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八年级下册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

八年级下册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

八年级(下)期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一)多多益善上①尝从容与信言诸将能,各有差。

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

”上曰:“于公如何?”曰:“如臣,多多益善耳。

”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②?”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

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

”【注】①上:皇帝。

②禽:通“擒”,捉住。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陛.下()能将.几何()2、解释加点字。

能将几何..()上尝.从容与信言()3、你能从上面的选文中提炼一个成语吗?并解释这个成语。

4、“多多益善”是谁说的?从中可以看出他什么样的性格?5、从文中可以看出汉高祖刘邦怎样的性格特点?(二)失亲得学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

师曰:“童子何泣?”原曰:“凡得学者有亲①也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②感伤故泣耳。

”师恻然③曰:“苟欲学,不须资也。

”【注】①亲:父母;②中心:心中;③恻然:同情的样子。

1、给下列语句断句。

凡得学者有亲也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

2、注音。

恻.然()舍.近求远()泣.不成声()3、解词。

(1)二则.羡其得.学:(2)苟.欲学,不须资.也:4、翻译句子。

(1)凡得学者,有亲也。

(2)苟欲学业,不须资也。

(三)范仲淹有志于天下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再适长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往往糜粥不充,日昃注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

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注】昃:zè,太阳偏西。

1、给加点字注音。

再适长.山()既长.()2、解释加点字。

(1)既.长:_________ (2)再适.长山:_________ (3)五年未尝.解衣:_________ (4)知其.世家:_________ (5)日昃始.食:_________3、翻译句子。

(1)或夜昏怠。

(2)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

4、判断对错。

(1)范仲淹,南宋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字希文,谥文正。

官至副宰相。

()(2)“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就是吃苦在前,享乐在后。

()5、文中主要记叙了范仲淹刻苦读书的几件事?(四)人有从①学者,遇(董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

”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从学者云:“苦②渴③无日。

”遇言:“当以三余。

”或④问“三余”之意。

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注释]①从:跟随。

②苦:苦恼。

③渴:迫切地。

④或:有人。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其义自见.()(2)苦渴无日.()(3)当以.三余()(4)夜者日.之余()2、翻译下列语句。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3、文章反映了关于学习的哪两方面的道理?(五)秀才何岳,号畏斋。

曾夜行拾得银贰百余两,不敢与家人言之,恐劝令留金也。

次早携至拾银处,见一人寻至,问其银数与封识①皆合,遂以还之。

其人欲分数金为谢,畏斋曰:“拾金而人不知,皆我物也,何利②此数金乎?”其人感谢而去。

又尝教书于宦官家,宦官有事入京,寄一箱于畏斋,中有数百金,曰:“俟③他日来取。

”去数年,绝无音信,闻其侄以他事南来,非取箱也。

因托以寄去。

夫畏斋一穷秀才也,拾金而还,暂犹可勉④;寄金数年,略不动心,此其过人也远矣![注释]:①封识(zhǐ):封存的标记。

②利:贪图。

③俟工(sǐ):等待。

④暂犹可勉;短时期内还可以勉励自己不起贪心。

1、用“|”划出句子的停顿节奏。

问其银数与封识标记皆合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不敢与家人言之.()遂.以还之()又尝.教书于宦官家()闻.其侄有他事南来()3、翻译下面的句子。

寄金数年,略不动心,此其过人也远矣。

4、请各用四个字概括这两件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最后一段中哪一个字有点睛之效?为什么?6、(六)客有过主人者,见其灶直突,傍有积,客谓主人:“更为曲突,远徙其薪;不者,且有火患。

”主人嘿(mò,默)然不应。

俄而,家果失火,邻里共救之,幸而得息。

于是杀牛置酒,谢其邻人,①灼烂(烧伤)者在于上行(háng,行列),余各以功次坐,而不录言曲突者。

人谓主人曰:“乡使听客之言,不费牛酒,终亡火患。

②今论功而请宾,曲突徙薪亡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耶?”主人乃寤而请之。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傍.有积薪②、远徙.其薪③、不.者,且有火患④、而不录.言曲突者⑤、乡使.听客之言⑥、终亡.火患2、翻译文中加横线的句子。

①、②、14、“主人”家发生火灾后,论功请客为什么没有想到提出合理化建议的“客”。

5、读了本文,你受到什么启发?(七)太宗有一骏马特爱之恒于宫中养饲无病而暴死太宗怒养马宫人将杀之。

皇后谏曰:“昔齐景公以马死杀人,晏子请数其罪云:‘尔养马而死,尔罪一也。

使公以马杀人,百姓闻之,必怨吾君,尔罪二也。

诸侯闻之,必轻吾国,尔罪三也。

’公乃释罪。

陛下尝读书见此事,岂忘之邪?”太宗意乃解。

又谓房玄龄曰:“皇后庶事相启沃,极有利益尔。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

恒()谏()轻()益()2、文中有几句话没有标点符号,请用“/”线标示出需要加标点符号的位置。

太宗有一骏马特爱之恒于宫中养饲无病而暴死太宗怒养马宫人将杀之。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使公以马杀人,百姓闻之,必怨吾君,尔罪二也。

