传播。

大部分罪犯带着大量的、多元的信息来到监狱,回归后还要去适应多样化的社会,这就要求教育改造工作的主体要适应罪犯这一客体的发展变化。

但是,押犯构成特点的变化与民警认知时差的异步却是目前一个一时难以解决的矛盾。

受限于监狱编制、人事管理机制、队伍结构等因素,相当部分监狱入口不宽、出口不畅。

罪犯自然构成发生几番轮换,而民警自然构成却相对稳定,这必然带来相互认识的差异。

民警构成的长期相对稳定,加之民警教育培训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从而导致少数民警执法素质和执法水平“原地踏步”,视野不如罪犯开阔,思想不及罪犯新潮,甚至个别民警在教育中“说”不过罪犯,在管理冲突中“打”不过罪犯。

三、首要标准视角下监狱教育改造工作的创新发展(一)创新观念,确保教育改造工作的先进性1、树立民警与罪犯人格平等的理念。

“在法治社会、公民社会,监狱应该在教育改造的原则下运行,并且应该将犯人看作公民而不是敌人”。

④从执行刑罚的角度来看,民警和罪犯不可能是平等的,但从人格上来讲却是完全平等的。

在罪犯教育中,民警始终恪守与罪犯的人格平等的观念,善于换位思考来进行认识上的再思考,措施上的再调整,才能在教育中取得罪犯的配合和支持,最终改造和战胜罪犯。

2、树立民警与罪犯在教育中互动的理念。

教育改造罪犯,必须注重教育主客体间的互动水平建设,充分调动罪犯作为改造主体的积极性。

这就好比养牛,在饲养过程中,人要是得不到牛的配合,却一味地往牛嘴里送饲料,结果是养不好牛的。

只有调动好牛的胃口,形成“有人喂有牛吃,喂得好吃得好,喂得下消化得了”的状况,才能达成最佳的饲养效果。

同理,教育改造也需要我们重视民警与罪犯主客体间的良性互动。

这种互动水平越高,主体的教育积极性和客体接受教育的积极性就越高,就越有利于教育改造实效的提升。

3、树立向科技要改造质量的理念。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新的历史条件下社会发展迅猛,新科学、新技术层出不穷。

如何提高教育改造工作的科技含量,应该是新时期深化教育改造工作新的着力点,在这方面我们要有超前意识和现代观念。

要把国际行刑实践中比较通用的科学技术、科学方法,较快、较多地运用到罪犯教育改造中去,从而加速教育改造工作现代化发展步伐。

(二)创新手段,确保教育改造工作的科学性1、政治强教。

要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教育改造工作的主线和第一位任务,搞深搞活。

要实行“一个调整、一个加强”,即调整基础性常规政治教育课的份量,相应压缩其课时数,同时做到紧扣各个时期、各个单位监管改造工作的重点,围绕罪犯思想出现的新变化,加强专题性、应时性、阶段性的主题教育活动,尤其是反逃跑,形势政策教育要常抓不懈。

要把矫治罪犯反社会意识贯穿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尤其注重加强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教育和法制教育。

针对不同罪犯产生反社会意识的不同原因,做到“视病开方,对症下药”。

2、灵活施教。

要紧贴监管改造工作的实际,适应罪犯的个性差异,根据不同罪犯的不同特点、禀赋、优点、因人施教,发挥特长。

一是要围绕一个“实”字,完善分类教育。

要改变以犯罪案由为划分标准的分类教育,研究以罪犯的危险程度、恶性程度、改造难度为划分标准的分类管理、分类教育。

二是要围绕一个“责”字,完善个别教育工作运行机制。

为增强民警个别教育工作的责任心,要坚决落实分管民警对分管小组罪犯的包管、包教、包转化、包安全稳定的责任制,把小组改造秩序的好坏、生产任务的完成情况、重点罪犯的转化程度等作为考核个别教育成效的依据。

对难以改造的顽危犯要大力实施挂牌攻坚活动,通过“招标制”、“小组制”、“承诺制”等形式,集中优势警力,攻坚克难。

三是要围绕一个“效”字,把握教育改造罪犯的最佳时机。

民警在改造罪犯过程中,要善于捕捉罪犯容易发生转变的的有利时机,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进行励志教育,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3、科技促教。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