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四章-幼儿与教师北师大版

第四章-幼儿与教师北师大版

(1)儿童是人
儿童作为人,具有和成人一样的人格和尊严、一样丰富的精神世界。
(2)儿童是发展中的人
儿童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和被塑造与自我塑造的潜力。儿童需要时间去成熟和发展。 要提供与儿童身心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生活,让童真、童趣、童稚得到自由伸展。
(3)儿童是权利的主体
儿童与成人彼此平等、具有相同的价值,法律赋予了儿童基本的人权。
(三)现代儿童观与我国幼儿教育改革
• 1、现代儿童观的内涵——“育人为本 幼儿为本”的儿童观
• (1)以幼儿的全面发展为本 • (2)公平对待每一个幼儿 • (3)因材施教
(三)现代儿童观与我国幼儿教育改革
简述现代儿童观。
【答案要点】 (1)儿童是人,具有与成年人一样的人的一切基本权益,具有独立的人格。 (2)儿童是一个全方位不断发展的“整体”的人,应尊重并满足儿童各种发 展的需要。 (3)儿童是自主建构的个体。 (4)儿童是处于发展初期的幼稚的个体。 (5)儿童具有巨大的学习潜能,应最大限度地发展儿童的潜力。 (6)儿童以生活和游戏为重要活动。 (7)每一个儿童都是独一无二的。
•国家产生以来就一直存在,至今依然存在。(重视儿童,惜婴、慈幼都是从国 家利益出发而采取的社会措施)
(二)儿童观的种类
• 2、家族本位的儿童观
• 含义:从家族利益出发,以家族需要为中心的儿童观。这种儿童观以家族作为价 值关系中的主体,从儿童与家族关系的角度来分析儿童的价值和童年的意义,以 家族为中心确定儿童的权益和地位。
二、制约儿童身心发展的因素
(三)幼儿园教育 幼儿园教育是由承担责任的教师和接受教育的幼儿共同参与和进行的,这
种特殊的影响使得幼儿园在影响幼儿的发展上具有独特的功能。 (1)幼儿园教育是一种最系统、最简洁的影响幼儿的方式 幼儿园有专职教师和明确的目的,给孩子施加的影响一般比较全面、系统和
准确,针对性也较强。在幼儿教育中,要反复地筛选和提炼教学内容,并对其进 行科学的组织编排,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由专职教师引导幼儿学习。因此,幼 儿教育的效率远远高于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幼儿教育成为一种最简捷有效的影 响幼儿身心发展的方式。
儿童观的结构
儿童观作为一种指向儿童的观念,有内在的结构和内容。 (1)自然构成——儿童是自然的存在
儿童的身体,身体组织是长期在自然界的制约下进化、发展的产物。作为生物个体,一方面具有独 立性、个体性和完整性,有自身生理发展规律;另一方面又具有对外部世界和周围事物的依赖性。
(2)社会构成——儿童是社会的存在
思考:
•你眼中的幼儿是怎样的个体?
一、儿童观与儿童发展
(一)儿童观的概念: 人们对儿童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即成人是如何看待和对待儿
童观点的总和,它涉及到儿童的能力与特点,地位与权利,儿 童期的意义,儿童生长发展的形式和成因,教育同儿童发展之 间的关系等诸多问题。
儿童观是教育观的基础,也是影响教师观的重要因素。
• 儿童是父母的“私有财产”;古代盛行的“成丁礼”;传宗接代;养儿防老等。 • 在原始、奴隶、封建社会,一直占主导地位,与国家本位的儿童观共存。
一个7岁男孩这样画“我心目中的父母”
“你得听我 的话,不然 我就打死你
!”
(二)儿童观的种类
• 3、个人本位的儿童观 • 含义:把儿童作为一个独立的、具有独特个性的个体来看待的
幼儿作为一个生物体,首先必须与外界进行物质的交换。幼儿必须
吃饭喝水,吸收营养,通过新陈代谢,使机体正常发育。
二、制约儿童身心发展的因素
(二)环境影响
(2)精神环境为幼儿心理发展的提供了精神营养 幼儿不仅要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还要与环境进行信息交换。幼儿 需要不断地与环境相互作用,不断地从环境中吸取有关物体特 性及发 展规律的信息,以及人类社会的基本生活规则。只有这样,幼儿才能形 成健康的“人”的心理。
识进行思维,创造性地解决一些现实问题。 总之,幼儿的主观能动性是幼儿进行学习的心理基础。外部环境和教育的影
响均要通过幼儿的主动选择、吸收和融化,才能转化为幼儿的身心素质。幼儿的 主观能动性对幼儿的身心发展也能起一定的指导和调控作用。
02
幼儿教师
幼儿教师的角色定位 幼儿教师的劳动特点 幼儿教师的职业素养
• 1924年,国际联盟通过了《日内瓦儿童权利宣言》,这是儿童权利国际化 的开始。
• 1959年,联合国大会通过《儿童权利宣言》,儿童和成人一样应得到人的 尊严和尊重,享有生存、生活和学习权利。
• 1989年11月20日,联合国大会通过《儿童权利公约》,标志着国际社会保 障人权的范围扩及到了社会最脆弱的群体——儿童。
知识拓展:最近发展区
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研究揭示:教育对儿童的发展能起主 导作用和促进作用,但需要确定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一种是 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儿童能够独立解决的智力任务; 另一种是儿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儿童还不能独立 解决的任务,但在成人的帮助下,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摹仿, 却能够解决这些任务”。这两种水平之间就是“最近发展区”。 把握好最近发展区,能加速学生的发展。
