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互联网内容监管
管制理由:高层的行动逻辑·4 •以退为进的博弈策略:在冲突状态下,决策者 可以通过公开恶化自己的选择权来巩固自己的 地位。
利好不能一次释出, 节制民众心理预期
将潜在报复者 明朗化,降低 管制成本
管制理由:部门与地方的行动逻辑·1
•1
•政治效忠度:和上级保持一致 的必要性 •逆向问责制:焦点事件可能断 送政治前途 •风险控制术:高风险高打压低 风险低打压
管制政策演进·空间维度
范围渐广
防范境内 不利 信息流出 阻止境外 有害 信息进入 核心目标 管制网吧和 内容提供商 辖区负责与 跨区域合作
强化虚拟空间控制权
管制政策演进·方法维度
措施渐多 行政手段 • 壮大网监队伍,审 查与引导网上舆论 • 实名制与备案,约 束ISP、ICP和网吧 • 网络举报相互监视 • 实施行政处罚和司 法追究 技术手段 • 国家入口网关的IP 封锁 • 主干路由器关键字 过滤阻断 • 域名劫持 • 监控软件 • 有组织黑客行动
父爱专制
·革命传统与假想敌
·敌人或坏人无处 不在,帝国主义亡 我之心不死
·一小撮人总是 别有用心;大多 数群众不能明白 真相 ·杀敌的道德快感, 也是道德滑坡的自 我救赎
革命斗争
管制背景下虚拟空间的权力结构
国家权力
资本集团
意见领袖
技术精英
公共论坛
沉默的大多数
余 论
·可观察偏见 • 强管制并不是多数国人认同或感知的事实,在 数量广大的网民眼中,当下的互联网依旧自由 繁荣; • 对管制的敏感与反感,更多还是知识精英阶层 的自由立场所致。
• “烈士”看管制者:很黄很暴力 • 管制者看“烈士”:很傻很天真 • 事迹直播,烈士扬名,不用付出生命 • 蒙面做案,管制匿名,不用付出名誉
谢谢各位!
•2
•3
仕 途 平 安 的 利 弊 权 衡
管制理由:部门与地方的行动逻辑·2
•1
•维持内容垄断供应,可以索取 巨额人工和运行费用 •防止风险溢出,也需要巨额人 工和运行费用
•2
•3
•管制下弹性处理的交易可能
管 制 政 策 的 寻 租 可 能
监管理由:机构的行动逻辑
权力警告
营运机构 自我监管
资本施压
周其仁 /
黄集伟·孤岛客 /
徐达内·媒体札记
维舟试望故国 /
中国互联网的内容监管
• “国家防火墙”一词,是The Great Firewall of China(缩写GFW)的意译,2002年在一篇英 文文献中首先出现 ,后来被西方学者普遍接受, 成为中国网络审查系统的一种比喻说法。
•影响较大 的政治表 达被严控 严打
互联网管制:不同角色的不同行动逻辑
角色:谁在管制互联网?
主导者
中央政府: 导向管制 部门与地方: 政策管制
执行者
互联网
机构:业务 管制
网民:自律 与相互监视
协作者
参与者
管制理由:高层的行动逻辑 · 1
乌托邦
• 全能国家的治理惯性(管制成瘾)
• 对权力效用的高度迷恋:一定能管好 • 对民间自治的普遍怀疑:不管一定乱
·法律治理 • 截至2006年7月,全国人大、中宣部、国务院 新闻办、公安部、信息产业部、文化部、新闻 出版署等14个部门已推出60余部与互联网相关 的法律法规,成为世界上该领域法律法规最多 的国家。其中与涉及内容监管的重要法规,则 至少有14项。
禁止条款汇总·1
• 在当下中国,法律、法规禁止的网络内容和网络行为共 计14条,它们是: 反对宪法确定的基本原则的; 危害国家统一、主权和领土完整的; 煽动抗拒、破坏宪法和法律、行政法规实施的; 泄露国家秘密,危害国家安全或损害国家荣誉利益的; 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破坏民族团结,或者侵害民 族风俗、习惯的; • 破坏国家宗教政策,宣扬邪教、迷信的; • • • • •
中央政府: 导向管制 部门与地方: 政策管制
利益保守
互联网
机构:业务 管制 网民:自律 与相互监视
盈利空间
平静生活
角色行动逻辑背后的政治文化
父爱专制 执政风格
革命传统 与假想敌
公众心灵 的集体化
·父爱专制执政风格
