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关系学》课程知识点第一章劳动关系导论第一节劳动关系概述1劳动关系的概念:劳动关系是劳动者(雇员)与雇主(用人单位)之间在劳动过程中所形成的社会经济关系的统称。
我国劳动关系的概念:指劳动者在运用劳动能力、实现劳动过程中与用人单位之间产生的经济社会关系。
2 劳动关系的本质:劳动关系的本质是劳资双方合作、冲突、力量和权力的相互交织。
3 劳动关系的主体——雇员、雇员团体、雇主、雇主组织、政府4 个别劳动关系和集体劳动关系的特点个别劳动关系是劳动关系的基本形态,是劳动者个人与雇主之间通过书面或口头的劳动合同,来确定和规范双方的权利义务。
特点:第一,人格上的从属性。
主要表现为:①劳动者要服从用人单位的工作规则;②劳动者要服从用人单位的指示和命令;③接受监督、检查的义务;④劳动者有接受制裁的义务。
第二,经济上的从属性。
劳动者的劳动并不是为自己,而是从属他人,为实现他人目的而劳动。
集体劳动关系——现代劳动法研究的重点集体劳动关系是劳动者通过行使团结权,组成工会来实现自我保护,并进而平衡和协调劳动关系。
其特点是:独立自主性。
明确的团体意识5 劳动关系的特点:个别性与集体性;平等性与隶属性;对等性与非对等性;经济性;法律性与社会性第二节劳动关系的实质:冲突与合作1 合作的根源:“被迫”和“获得满足”2 冲突的根源:根本根源和背景根源根本根源:异化的合法化;客观的利益差异;雇佣关系的性质背景根源:广泛的社会不平等;劳动力市场状况;工作场所的不公平;工作本身的属性3 冲突的表现形式(1) 明显的冲突:罢工(2) 不太明显的冲突:各种“不服从”行为;怠工;辞职;权利义务的协商。
4 冲突与合作的影响因素文化因素非文化因素:“客观”的工环境;管理政策和实践;宏观经济环境和政府政策冲突和合作的根源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
第三节劳动关系的外部环境经济环境,技术环境,政策环境,法律和制度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第二章劳动关系理论第一节劳动关系理论五大理论学派及其观点与典型模式:新保守派也称新自由派或新古典学派,基本由保守主义经济学家组成。
这一学派主要关注经济效率的最大化,研究分析市场力量的作用,认为市场力量不仅能使企业追求效率最大化,而且也能确保雇员得到公平合理的待遇。
管理主义学派多由组织行为学者和人力资源管理专家组成。
该学派更关注就业关系中员工的动机及员工对企业的高度认同、忠诚度问题,主要研究企业对员工的管理政策、策略和实践。
正统多元论学派由传统上采用制度主义方法的经济学家和劳动关系学者组成,该学派的观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发达市场经济国家一直奉行的传统理念的延续。
该学派主要关注经济体系中对效率的需求与雇佣关系中对公平的需求之间的平衡,主要研究劳动法律、工会、集体谈判制度。
自由改革主义学派更具有批判精神,积极主张变革。
该学派十分关注如何减少或消灭工人受到的不平等和不公正待遇。
该学派的观点,在五学派中内容最松散,它包括了对歧视、不公平、裁员和关闭工厂、拖欠工资福利、危险工作环境以及劳动法和集体谈判体系中的缺陷等问题的分析。
认为劳动关系是一种不均衡的关系,管理方凭借其特殊权力处于主导地位。
[5](P13)从双方地位差异这个角度看,该学派与正统多元论学派、管理主义学派并没有很大的分歧。
但它认为现存的劳动法和就业法不能为工人提供足够的权利保护,因为公正、平等地对待工人,往往不符合管理方的利益,也不是管理方凭借其自身能力所能实现的。
因此为了确保工人获得公正平等的待遇,必须要加大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自由改革主义学派的最大特点是提出了"结构不公平"理论。
该理论将经济部门划分成"核心"和"周边"两个部门。
激进派具有比其他学派更加深刻的思想内涵,主要由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组成。
