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胆囊炎的临床分析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胆囊炎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70例急性胆囊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大柴胡汤加味治疗,分别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
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29%,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7.14%,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应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急性胆囊炎的疗效明显优于单用西医治疗。
标签:急性胆囊炎;中西医结合;大柴胡汤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的改变,急性胆囊炎发作呈逐年上升趋势,严重影响者患者的生活质量。
笔者2006年5月~2011年5月运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35例急性胆囊炎,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70例急性胆囊炎患者均为笔者所在医院门诊和住院患者,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西医疾病部分》诊断标准[1],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治疗组35例,男16例,女19例;年龄25~64岁,平均(41.63±10.21)岁;平均病程(2.86±1.35)d。
对照组35例,男17例,女18例;年龄21~65岁,平均(40.23±11.51)岁;平均病程(3.0±1.15)d。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经统计学处理(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1.2.1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以抗感染、消炎利胆、解痉止痛、调节酸碱及电解质平衡为原则;具体可用头孢曲松钠(上海新亚药业有限公司,H31020072)3 g加入生理盐水250 mL静脉滴注,1次/d;甲硝唑(石家庄四药有限公司,H13022486)100 mL,静脉滴注,2次/d;对症加入654-2、维生素K3静脉滴注等治疗。
1.2.2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大柴胡汤加减:柴胡15 g,白芍15 g,枳实10 g,黄芩10 g,半夏10 g,郁金15 g,元胡12 g,川楝子10 g,生姜10 g,生大黄10~15 g(后下)、甘草6 g。
水煎服。
每天1剂。
两组均连续治疗1周。
1.3疗效标准
参照《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1]拟定。
痊愈: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
血常规、B超检查均正常。
好转:临床症状消失,查体腹部轻压痛,B超检查示仍有炎症或胆石症。
无效:临床症状及体征均无明显改善。
1.4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l5.0软件分析,计量资料用()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29%,对照组为77.1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3讨论
现代医学认为,急性胆囊炎是胆囊出口梗阻、细菌感染及其他因素共同作用而引起的胆囊急性炎症病变[2]。
以胆囊壁的充血、水肿、胆囊扩张,严重时甚至化脓、坏死为病理特点[3]。
西医治疗主要以解除梗阻、控制感染[4]、利胆、支持疗法,严重并发症时尽早手术等为主。
但临床上大多采取药物保守治疗。
本病患者多伴有胆囊多发性结石,有反复发作的特点,长期反复应用西药,易产生明显的耐药性,效果多不理想[5]。
中医认为急性胆囊炎属于“胁痛”“胆胀”“黄疸”等疾病范畴,主要由于肝胆气滞,湿热蕴结,影响肝脏的疏泄和胆腑的通降功能而发病,治疗应清热利湿,行气利胆,通里攻下为主。
关键应着眼于“通”,使腑气得通,气机通畅,肝胆得疏泄,则病可去。
大柴胡汤为张仲景《伤寒论》少阳、阳明病主方,由小柴胡汤、小承气汤化裁而成[5],柴胡气平微寒,解少阳之郁滞,黄芩清解胸腹之热,大黄苦寒味重,通里泄热,腑通则滞自下,瘀行则血自活,热泻则结毒自除,二者正合少阳、阳明并病之治。
郁金辛开苦降,性寒泄热,入气分行气解郁,入血分凉血化瘀,为血中之气药,并有利胆之功;川楝子疏肝气,泻肝火,元胡行气活血止痛,二药相配,气行血畅,疼痛自止。
枳实破结下气,半夏降逆,芍药配甘草缓急止痛,诸药共奏疏肝理气,利胆通腑,泄热止痛之功。
全方既能治“本”(抗菌、消炎、解痉),又能治“标”(止痛、退热、止呕)[6]。
笔者认为临床上大黄宜生用后下,是首选必用之品;白芍可用至30~60 g,与甘草配伍,酸入肝胆,酸能制动,甘可缓急,酸甘合用,缓急止痛。
现代药理实验证明,大柴胡汤具有明显
(下转第14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