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三单元第10课《俄国彼得一世的改革》教案

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三单元第10课《俄国彼得一世的改革》教案

俄国彼得一世的改革(教案)一、学习目标:1.简述彼得一世改革的历史背景。

2.概述彼得一世改革的内容。

3.认识彼得一世改革与俄罗斯帝国建立的关系。

二、课标解读:1.从总体上把握彼得一世改革前国内外形势,充分认识改革的必要性及紧迫性。

2.分析改革的内容,认识其移植西方文明、开展欧化改革的特点。

3.通过分析改革者的阶级性,认识改革虽然处在资本主义发展的时代,但性质却是封建性质改革。

三、授课过程导入:他是谁?他被俄国参政院封为“全俄罗斯大帝”和“祖国之父”。

恩格斯评价他为“真正的伟人”。

俄国著名的思想家赫尔岑评论说:在他野兽般的巨掌中有俄罗斯的未来。

在克里姆林宫普京办公室唯一的画像是他,在历史名城圣彼得堡诞生300周年庆祝活动上,普京总统饱含深情的说:“此生我最佩服的人就是他。

”他就是俄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沙皇——彼得大帝有人说,俄国的缔造是由于一个人的意志——彼得大帝的意志。

那么彼得大帝是怎样“以一人之力重塑一个民族、缔造一个国家的”?带着这个问题,让我们一起进入今天的学习。

对一场改革的学习,一般从哪几个方面?板书:背景(为什么改)内容(怎么改)影响(改的怎么样)(一)时代的要求——彼得一世改革的背景(必要性和可能性)1.17世纪,西欧各国发展迅速,俄国闭塞落后。

西欧的发展:荷兰在17世纪称霸海洋,英国在17世纪完成政治变革,牛顿对宇宙的认识带动科学的发展,法国在路易十四的带领下17世纪中叶称为西欧首强,法国文化艺术繁荣,巴黎称为时尚中心。

俄国的落后:(1)军事上没有海军只有陆军;(2)经济上只有21个手工工场;(3)政治上部门职责不清,贪赃枉法,地方势力成为独霸一方的小沙皇;(4)识字率最高的莫斯科,识字的居民只占23.6%。

(百人之中识字的不超过三人)2.俄国急于控制波罗的海、黑海,打开通向欧洲的海路。

油画《初见波罗的海的彼得》俄国需要的是水域。

这句话……成了他(即彼得)一生的座右铭。

——马克思出海口:一个国家的入海通道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国家的经济和政治力量。

俄国除北冰洋外,入海通道十分有限。

17世纪的俄国仍然是一个准内陆国,通往波罗的海的道路有瑞典阻挡,通往黑海的道路上有土耳其阻挡。

唯一起着海上大门作用的是阿尔汉格尔斯克——白海上的一个海口,但它一年有9个月的封冻期。

此外,从白海到西欧国家的海路,比从波罗的海出发的路程要长一倍。

俄国迫切需要打开通往先进欧洲的海上通道。

3.1689年,彼得一世正式掌权。

彼得一世(1672.6.9~1725.2.8),四岁丧父,十岁继位为沙皇(1682年),十岁继位为沙皇,与同父异母的哥哥共享皇权,姐姐索菲亚摄政,掌握实权。

十七岁率领“少年军”平息索菲亚策动的叛乱,正式掌权。

复杂艰险的权利斗争也塑造了彼得坚毅的性格。

4.彼得一世出访西欧,进一步了解了国际形势。

1697年,俄国派出一个由250多人组成的高级使团出访西欧,彼得一世化名彼得·米哈伊洛夫,装扮成一名留学生,随团出访,他们先后在荷兰的萨尔丹、阿姆斯特丹和英国的伦敦等地学习造船和航海技术,并聘请大批科技人员到俄国工作。