激进派所关注的问题同自由改革主义学派有许多是相同的,但它更关注劳动关系中双方的冲突以及对冲突过程的控制。
该学派认为自由改革主义学派所指出的问题,是资本主义经济体系本身所固有的问题,因而其提出的政策主张的作用十分有限。
激进派认为,在经济中代表工人的"劳动"的利益,与代表企业所有者和管理者的"资本"的利益,是完全对立的。
第二节劳动关系的价值取向:一元论与多元论1 一元论观点:一元论观点强调资方的管理权威,要求雇员忠诚于企业的价值观。
一元论观点面临的争论之一,在于组织内部利益群体间的任何形式的冲突或争议,都被看作会对组织产生本质性的危害,管理方的决策和意志决不能受到挑战和质疑。
2 多元论观点:多元论观点则承认冲突,甚至认为在工作场所冲突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
多元论意味着不同利益的团体必须有某种程度的妥协。
3 价值观的适用范围和特点;珀塞尔和西森进一步阐明了两种价值观具体适用的范围和特点:1) 传统型企业——强调一元论2) 精明的家长型企业——本质上属于一元论3) 精明的现代型企业——坚定的多元论者4) 标准现代型企业——实用主义或机会主义(当前最典型的劳动关系管理类型)第二节劳动关系调整模式1 斗争模式:“斗争模式”是以某种特定的意识形态为指导,认为劳资关系是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上的具有陇质的关系其表现形式是雇佣劳动和剩余价值的生产,其本质是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2 多元放任模式:认为市场是决定就业状况的至关重要的因素,工会或工会运动对市场机制的运行和发展具有副作用或负面影响,主张减少政府对劳动关系的干预。
3 协约自治模式:协约自治模式具体分为两种形式;劳资抗衡和劳资制衡模式。
4 统合模式(社会统合、经营者统合、国家统合模式)第三章劳动关系的历史和制度背景第一节早期工业化时代的劳动关系1 时代背景——产业革命2 斯密的管理思想——“看不见的手”的思想3 早期工业化时代的劳动关系及其特点第二节管理时代的劳动关系1 时代背景——第二次技术革命2 “泰勒制”的含义及科学管理思想:随着技术革命和流水线作业为基础的生产的发展,产生了新的劳动组织和现代管理体系,这就是“泰勒制”。
以科学管理方法代替传统的经验管理,提出通过建立各种明确的规定、条例、标准,使一切科学化、制度化,是提高管理效能的关键。
科学管理理论的内容包括劳动定额原理,激励性的工资报酬制度,等等。
3管理时代的劳动关系及其特点:管理时代的劳动关系的特点主要表现在:1工人运动继续发展,工会组织广泛建立,队伍逐渐壮大,并且形成层次,工人力量开始不断增强。
2资方或雇主在不断加强的工人运动的情况下,开始出现让步,从早期对工人的直接的剥削和压迫变为通过改进管理,增加在工作中科学的分析和对工人的激励,来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目标。
3劳资矛盾的目标没有变化,仍然是争取更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但是其激烈程度有所弱化,表现形式出现多元化方向,集体谈判制度得到了确认。
4政府的政策发生了变化,从不干预到出台法律、建立相应的机构干预劳资关系,劳动关系向更加稳定,有序的方向发展。
第三节冲突的制度化1 时代背景——两次世界大战和经济大危机2 行为科学理论:行为科学理论侧重对人的心理活动的研究,探求人们行为的规律,从中寻找管理员工的新方法和提高劳动效率的途径。
3 劳动关系的制度化及其特点:①该时期的劳动关系受重大历史事件影响较其他时期更为明显。
两次世界大战和大危机使劳资矛盾在缓解和激化之间反复震荡,从客观上促进了劳动关系的加速②政府迸一步放弃了原来的不干预的政策,不但加强了劳动保障方面的立法,而且对产业发展和劳动力市场等诸多领域进行了宏观调控。
③企业的管理方面更加关注员工的社会性特征,如士气、满意度等,客观上缓和了劳动关系紧张状态。
④该时期冲突逐步制度化,产业民主化和三方性原则首次被提出,集体谈判制度的范围进一步扩大,使调整劳动关系的渠道更宽,选择余地更大。