4、本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5、皇后谏言中讲到晏子历数养马人的罪状,晏子的真正用意是什么?(八)庚寅①冬,予自小港欲入蛟州城,命小奚②以木简③束书从。

时西日沉山,晚烟萦树,望城二里许。

因问渡者:“尚可得南门开否?”渡者熟视小奚,应曰:“徐行之,尚开也;速进,则阖④。

”予愠为戏。

趋行及半,小奚扑,束断书崩,啼未即起。

理书就束,而前门已牡下⑤矣。

予爽然⑥思渡者言近道。

天下之以躁急自败,穷暮无所归宿者,其犹是也夫![注] ①庚寅:指1650年。

②小奚:小书童。

③木简:这里指木板。

④阖:关闭。

⑤牡下:上锁。

⑥爽然:若有所失的样子。

1、解释加点词语。

束()许()熟()愠()2、渡者说“徐行之,尚开也;速进,则阖。

”他这样说的依据是什么?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予爽然思渡者言近道②天下之以躁急自败,穷暮无所归宿者,其犹是也夫!4、借用一个成语概括这个故事所蕴含的道理:。

(九)阅读《初至天目双清庄记》,回答问题。

数日阴雨,苦甚。

至双清庄,天稍霁。

庄在山脚,诸僧留宿庄中。

僧房甚精,溪流激石作声,彻夜到枕上。

石篑梦中误以为雨,愁极,遂不能寐。

次早山僧供茗糜,邀石篑起。

石篑叹曰:“暴雨如此,将安归乎?有卧游耳。

”僧曰:“天已晴,风日甚美,响者乃溪声,非雨声也。

”石篑大笑,急披衣起,啜茗数碗,即同行。

10.本文是袁宏道所写。

他与兄宗道,弟中道,并称“三袁”,形成文学的重要流派,世称________。

诗文强调抒写“________”,作品多写闲情逸致。

11.翻译句子。

①至双清庄,天稍霁。

②溪流激石作声,彻夜到枕上。

③暴雨如此,将安归乎?有卧游耳。

12.作者极力刻画友人的情绪的目的是什么?(十)西湖游记袁宏道西湖最盛,为春为月①。

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②。

今岁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勒③,与杏桃相次开发④,尤为奇观。

石篑⑤数为余言:“傅金吾⑥园中梅,张功甫⑦家故物也,急往观之。

”余时为桃花所恋⑧,竟不忍去湖上。

由断桥至苏堤一带,绿烟红雾⑨,弥漫二十余里。

歌吹为风,粉汗为雨,罗纨之盛,多于堤畔之草,艳冶极矣。

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

其实湖光染翠⑩之工,山岚设色(11)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12)未下,始极其浓媚(13)。

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

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14),安可为俗士道哉!注:①为春为月:是春天,是月下②夕岚:傍晚的山光③勒:抑制④相次开发:一个接一个地开放⑤石篑:一个人的号⑥傅金吾:任金吾官的傅某⑦张功甫:人名⑧恋:迷住⑨绿烟红雾:指绿柳红桃,叶茂花盛,颜色浓艳⑩湖光染翠:湖水成为绿色(11)设色:用颜色描绘(12)夕舂:夕阳(13)极其浓媚:把它的浓媚姿态发挥到极点(14)受用:享受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朝烟()夕岚()石篑()罗纨()夕舂()2.解释下列句子中画线的字词。

数为余言()不忍去湖上()不可言()别是一种趣味()3.把下列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由断桥至苏堤一带,绿烟红雾,弥漫二十余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文章的第二小节最后一句着力写游人之盛,有什么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昔日袁宏道笔下的西湖如诗如画,而如今的西湖却受到了来自人类的多方污染,风光不再依旧,请就此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十一)下面是黄山谷将《醉翁亭记》改成的一首词,记牌名《瑞鹤仙》,读后按要求答题。

环滁皆山也望蔚然深秀琅琊山也山行六七里有翼然泉上醉翁亭也翁之乐也得之心寓之酒也更野芳佳木风高日出景无穷也游也,山肴野蔌,酒洌泉香,沸筹觥也。

太守醉也,喧哗众宾欢也。

况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太守乐其乐也。

问当时、太守为谁?醉翁是也。

13.给画线部分加上标点。

把加好标点的句子抄在下面214.说说这首词在哪些方面与原作保持一致。

3。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