此次访问历时18个月,后因国内发生叛乱,彼得赶回俄国。

在了解俄国了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之后,我们会发现它的改革是“不可避免的”。

我们来看改革内容二、移植西方文明——彼得的改革措施1、军事改革:a实行义务征兵制 b发展海军。

军事改革是彼得一世改革的主要内容。

实行义务征兵制,保证士兵的来源,创建新型军队。

开办炮兵学校、海军学院、工程技术学校。

他亲自主持制定了一些重要的军事条令和章程。

如《海军部章程》,确定了海军的编制、战舰的等级。

调整军队统帅的机构,引进国外的新式武器和战略战术。

彼得一世军事改革使俄国称为欧洲的军事强国之一。

到彼得一世当政末年,俄国已经拥有一支庞大的陆军和海军,军事力量大大增强。

2、经济改革:a鼓励私人办企业 b实行重商主义。

重商主义是16-18世纪欧洲盛行的一种经济学说和经济政策。

它主张政府应该控制国家的经济,以便削弱竞争对手的实力,增强本国的实力。

它的内容包括:第一,金银充足是国家富裕的标志。

第二,一个国家的财富必不可少的是贵金属如金银等。

它如果没有或无法获得贵金属矿物,就得通过贸易来取得。

第三,对外贸易必须保持顺差,即出口必须超过进口。

重商主义为早期资本主义的发展准备了良好的气候,提供了获力的前景。

为鼓励私人办企业,解决劳动力不足的问题,俄国在1721年颁布法令准许商人将整个村庄连同农奴一起买去。

通过上述措施,彼得一世时期,俄国的工商业得到迅速发展,手工工场数量猛增至240多个,俄国的商业贸易出现空前的繁荣。

对外贸易大幅增长。

加之彼得一世制定的数目繁多的税收的收入,俄国的经济实力大增。

3、政治改革:加强中央集权 a中央设置参政院b地方设总督c废除旧贵族特权。

在中央设立参政院,参政院由9名参政员组成,是直属沙皇的国家最高管理机构。

参政员不一定是贵族出身,但必须是沙皇的亲信,支持沙皇的政见。

在地方,为了加强对全国的控制,彼得一世设立省级行政单位。

1708年,把全国分为8个大省,每省设总督一人,拥有行政和军事大权。

各省总督必须忠于沙皇,直接听命于中央,后曾设为11个省。

在官吏选用方面,他把文武官员分成14等级,非贵族出身的人只要才干出众也可得到提升,只要升至8等官衔便可获得贵族称号。

这就打破了传统的论出身取士的做法。

这个政策提高了文武官员的素质,加强了沙皇政府的统治。

4、文化教育与生活习俗改革:a派遣留学生到欧洲学习,聘请外国人到俄国传授先进的科技b发展各种公共事业c推行西方的文明生活方式彼得一世回京后,得知沙皇回京消息的领主们纷纷前来祝贺沙皇胜利归来。

但彼得一世却拿了一把剪子,将平定叛乱有功的领子的胡子剪落。

在当时的俄国,留胡子是一种时尚,大胡子是仪表威严、品德端庄的象征。

教会认为,胡须是“上帝赐予的装饰品”,是俄罗斯人引以为傲的珍品。

大主教把剪胡子视作大逆不道的罪孽。

然而随着彼得一世挥剪剪须,一场迈向现代化的改革也揭开了序幕。

推行西方文明生活方式,以适应新的经济生活和军事生活。

如着短装、剪胡子等。

他下令贵族子弟到一定年龄必须上学,不毕业就不准结婚。

他还强行推广西欧上流社会的社交习俗;出版《青春宝鉴》,作为年轻人的行为准则。

《青年手册》编写得很详细,甚至有些琐碎,诸如“在大街上走路不要东张西望,不要斜眼看人;要挺胸昂首、径直向前”以及“吃饭不要把手放在盘子上,不要摇晃着腿,不要吧嗒吧嗒的出声,不要用手擦嘴”等等。

为了提高人口素质,彼得规定,尚未学会算术和几何的贵族子弟不得娶亲;不能胜任工作的不得结婚,禁止父母包办的契约婚姻等等。

通过对改革内容的了解,我们能看出彼得改革的特点是——军事改革为主,其他方面配合;手段强硬;全盘西化。

改革不可避免的会触犯一些人的利益——旧贵族,彼得用残酷的手段迎击旧贵族的反对,镇压禁卫军的反叛,将反叛者全部绞死,亲自审判反对改革的太子并将其处死。

治国之道莫过于坚决维护各项国家法令,制定法令而不维护它,或者像洗牌时,把各种花色的牌混合在一起那样玩弄它,法令就会形同一纸空文。

——彼得大帝三、俄罗斯帝国崛起——改革的影响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彼得一世改革评价。