第四节成熟的劳动关系1 管理理论的“丛林”:①经验主义学派②经理角色学派③权变理论学派2 成熟的劳动关系及其特点:①经过前几个时期劳动关系发展的基础,政府不但认识到调整劳动关系的重要性,而且调整手段也已经相当完备,立法体系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健全,保障水平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提备,为劳资双方有效沟通所提供的各利,服务也比较完备。
②在政府立法、服务体系干预下,管理方与员工双方都更愿意通过相对缓和的形式来解决冲突,使双方都得到好处,因此从总体上看,冲突的激烈程度在不断下降,合作成为劳动关系的主流。
③经过长期的发展,“三方格局”形成,员工参与管理的产业民上制度、集体谈判制度等都已相当完善。
解决劳资矛盾、劳资争端的途径趋于制度化和法律化。
第五节新的矛盾和问题1 经济和组织发展的背景:这些新技术在销售、生产,设计和生产重组等方面,要求更具柔性的专业特征,从而使工作组织和工作设计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①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使传统的“蓝领”和“白领”的界线变得越来越模糊。
②工作组织本身也从多等级的官僚制变为由网络化供应、团队工作、多种技术支持,以及像组织扁平化和弹性工作制这类形式多样、富于变化和适应环境的制度。
③由于全球经济一体化带来的更为激烈的全球性竞争,使得世界经济进入“微利”时代,这就要求劳动关系双方改变传统的调整冲突的方式和渠道。
2 劳动关系的新变化:①全球经济一体化带来国际竞争加剧和雇主策略的变化。
②跨国公司的兴起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也改变了资方、政府和工会的权力平衡。
③跨国工会和工会联盟发展的相对滞后。
④发展中国家面临新问题。
⑤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工会也面临着知识经济的挑战3 劳动关系发展的规律,我国劳动关系的发展向市场经济过渡时期劳动关系的变化:1不同类型的劳动关系运行规则还有一定差别。
2在劳动关系建立的形式上,劳动合同关系与非劳动合同关系仍然并存。
3劳动力市场配置机制和行政配置机制同时对劳动关系发生作用。
4劳动关系调整还存在着法律规范不健全的问题。
5劳动争议大幅上升,劳动关系不稳定因素增多。
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劳动关系的发展:①劳动关系主体利益明晰化②劳动关系形成的合同化③劳动关系运行的市场化④劳动关系规范的法制化第6节我国劳动关系的发展1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劳动关系的建立1957年4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劳动力调剂工作中的几个问题的通知》,我国统包统配式劳动关系形成,其主要表现和基本特征是:劳动关系类型的单一性;劳动关系内容的国家计划性;劳动关系运行规则的行政性;劳动关系主体利益的一体性2向市场经济过渡时期劳动关系的变化:①不同类型的劳动关系运行规则还有一定差别②在劳动关系建立的形式上,劳动合同关系与非劳动合同关系仍然并存③劳动力市场配置机制和行政配置机制同时对劳动关系作用④劳动关系调整还存在着法律规范不健全的问题⑤劳动争议大幅上升,劳动关系不稳定因素增多3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劳动关系的发展:①劳动关系主体利益明晰化②劳动关系形成的合同化③劳动关系运行的市场化④劳动关系规范的法制化第四章雇主第一节谁是雇主雇主:也称用人单位,是指一个组织中,使用雇员进行有组织、有目的的活动,且向雇员支付工资报酬的法人或自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