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民法总论讲义

民法总论讲义

民法总论讲义(一):课程说明(2010-02-28 21:13:01)转载▼标签:民法总论讲义2009-2010学年第二学期教育分类:教案讲义民法总论讲义授课人:朱庆育授课时段:201003-201007 授课对象:中国政法大学2009级本科生课时数:54授课时点:周一0945-1210/1330-1600 授课地点:明203教学博客:/kanqiaoshangfengjing课程说明“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心,这三种纯洁但又无比强烈的激情支配着我的一生。

”——《罗素自传·序言》:“我为什么而活着?”一、基础观念(一)“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二)批判性观念(三)惯性原理(四)一以贯之(五)问题意识(六)小心求证二、教学目的通过教义学,超越教义学。

三、教学思路(一)“如果不要求学生做不会做的事情,他就永远不会去做能做的事情。

”——约翰·密尔《自传》(二)“凡是能运用自己思考得出的东西父亲从不教我,只有尽我努力还不能解决的问题才给与指点。

”——约翰·密尔《自传》(三)“我无意让我的作品省却他人思考之负累,相反,可能的话,希望它能激发别人自己的思想。

”——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四、教科书推荐(一)基础教科书1.佟柔:《佟柔中国民法讲稿》,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定价36元;2.梅仲协:《民法要义》,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定价34元;3.王泽鉴:《民法概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定价59元;4.迪特尔·施瓦布:《民法导论》,郑冲译,法律出版社,2006,定价66元;5.王泽鉴:《民法思维——请求权基础理论体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定价38元;(二)专题教科书6.谢怀栻:《民法总则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定价28元;7.梁慧星:《民法总论》,第3版,法律出版社,2007,定价24元;8.迪特尔·梅迪库斯:《德国民法总论》,邵建东译,法律出版社,2000,定价62元;9.卡尔·拉伦茨:《德国民法通论》(上下册),王晓晔等译,法律出版社,2003,定价69元;10.王泽鉴:《民法总则》,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定价49元;11.黄立:《民法总则》,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定价32元;12.史尚宽:《民法总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定价39元;13.郑玉波:《民法总则》,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定价36元;(三)本校教科书14.张俊浩主编:《民法学原理》(上下册),修订3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定价45元;15.江平主编:《民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定价49元;16.王卫国主编:《民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定价48元;17.李永军:《民法总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定价29元。

民法总论讲义(二):基础理论(2010-03-03 18:30:08)转载▼标签:2009-2010学年第二学期民法总论讲义教育分类:教案讲义民法总论讲义授课人:朱庆育授课时段:201003-201007 授课对象:中国政法大学2009级本科生课时数:54授课时点:周一0945-1210/1330-1600 授课地点:明203第一编基础理论第一章民法与民法典第一节民法的概念一、“民法”语源ius civile, bürgerliches Recht (Zivilrecht), Diritto Civile, Civil law.罗马法:市民法与万民法;中世纪:“市民法”与“教会法”相对;启蒙运动:法国市民阶级;日本译为“民法”。

二、“调整对象”学说《民法通则》第2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

”(一)定义的由来苏联影响,民法与经济法之争。

(二)平等《民法通则》第3条:当事人在民事活动中的地位平等。

(三)财产关系与人身关系亲属法的地位。

(四)主体关系张俊浩:社会普通成员关系。

三、公法与私法(一)各种学说“利益说”(公法对应公共利益、私法对应私人利益)、“隶属说”(公法调整隶属关系、私法调整平等关系)、“主体说”(公权力者形成公法关系,私人形成私法关系)。

今日德国,“主体说”为主流学说。

(二)区分价值确保私法自治。

(三)区分的相对性任何标准都不能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

四、民法的功能《慎子逸文》:“一兔走街,而人追之,贪人具存,人莫诽者,以兔为未定分也。

积兔满市,过而不顾,非不欲兔也,分定之后,虽鄙不争。

”(一)民法与行为规范(二)民法与裁判规范五、民法的法源(一)形式民法与实质民法《民法通则》第2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

”(二)制定法《民法通则》第6条:“民事活动必须遵守法律,法律没有规定的,应当遵守国家政策。

”法律的广狭两义。

《立法法》第8条:“下列事项只能制定法律:(七)民事基本制度”。

《民法通则》第151条: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皆有权制定变通或补充规则。

国家政策:“国家为实现一定历史时期的路线而制定的行动准则。

”(三)习惯《民国民法典》第1条:“民事法律所未规定者,依习惯,无习惯者,依法理。

”《瑞士民法典》第1条第2款:“无法从本法得出相应规定时,法官应依据习惯法裁判;如无习惯法时,依据自己如作为立法者应提出的规则裁判。

补充制定法之不足。

”习惯与习惯法。

《民国民法典》第2条:“民事所适用之习惯,以不背于公共秩序或善良风俗者为限。

”1928年最高法院判例要旨:“习惯法之成立,须以多年惯行之事实,及普通一般人之确信心为其基础。

”(四)理论学说《瑞士民法典》第1条第3款:在前一款的情况下,法官应依据公认的学理和惯例。

萨维尼认为,法律理论是真正的法源。

(五)司法判例大陆法系国家,一般不以司法判例为规范意义上的法源。

中国的“司法解释”。

英美法系,遵循先例。

(六)法律行为凯尔森:一般规范与个别规范。

六、民法的时空效力(一)时间效力《立法法》第84条:“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规章不溯及既往,但为了更好地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权利和利益而作的特别规定除外。

