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制度经济学论文

制度经济学论文

制度经济学论文
--论税收流失原因的制度经济学分析
姓名:张文静
学院专业班级:现代科技学院国贸0901
学号:2009614010122
税收流失原因的制度经济学分析
摘要:税收流失是世界各国共同的难题,本文试图从另一个角度寻求其产生原因,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分为正式约束、非正式约束和实施机制三个方面来分析我国税收流失严重的原因,为全面治理我国税收流失提供了理论基础。

关键词:税收流失;正式约束;非正式约束;实施机制
税收流失是当今世界各国面临的一个普遍问题,其产生原因可以说是多方面的,本文试图从制度方面寻找其产生的原因。

一、税收流失的界定
在探寻造成税收流失的原因之前,有必要对税收流失进行界定。

虽然税收流失这个概念的使用频率很高,但是对这个词的涵义,国内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

笔者在考察我国进行相关研究的学者、实务工作者的看法的基础上,经过思考,认为税收流失可以从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来理解。

从狭义上讲,税收流失就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和税收制度下,本应征收而实际未能征收的各种税收收入。

这就包含两方面的内容:第一,从纳税人(包括扣缴义务人)的角度,其采取各种方法、手段导致实际缴纳的税收收入小于按照税法标准规定征收的税收收
入,其表现形式有偷税、抗税、骗税、隐性收入等。

第二,从征税人的角度,征税部门由于各种主观、客观原因导致按照税法规定本应征收而实际未能征收的各种税收收入,其表现形式有越权减免税、吃税、包税等。

本文接下来的探讨将税收流失限定在狭义的范围内,从制度经济学角度看税收流失。

理性的经济人总是在追求自身效用的最大化,新制度经济学认为人们追求自身效益最大化也是在一定的制度前提下,也要受到一系列规则的约束。

制度是构建人类相互行为的人为设定的约束。

制度提供的一系列规则包括社会认可的非正式约束、国家规定的正式约束和实施机制三个部分。

既然人要遵循一定的社会制度,制度就毫无疑问地影响到人的行为选择。

获取税收收入也同样有其要遵循的制度。

征税的过程实质就是将原本属于纳税人私人拥有和支配的财富转为由国家拥有和控制,是一个产权转移的过程。

而要实现这个过程,必须要有制度的约束。

这个约束有正式约束———国家的税收法律法规,非正式约束———整个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和实施机制———确保税收收入及时足额入库的实现机制。

二、正式约束
正式约束是指人们有意识创造的一系列政策法规。

正式约束包括政治规则、经济规则和契约,以及由这一系列的规则构成的等级结构,从宪法到成文法和不成文法,到特殊的细则,最后到个别契约,它们共同约束着人们的行为。

从正式约束方面来看,要保证税收收入的及时足额入库或者说要减少税收流失,就要求税收法律、法规要完善。

这个完善包括法律法规的合理性、稳定性以及可实施性。

合理性要求税收法律法规的规定要符合一定的原则,要符合公平原则,要符合要素分配的规律;稳定性要求税收法律制度在一定时期一定经济条件下保持稳定,不能频繁变动;可实施性要求税收法律法规应与现实的经济水平、征管水平相符合,能够达到预期目的。

1.合理性
在这一方面我国的税收法律法规还存在不少缺陷。

就以税收流失严重的个人所得税为例(据有关资料我国个人所得税征收率只有60%-70%左右),个人所得税法的规定就明显存在一些不合理之处,不符合公平原则:(1)扣除标准不公平。

(2)征税与否不公平。

2.稳定性
朝令夕改、经常修改税制,会导致对税收规定的掌握难度加大,而且给征税人员带来不便,征税人员需要不厌其烦地向纳税人讲解税
收规定的变化,如果税负加重,纳税人就会觉得难以接受,税收流失亦会加重。

3.可实施性
这是最优税制与次优税制的选择问题,最优税制应是一个最终目标,而次优税种则是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适合当时情况的最优选择,尽管从最终发展来看它并不是最优但却最符合当时的社会综合条件。

反之,若是最符合税收原则、最完美的税制在现实的经济水平、征管水平下难以达到预期目的,就容易造成税收流失。

三、非正式约束
非正式约束是人们在长期交往中逐步形成的,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非正式约束主要是指社会公认的行为准则和内部实施的行为规则。

与正式约束相比,非正式约束缺乏强制性但是交易成本却很低,因此长期以来非正式制度约束在人们的相处以及社会的运行中都占据着重要地位。

1.缺乏诚信的价值观念是我国税收流失的原因之一。

人类社会按照是否具有信任这一价值观念可以分为两类:高度信任社会和低信任社会。

我国就属于低信任社会①,因为在我国目前社会体系中,人们缺乏诚实守信的美德,社会信任程度很低。

人们也许
认为诚实守信是一种美德,但是对于那些不诚实守信的人也不会表示不耻或厌恶,不去谴责,相比维护自己“诚实守信”的名声,人们更愿意“要面子”。

在我国一个人没有面子就会比没有钱更加难过,没有面子可能会几年甚至一辈子都觉得在人前抬不起头。

而一个人若是偷逃税,无论是否被查处,他都不会觉得难堪,被查处他会认为是运气差,他周围的人也是同样态度,这样的社会环境就导致偷逃税这种不诚实信用的行为被社会所接受和认同,纳税人偷逃税的心理成本就会大大降低,偷逃税行为自然会增加。

如果纳税人偷逃税会被周围的人所不耻、看不起,那他偷逃税的代价就会高得多,在做这种决定之前他至少会再三考虑,整个社会的人都如此,税收流失自然会减少。

所以,我国现行文化体系缺少诚实信用的价值观———非正式约束的缺陷,也是导致我国税收流失的重要原因。

2.公民纳税意识薄弱是导致我国税收流失的又一原因。

长期以来,我国都是以“人治”为主,公民普遍缺乏“法治”的观念。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人们只知要交“皇粮”,没有很强的赋税观念,至今还有不少人对“缴税”认识很模糊,他们不知道政府征税是用来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公共服务,认识不到纳税的必要性。

四、实施机制
制度的第三个组成部分是实施机制。

所谓实施机制就是为了达成一定的目标而进行的规则制度设计。

判断一个国家的制度是否有效,除了看这个国家的正式规则与非正式规则是否完善以外,更主要的是
看其制度的实施机制是否有效。

离开了实施机制,任何制度尤其是正式约束就会形同虚设。

现实社会中人的有限理性以及信息传导机制不完善导致的信息不对称、社会交换的日趋复杂都要求国家建立制度实施机制。

1.税务机关和税务人员滥用权利导致税收流失。

2.对偷逃税行为的查处概率低,助长了我国税收流失。

3.对偷逃税行为的处罚执行力度低,加重了我国税收流失。

4.征管水平不高,是税收流失的直接原因。

5.税收执法的有效性难以保证,影响了查处的税收收入及时入库。

综上,要改变我国目前税收流失严重的状况,必须从税收制度入手,逐步完善税收制度,提高税收征管水平,打击地下经济,培养纳税人的纳税意识,通过采取对纳税人实行信用等级分类等措施从征税和纳税两方面同时着手,减少税收流失。

参考文献:
[1] 朱红琼。

实施型个人所得税税收流失的因素分析[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2,(2)。

[2] 张学清。

广泛开展纳税服务活动[J].税务研究,2003,(8):24-25.
[3] 贾绍华。

中国税收流失问题研究[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6.。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