材料一:彼得大帝,被称为“俄国之父”,他亲手将俄国推入了现代世界。

他深知“拖延就是死亡”,所以挑战数百年的无知与孤立,推动巨大的变革,将数百万人脱离黑暗时代,使俄国逐步成为横跨欧亚两洲的大帝国。

材料二:马克思认为彼得一世改革“为结束俄国百年来的落后状况,起了重大的历史作用”。

俄国伟大诗人更为形象地给彼得一世改革以高度评价,说它“让俄国腾空而起。

”材料三:正如俄罗斯哲学家别尔嘉耶夫所说:“彼得大帝的改革完全是不可避免的,以前的进程为其作了准备,同时,它又是带强制性的上层革命……彼得大帝的改革对人民是如此巨大的痛苦,但没有彼得的强制性改革,俄罗斯就不能完成自己在世界历史中的使命,也不能在世界历史上获得自己的发言权。

”改革的积极意义:①取得巨大成效,俄国跻身于欧洲强国的行列,改变了欧洲原有的政治格局;(普希金说“俄国在斧头的敲击声和大炮的隆隆声中作为一艘新下水的军舰进入了欧洲强国的行列。

”)②宣告了强大的俄罗斯帝国的正式诞生;③客观上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改革存在的局限性:①改革仅限于学习西方的技术文明和生活方式,并没有学习西方制度;②手段的过于野蛮和粗暴;(马克思说:“彼得一世用野蛮制服了俄国的野蛮。

”)③农民没有从中得到任何利益;(加重了农民的负担:征兵和征调劳工)④从长远看,改革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使得改革后的俄国仍然是一个落后的封建农奴制国家。

如何理解改革既促进又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促进:鼓励开办手工工场、推行重商主义、引进西方先进技术、鼓励发展工商业。

阻碍:通过强化农奴制来为手工工场提高劳动力。

首先,农奴制把农民束缚在土地上,阻碍自由劳动力的形成。

其次,已被资本主义企业雇佣的工人,按其社会地位说,大部分是代役租农民,他们须向地主交纳货币地租,因而在他们的工资中,除最低生活费外,还必须包括地租的数额。

这就使工厂主不得不把一部分剩余价值分给封建主,从而降低了进行扩大再生产的能力。

再次,在农奴制下,广大农奴购买力极低,国内市场狭小,也限制了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

改革的性质:农奴主推行的自上而下的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封建性改革。

实质:强化了农奴制(列宁说“这是跳出落后圈子的一种独特的尝试”)彼得一世的改革巩固的是贵族地主和商人的统治,只是对外扩张创造了条件,并不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而是沙皇专制王朝推行的封建性改革。

但改革受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也带有资本主义色彩,客观上促进了俄国工商业的发展。

俄国1712年迁都圣彼得堡。

1721年取得了与瑞典的北方战争的胜利,夺得了波罗的海出海口及其沿岸地区,1721年10月22日,俄国参议院为表彰彼得一世在北方战争创立的功绩,封他为“全俄罗斯大帝”和“祖国之父”,俄国国号正式改为俄罗斯帝国.“我不能亲手建成和看到一个强大的俄国,但我的继承者一定会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直到目标的实现。

”——彼得一世问题延伸革命导师马克思最为褒奖的“18世纪的两个伟大帝主,一个是中国的康熙大帝,另一个俄国的彼得大帝。

”和彼得一世同一时期的清朝康熙大帝有哪些杰出政绩?两位大帝的政绩有哪些异同之处?你认为哪一位大帝的政绩更突出,为什么?俄罗斯的彼得大帝与清朝的康熙皇帝,两人一生中有好多惊人相似。

比如两人同处在封建的专制时代,康熙生于1654年,比彼得大18岁;两人都是幼年登基,康熙8岁,彼得10岁;康熙的摄政王是祖母孝庄皇太后,彼得的摄政王是外戚索菲娅公主,彼得17岁借势以少年游戏兵团粉碎了外戚索菲娅公主的政变,夺取了政权,康熙14岁则以儿童团捕杀了专权的辅政大臣鳌拜;两个人都很热爱学习,彼得会英文、法文等国文字,康熙也爱几何、天文等学科;两人学习的目的都是想自己的国家强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