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丰发展战略分析民营快递巨头顺丰集团20年来首次融资中,四家国资背景的投资机构合计投入80亿元,这在2013年风生水起的快递行业显得尤为引人注目。
与市场传闻不同的是,顺丰集团此次融资并不是一次到位,很可能采取的是分步走的方式,而四家机构最终的入股比例可能锁定在24.5%。
从顺丰当前的财务报表来看,其偿债能力强劲,资金实力不可小觑。
尤其是2012年一举偿还28.48亿元债务,更是对其现金状况良好的最好注脚。
加之顺丰强悍的经营风格,未来经营业绩可期,因此很难用解决未来发展资金问题作为此次融资的主要原因,顺丰融资的背后应另有故事。
投资人入股之后的业务及股权整合,将是顺丰接下来资本运作的重心。
按照一般思路,顺丰的整合核心应是形成一个控股平台,理顺管理流程,增强业务协同。
在选取控股平台后,顺丰的重组可能分成五个步骤进行,投资人的资金也依此分步到位,与此同时,王卫也随之将各项业务逐步注入控股平台。
在此过程中,为规避国资出资所履行的评估手续,双方采取的对策可能是一次商定入股金额和股比,后续分批同比例增资。
值得关注的是,种种迹象表明,顺丰在发展壮大后,对市场的反应速度在放慢,敏感性在变差,这似乎是任何一家公司发展过程中的宿命,聪明如王卫也难以逃脱这个魔咒。
在劳动力成本上升趋势不变的情况下,作为劳动力密集行业,其成本控制难度将会更大。
并且随着顺丰涉足电商、进入社区零售等陌生领域,未来投资向重型资产倾斜,如何尽快培养出一个高效的团队,重塑顺丰文化,适应并超越快递行业的发展,也许将成为王卫的终极难题。
王卫,这位被神秘光环笼罩、一向低调的顺丰掌门人,在顺丰速运即将成立20周年之际做出了注定在其发展史上具备里程碑意义的决定。
2013年9月,顺丰接受苏州元禾控股旗下的元禾顺风股权投资企业(以下简称元禾顺风)、中信资本旗下的嘉强顺风(深圳)股权投资合伙企业(以下简称嘉强顺风)、招商局集团旗下的深圳市招广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招广投资)、古玉资本旗下的苏州古玉秋创股权投资合伙企业(以下简称古玉秋创)组成的投资团队入股。
据坊间传闻,四家投资机构拟投资的金额在80亿元左右。
而经笔者查证的信息,四家投资机构最终的入股比例为24.5%。
一向以“不差钱”闻名、多次拒绝投资机构橄榄枝的顺丰,为何会在此时一举引入四家投资者,而且出让的股份将近25%。
作为顺丰“战略大脑”的王卫,究竟是出于什么考虑才作出这一决策?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也许,可以从顺丰隐秘的发展史中探知一二。
野蛮生长顺丰前身是深圳市华安恒业国际运输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安运输),由深圳市华安恒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安投资)与自然人刘景秋共同出资于1997年11月成立,注册资本500万元,华安投资持股90%,刘景秋持股10%,是经由当时的外经贸部批准设立的境内国际货运代理企业。
而早在华安运输成立前4年,当时年仅22岁的王卫就已投身快递行业。
1993年,王卫在广东顺德注册了一家快递公司,同时又在香港租了几十平方米的店面,专替香港企业运送信件到珠三角。
公司甫一成立,王卫便通过“低价抢滩”的策略快速吸引大批客户,打开了局面。
到1997年,王卫几乎垄断了所有的通港快件业务。
当时一度盛传,行驶在通港公路上的快件货运车有70%属于王卫公司。
王卫野蛮生长的打法初尝胜果。
到了2004年,华安运输和王卫的发展轨迹产生了交集,华安运输的股东将其所持有华安运输的全部股权转让给了顺丰速运(香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顺丰速运香港),而顺丰速运香港的实际控制人是王卫。
完成收购后,华安运输更名为顺丰速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顺丰速运),公司性质也由内资企业变更为外商投资企业。
2005年,通过实施业务整合,顺丰速运更名为顺丰速运(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顺丰集团)。
所谓时势造英雄,王卫在完成顺丰集团业务整合后,便赶上了中国快递行业的飞速发展期,特别是近几年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为快递行业带来新的业务增长点。
国家邮政局统计数据显示,2005年至今,我国快递行业保持着较快的增长速度。
2012年全国规模以上快递服务企业业务量同比增长55%;快递业务收入完成1055.3亿元,同比增长39%;2013年上半年,业务量累计完成38.4亿件,业务收入累计完成629.8亿元(图1)。
顺丰集团在王卫的带领下,也走上了快速发展的康庄大道。
顺丰集团的收入从2010年的112.52亿元快速增长到2012年的210.18亿元,3年时间差不多翻了一番。
截至2012年,顺丰集团的经营规模仅次于国有的中邮速递,远超“三通一达”(申通、圆通、中通和韵达)的业务水平,市场占有率达到20%,在我国快递行业的龙头地位得以确立(表1),一个庞大的国际化顺丰商业王国呼之欲出(图2)。