二、制约儿童身心发展的因素
(三)幼儿园教育 (3)幼儿园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的价值,而且具有延时的价值 幼儿园教育的内容大部分具有普遍性和基础性,因而对人今后的进一步学习具有
长远的价值。此外,幼儿园教育提高了人的需求水平、自我意识和自我教育的能力, 这对人的发展来说更具有长远的意义。
二、制约儿童身心发展的因素
儿童观。这种儿童观以儿童为价值主体,主张儿童的生活和学 习均要符合把儿童的天性,儿童利益至上。 • 意义:(1)儿童的天性得到了尊重,使儿童的童年充满了欢 乐;儿童的地位得到了普遍的提升,人们开始尊重儿童的生存 权和人格尊严;引起了人们对儿童世界的特殊关注,使研究儿 童、为儿童服务的工作广泛的开展起来。
(四)幼儿的主观能动性 幼儿的主观能动性是指幼儿对外界影响的选择、吸收和融化的主动反应能
力,也包括幼儿对外界所作的创造性反应能力。 (1)幼儿对外界信息具有主动反应的能力 如新生儿对母亲说话的反应要强于对铃声的反应;新生儿能回避令人不愉快
的气味,更喜欢注视曲线和母亲的脸。幼儿的各种心理活动能力的增强,也使幼 儿对外界环境的反应能力得到提高。
二、制约儿童身心发展的因素
(三)幼儿园教育 (2)幼儿园教育具有加强、加速个体发展的特色功能 幼儿园教育目标明确,时间相对集中,有专人指导并进行专门组织的教育活
动。此外,学校教育使个体处于一定的学习群体中,个体之间发展水平有差异, 这也有助于个体的发展。如果学校教育能正确判断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种加速 作用将更明显、更富有成效。
(1)遗传素决定了儿童身心发展的可能性。
人的发展总是要以遗传获得的生理组织、一定的生命力为前提的,没有这个前提, 任何发展都是不可能的。如果某些遗传素质有缺陷,某种发展可能永远不能实现。遗 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但不决定人身心发展的现实性。“遗传决定论”的 观点夸大了遗传的作用,把遗传看作是决定人的发展的唯一因素,是不正确的。
幼儿教师的概念
• 是指在幼儿教育机构中对3-6岁儿童施加 教育影响的专职工作人员。
幼儿教师在你心中是怎样的形象?
在沈老师没想过要当幼儿老师的时候,她认为幼儿老师“很温柔, 带着小朋友们一块玩,是娃娃头儿,能歌善舞,很好玩,很简单”。 进入幼师后,她发现“做一名幼儿教师也有很大的学问在里面的”。 在实习阶段,刚开始由理论走向实践时“体会到了幼儿教师的责任, 对孩子是一会儿都不能疏忽”。在沈老师踏上幼教工作岗位后的发展 中,“越来越觉得教孩子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自己的知识和水平 是远远不够的”,“教师是育人的,教师对幼儿发展的影响太大了”。 也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她逐渐确定了一个新的角色定位。
由于儿童的存在,社会才得以延续和发展,社会生活才更加绚丽多彩。作为社会的存在,一方面儿童 应享有相应的社会地位和权利;另一方面儿童的发展受社会环境的影响。需要有一种有利于其成长发 展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
(3)精神构成——儿童是精神的存在
儿童有丰富的精神世界、丰富的情感、独立人格、形成的个性。
儿童观的科学内涵
(三)现代儿童观与我国幼儿教育改革
• 2、从现代儿童观看我国幼儿教育的发展趋势 • (1)注重普及学前教育,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 • (2)办园体制多元化 • (3)加强幼儿教师队伍建设 • (4)幼儿教育国际化
二、制约儿童身心发展的因素
(一)遗传因素
遗传是一种生物现象,是指人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 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的特点等。这些遗传的生理特点(主要是感觉器官和神经系 统的特点),也叫做遗传素质。我们通常所说的与生俱来的“天赋”,即指此。
(4)儿童期有自身的价值
儿童最终要长大成人,而成人是经由儿童期、经过儿童的努力创造出来的。“儿童 创造了成人”,“儿童是成人之父”
(二)儿童观的种类
1、国家本位的儿童观 •含义:从国家利益出发,以国家需要为中心的儿童观。这种儿童观以 国家作为价值关系中的主体,从儿童与国家关系的角度来看待儿童的 价值和童年的意义,以国家为中心确定儿童的权益和地位。 •这种儿童观的影响下,国家比较注重儿童的生存与发展,但不把儿童 当做独立的个体加以尊重。
二、制约儿童身心发展的因素
(四)幼儿的主观能动性 (2)幼儿的各种心理活动能力的增强,也使幼儿对外界环境的反应能力得
到提高 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的感知、记忆、想象、思维、注意等心理活动的能力
和有意性不断加强,这使幼儿能更加有效地、有目的地加工处理来自环境的各种 信息。
二、制约儿童身心发展的因素
(四)幼儿的主观能动性 (3)幼儿也会对外界作出一些创造性的反应 如幼儿进行创造性想象,将已知的人和物组合改编成故事,会运用所学的知
二、制约儿童身心发展的因素
(一)遗传因素
(2)遗传素质的差异是个体间差异的原因之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