·爱:执政者自 我的行动逻辑定位 ·父:执政者 自我的身份定位 ·专制:执政者的 实际作为与“子民” 的真实感受
管制理由:高层的行动逻辑·2
政 权 合 法 性
信息垄断 舆论管制
政绩宣传 主义灌输
• 信息多元的合法性困局 • 意识形态灌输失灵引发不安 • 多元意见市场竞争导致焦虑
监管理由:高层的行动逻辑·3 • 互联网正在成为民众 参与和事件放大的 “虚拟广场”
• 不见面的聚集 • 卧室里的抗议 • 可想象的溃坝 “虚拟空间” 的挤迫效应
禁止条款汇总·2
散布谣言,扰乱社会秩序,破坏社会稳定的; 宣传淫秽、赌博、暴力或者教唆犯罪的; 侮辱或者诽谤他人,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 危害社会公德或者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 损害国家机关信誉的; 煽动非法集会、结社、游行、示威、聚众扰乱社会秩序 的; • 以非法民间组织名义活动的; • 含有法律、行政法规禁止的其他内容的。 • • • • • •
Google Reader
译言网 /
一五一十部落 /
喷嚏网 /
思想库报告 /
读写人 /
管制思路日渐清晰
控 制 网 关
控制网民
控 制 代 码
管制重点不断突出
监控核心 异见力量
高校BBS 实名制 整治网吧 屏蔽有害 信息源
时间· 地点· 人群 信息·地点·人群
小结:互联网管制政策的中国特色
1
2
3
4
•普遍过滤 与人工抽 查结合的 预审模式
•标准模糊 多部门介 入的暗箱 操作
•缺乏行政 和司法救 济手段的 一催定音
西方学者的结论
• 哈佛法学院、剑桥大学和多伦多大学共同组建的“开 放网络促进会”(Open Net Initiative) 2005年4月发 表的一份关于中国网络封锁研究报告称:“中国的网 络过滤系统是全世界最发达的。比起其他有些国家的 类似系统,中国的网络过滤范围广,手法细致,并且 效果显著。整个制度包括多层次的法律限制和技术控 制,牵扯到众多的国家机构,以及成千上万的政府职 员和企业员工。”
奇特的悖论 • 管制频繁/冲破管制的事件频繁
• 管制严厉/抗争的勇气加剧
• 每一次管制和抗争都成为公共事件
管制的票房效应:商业合谋 • 在商业竞争者看来
• 左、右都是亮相,都是卖点 • 或者赢得国家投入;或者获得市场收益
• 在消费者看来
• 有冲突就有张力,有张力就有剧情 • 后现代狂欢
管制的剧场效应:后现代狂欢源自?信息多重自我 偏好模糊
政策垃圾桶
初始阶段的决策模型
管制政策演进·时间维度
力度渐强
1994- 1998
•低度管制:灭火式,消极防御 •中度管制:打击与预防结合,监管与 自律同步,频繁立法
1999- 2003
2004-
•高度管制:法规细化,专项打击运动, 实名制,举报制,网评员
·传统动员式治理
• • • • • 整治“网吧”行动 违法网站打击与举报行动 高校BBS实名制行动 网络警察现身行动 文明办网自律行动
• 双重高压下的自我审查
• 巨大市场的财富诱惑 • 专断权力的政治威慑
• 跨国企业 “本土化”
管制理由:个人的行动逻辑 • 政治认同
• 支持管制
顺从
... ...
• 政治冷漠
• 不介入 • 没感觉
自律
...
• 政治谨慎 ...
• 越界恐惧 • 噤若寒蝉
监视 举报
角色行动逻辑背后的核心价值观
执政地位
微博观察 http://t.guancha.me/
左岸读书 /
经济学人中文版 /
ChinaGeeks 中文版
/zh/
TED /
- 全球最大视频网站
- 微博客始祖
维基百科 - 全人类的百科全书
- Google旗下图片分享网站
–
世界流行的博客平台
互联网管制:政策学习与演进
面对新生事物的快速学习 • 时间维度:变垃圾桶政策模式为分类主导模式
• 空间维度:化“虚拟”为“真实”
• 技术维度:被动防御向立体防控演进
互联网管制:中国政府的政策学习过程 犯罪 科技 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