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学案

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学案

第二单元商鞅变法
【课标要求】
(1)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2)了解商鞅变法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3)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知识梳理】
一、背景
1、必要性:(1)时代的要求——春秋战国时期是大动荡、大变革时代
经济:铁器和牛耕的推广,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新兴地主阶级发展壮大。

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势力强大,分封制和宗法制遭到破坏。

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形成时期。

军事:诸侯争霸,战乱不断
思想:私学兴起,形成百家争鸣局面,法家思想顺应时代潮流。

(2)秦国摆脱落后,实现富国强兵的需要
2、可能性:(1)秦国国君立志改变落后状况,推行社会改革,并发布求贤令,吸引有志之士;
(2)商鞅投秦,主张变法:
3、有利条件:(1)国君权力集中,奴隶主贵族势力较弱;
(2)注重实用、讲求功利的法家学说容易得到认同
(3)民风质朴,充斥尚武精神
(4)其它国家的改革变法为秦国提供了一定的经验教训。

4、历史机遇:(1)三家分晋,遏止秦国发展的力量大大削弱
(2)中原士人游说各国,为秦国招揽贤能提供了可能性
二、过程
1、开始:从公元前356年开始,卫鞅两次在秦国全面推行变法
三、评价
1、积极作用:
(1)政治:
(2)经济:
(3)军事:
(4)对后世:它不仅为后来秦统一六国奠定了经济和政治基础,而且对后世的发展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2、消极影响(1)
(1)文化高压政策不利于思想文化发展;
(2)改革不彻底,并未与旧制度、文化、习俗彻底划清界限。

(3)重农抑商,造成封建社会对商业和商人长期歧视,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探究:公元前5—前3世纪,中国是战国七雄逐鹿中原,欧洲是希腊、罗马城邦共和,双方几乎在同一时期推行了不同的改革,为各自政治制度铺垫了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巡礼者不足多。

---------商鞅材料二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

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
-------《汉书.食货志》材料三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史记.李斯列传》请回答:
(1)商鞅变法的理论基础是什么?据材料一、二说明变法法令推行的原因是什么?(2分)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逐条列出,不得摘抄原文)(4分)
(3)材料二、三的作者对商鞅变法各持什么态度?材料二中的“务本”、“王制遂灭”各指什么?(4分)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

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钜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食货志》材料二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民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

——《战国策·秦策》材料三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

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四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

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

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卬,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

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

卒受恶名於秦,有以也夫!
——《史记·商君列传》请回答:
(1)据材料一提炼出最能反映商鞅变法促进社会转型的语句。

(2分)
(2)据材料二、三概括商鞅变法的积极影响。

(4分)
(3)上述材料是从哪些角度来批评商鞅及其变法的?(3分)试选择一个角度举例说明。

(1分)
(4)你认为应该如何正确地评价历史上的重大改革?(2分)
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太史公日:“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

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

……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

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

卒受恶名于秦,有以也夫。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商鞅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通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

民勇于公战,,乡邑大治。

——《史记》卷68 材料三 (秦)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富,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附。

——《史记》卷87
回答:
(1)材料一评论商鞅变法的主要标准是什么?谈谈你对这一标准的认识。

(4分)
(2)据材料二、三,从军事、经济、治安、外交四方面分析商鞅变法的成效。

(6分)
(3)有人认为“秦能迅速吞并六国,全赖商鞅的军事改革”,谈谈你对该认识的看法。

(2分)
参考答案
1、答案:(1)法家秦孝公的支持(2分)(2)A、废井田,开阡陌 B、奖励耕战,重农抑商(4分)(3)材料二持否定态度,材料三持肯定态度“务
本”指重视农业生产“王制遂灭”指奴隶制度被废除(4分)
【解析】
本题考查选修一有关商鞅变法的内容及评价的有关知识。

注意对材料信息的正确解读以及对人物和事件的客观评价。

2、参考答案:
(1)“坏井田,开阡陌”。

(2分)
(2)富国强兵;经济发展;社会安定。

(任答两点4分)
(3)从商鞅变法的措施和影响、商鞅的性格等。

(3分)材料一“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等(措施),“庶人之富者累钜万,而贫者食糟糠”等(影响),材料四“天资刻薄”等(性格)。

(凡举例正确,任答一点1分)(4)基于特定的历史条件;运用生产力或实践的标准;顺应历史发展趋势等。

(任答两点2分)
3、【解析】
第(1)问,“其天资刻薄人”可以得出评价商鞅变法的主要标准是对个人品质的评价。

评价历史人物不能仅仅以个人品质为标准;第(2)问,军事“民勇于公战”、经济“民以殷富,国以富强”、治安“道不拾遗,山无盗贼”“怯于私斗”、外交“诸侯亲附”。

第(3)问,可以选择其中一个观点进行阐述。

参考答案:
(1)主要着眼于对个人品质的评价。

(2分)忽略对变法社会客观效果的考察,不能全面评价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2分)
(2)军事:人民勇于为国战斗;经济:百姓富足,国家富强:治安:人人路不拾遗,无盗贼,无私斗;外交:诸侯都推许秦国为霸主。

(6分)
(3)同意:商鞅的军事改革加强了士兵的纪律性,激发了士兵的斗忠,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

不同意:除了强人的军事实力外,秦能迅速吞并六国,与商鞅的经济、社会等改革也有一定的关系。

(2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