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
第七单元运算律
教学内容:乘法分配律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的意义,能用字母表示出乘法分配律。
2、掌握数字特点和结构形式,会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
3、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并掌握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教学难点:正确表述乘法分配律,并能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复习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
课件出示口算。
25×13×4= 25×24= 125×5×8=
提问:(1)、你是怎么算的?根据是什么?
(2)、这些运算律用字母怎么表示?
课件出示
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
二、谈话揭示课题。
前面我们已经掌握了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今天我们要继续来探索乘法的另一个运算律。
(板书课题)
三、探究活动
1、课件出示教材54页例题情境图。
学生观察情境图,收集信息。
2、解决问题。
(1)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解答。
(2)小组讨论,交流不同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
教师参与个别小组交流,了解学生的解题情况。
3、组织全班汇报交流。
指名学生汇报自己的解法,然后让学生说说解题思路。
教师结合学生的汇报情况进行板书。
解法一:先算出一件上衣和一条裤子的价钱。
(65+45)×5
=110×5
=550(元)答:一共要付550元。
解法二:先算出5件上衣和5条裤子各是多少钱。
65×5+45×5
=325+225
=550(元)答:一共要付550元。
4、观察比较。
(1)以上两种不同的解题方法,它们计算得数相同,我们可以用什么符号将这两个算式连起来?
板书:(65+45)×5=65×5+45×5
(2)比一比,等号两边的算式有什么联系?
引导学生发现:等号左边先算65加45的和是110,再算5个110是多少;等号右边
先算5个65与5个45各是多少,再求和。
5、探索规律。
(1)提出假设:是否任意两个数的和与第三个数相乘,都会等于这两个数分别与第三个数相乘,再把所得的积相加呢?
(2)举例验证。
第一组:(7+3)×25 =7×25+3×25
(第二组:(24+26)×8= 24×8+26×8
(3)总结规律。
仔细观察每组的两个算式,它们有什么联系与区别?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师生交流后小结: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这两个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它们的积相加,结果不变。
教师指出这就是乘法分配律。
6、用字母表示。
如果用字母a、b、c分别表示三个数,乘法分配律可以写成:
(a+b)×c=a×c+b×c
四、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1、完成教材第55页“想想做做”第1题。
这道题是运用乘法分配律改写算式,通过改写准确把握乘法分配律。
其中有顺向的改写,也有逆向的改写。
学生在逆向改写时可能会有困难,教师在组织练习时可以给予适当的帮助。
2、课件出示“连一连”。
3、完成教材第55页“想想做做”第4题。
五、拓展延伸。
课件出示,用简便方法计算。
六、全课总结
师: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