”(二)空间效力《立法法》第78条:“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规章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

”第79条:“(第1款)法律的效力高于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规章。

(第2款)行政法规的效力高于地方性法规、规章。

”七、民法与其他法域(一)宪法民法通则第1条:“……根据宪法和我国实际情况,总结民事活动的实践经验,制定本法。

”(二)商法民商合一与民商分立。

(三)经济法社会主义国家,经济管制观念。

管制越强大,经济法越发达。

(四)民事诉讼法实体法优先,或,“通过程序而思考”(五)刑法最严重的侵权行为与背信行为(诈骗)第二节民法典编纂一、民法典编纂史略(一)欧陆民法典编纂史略优士丁尼法典——拿破仑法典(民商分立)——德国民法典(总分则编制)——瑞士民法典(民商合一)(二)中国民法典编纂史略1.大清民律草案2.民国民法典3.新中国民法典二、民法典编纂理念(一)法典编纂的基础观念1.民族主义2.法典完美主义(二)两种立法取向1.以管制为中心2.以止争为中心三、民法典的编纂技术(一)民法典的体例结构1.罗马式2.德国式(二)法典体系的科学化1.“提取公因式”2.生活上的相似性与规范上的相似性3.法典的教义价值第二章私法自治第三节私法自治的正当性一、私法自治的理念基础(一)自由主义(二)有限理性(三)主观价值论(四)价值多元论二、私法自治的制度基础(一)经济制度(二)政治制度三、公权角色亚当•斯密。

米尔顿•弗里德曼。

第四节私法自治与民法属性一、民法的自治法属性民法基本由任意规范构成,强制规范只具有附属地位。

二、民法的目的独立品格(一)自由秩序与目的独立(二)“私法社会化”1.现象社会主义运动。

“私法公法化”。

2.学说胡长清:(1)所有权之限制:所有权包含义务;(2)契约自由之限制(契约自由之衰落、意思自治之衰落):形式主义复活,契约内容限制,强制缔约,劳动契约;(3)无过失损害赔偿责任之确立:侵权法,甚至契约法;(4)遗产继承之限制:遗产税的征收,继承数额的限制。

3.理念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形式正义与实质正义;交换正义与分配正义。

第五节私法自治的规范意义一、私法自治的基本内涵私法自治,是各个主体根据他的意志自主形成法律关系的原则。

私法自治的内容主要体现在契约自由(包括缔约自由[Abschlussfreiheit]、形成自由或内容自由[Gestaltungs- oder Inhaltsfreiheit]以及形式自由[Formfreiheit]三项基本要素)、所有权自由、遗嘱自由与结社自由。

二、人法与私法自治(一)效果承担的独立性每一个法律上的独立主体都自行承担法律效果。

(二)法律上的人自然人:权利能力与行为能力制度;法人:设立自由,自然人的工具;非法人团体:效果归属尚未独立。

三、财产法与私法自治所有权绝对,契约自由,过失归责,遗嘱自由。

四、身份法与私法自治相较而言,管制色彩更为浓厚,但仍有大量自治表现。

积极表现,如:婚姻自由,收养制度;消极表现,如:亲权制度,监护制度。

第三章私法规范理论第六节休谟法则与法律理论通常认为,“是”不能推出“应当”之事实与规范(价值)之二分观念首见于休谟。

它亦因此被称为“休谟法则”。

由于这种观念强调事实与规范之间存在“不可通约的沟壑”,所以又被冠以“休谟的断头台”(Hume’s guillotine)之名。

第七节一般规范与个别规范一、一般规范(一)规范的逻辑结构T(构成要件)→(包含)R(法律效果)。

例:《民法通则》第125条:“在公共场所、道旁或者通道上挖坑、修缮安装地下设施等,没有设置明显标志和采取安全措施造成他人损害的,施工人应当承担民事责任。

”(二)不完全规范说明性规范(《民法通则》第36条)限制性规范(《合同法》第18条、19条)参引性规范(《合同法》89条)解释性规则(《合同法》第236条)推定(《合同法》78条)拟制(《民法通则》第11条第2款)(三)法律规范的类别1.任意规范与强制规范2.行为规范与裁判规范二、个别规范(一)法律规范的传统特征(二)一般规范与个别规范三、法律行为的规范品格(一)法律行为的规范效力(二)法律行为之为个别规范第四章私法方法论第八节法学与法律方法一、法学的任务拉伦茨:法学的任务就是解释法律、发展法律以及整合法律资料。

前两项是法学和法律实践——尤其是司法——的共同任务,只有第三项是法学自己的任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