在顺丰的商业体系中,有五大控股实体,即顺丰集团、深圳市泰海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泰海投资)、顺丰控股有限公司(HK)、顺丰速运(海外)有限公司(HK,以下简称顺丰海外)和翠玉控股(BVI),分别把控经营着顺丰的国内外快递业务、第三方支付、电商、投资和地产等业务。
这些控股实体及业务的最终控制人为王卫,除了于国强持有泰海投资1%股权外,其他股权几乎全部由王卫及其夫人持有。
细观图2可以清晰地发现,王卫在2005年创建顺丰集团后,其野蛮生长的风格依旧没有太大的变化,即使顺丰的业务和规模早已不可同日而语,即使顺丰所处的时代背景早已不同。
缺乏统一的战略规划与投资控制平台。
顺丰经营规模大,涉及业务种类多,但这些业务大都被人为地分割在不同的主体下,即使是快递业务,也被分散。
比如顺丰集团主要负责国内快递业务,顺丰海外主要负责海外快递业务,而与快递业务紧密相关的呼叫中心和后台信息系统又被安排在泰海投资旗下等。
这种人为的分割固然可以让外人很难知晓顺丰的整体面貌,但由于其缺乏一个统一的战略规划平台和投资控制平台,也导致出现业务架构非常不清晰的问题,野蛮生长的痕迹很深。
更为严重的是,顺丰各业务之间如何协调,如何配合,业务的发展如何协同恐怕只有最终控制人王卫一个人知晓,而这无疑将会放大顺丰的经营风险。
个人色彩太过浓重。
从顺丰的股权结构来看,王卫持有了顺丰集团99%股份,泰海投资也在其绝对控制之下,而顺丰的海外业务则全部被王卫控制,这或许与顺丰独特的发展历史和王卫的个人性格特点有关。
王卫对快递行业的理解,乃至对整个中国当下商业环境的理解,无疑是在一流商业领袖之列。
但如果一家企业太过依靠某一个人,这家企业究竟能走多远?深深打着王卫个人烙印的顺丰,以后又将会怎样?或许顺丰旗下首个电商平台顺丰优选上线5个月后随即换帅,创下国内电商圈最快换帅纪录的故事会给大众一些启发。
财务没有实现统一。
最令人想不到的是,顺丰的营业收入也许从来都不是一个十分准确的数字,顺丰并没有一张反映其整体经营情况的财务报表。
即使是在此次融资中,顺丰提供给投资机构的财务报表,也是在对五大控股主体合并财务报表基础上编制模拟出来的。
这也就是说,顺丰整体经营情况到底如何,现金流情况究竟如何,发展需要解决多少资金缺口,恐怕没有一个人能说得清楚。
很难想象一家成立快20年的大型集团会出现这样的状况。
或许正因如此,有着强烈危机意识和敏锐战略头脑、缺乏足够安全感的王卫才决定启动顺丰的引资,重组顺丰内部架构,以便在这个“电商做快递,快递做电商”的关键时刻占得先机。
但仔细分析,顺丰此次引资的目的还远不止于此。
并不缺钱的“引资”根据顺丰发展规划,顺丰未来在巩固并发展其主营快递业务的基础上,还将在航空货运、物流仓储、电子商务、金融支付等领域积极拓展,通过“三流合一”的整合服务实现转型升级。
为实施这一规划,未来3年顺丰将投入75亿元(表2)。
75亿元的计划投资额与市场传闻80亿元的融资额相差不大。
但作为一家营业收入已达210.18亿元的公司,顺丰会每年缺少20-30亿元资金用于项目拓展?从顺丰2010-2013年模拟的合并报表来看,其每年投入20-30亿元资金并不是很大的问题。
一般而言,企业依靠内部积累投资项目的资金来源主要是利润和折旧摊销。
从顺丰2010-2013年的经营情况来看,其每年可用于投资的资金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2012年年底时达到19.69亿元(表3)。
考虑到顺丰今后3年的投资重点是工程机重型设备,当投资完成后,其形成的折旧又可作为投资资金的补充。
从顺丰的现金流进行分析,在其厚实的快递业务支持下,顺丰的年末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近3年一直在20亿元左右,最高的2010年一度接近30亿元(表4)。
并且2010-2012年,顺丰偿还了大量的贷款,3年偿还债务支付的现金流出分别为7.35亿元、7.75亿元和28.48亿元。
另外,从顺丰的财务弹性而言,其仍具有较好的融资空间。
截至2012年底,顺丰资产127.42亿元,负债63.65亿元,资产负债率为49.95%。
近3年,顺丰资产负债率一直保持在50%左右,优于UPS,与FedEX、EMS相当;其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则优于EMS(表5)。
无论是现状还是未来的预期,顺丰都显示出强劲的偿债能力,资金实力不可小觑。
尤其是其在2012年一举偿还28.48亿元债务,更是对其资金状况良好的最好注脚。
加之顺丰强悍的经营风格,未来经营业绩可期,因此很难用解决未来发展资金问题作为此次融资的主要原因,顺丰融资的背后应另有故事。
从顺丰此次引入的四家投资机构来看,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与国资系统有着深厚的渊源。
元禾顺风、嘉强顺风、招广投资自然不必详说,这三家企业都背靠实力强劲的国资集团,古玉秋创所依靠的古玉资本也来头不小。
古玉资本于2011年在北京注册成立,初始注册资金为1亿元,法定代表人为商务部外资司前副司长林哲莹。
根据商务部网站披露的信息,外资司主要负责宏观指导和综合管理我国吸收外商投资工作,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审批外国投资等。
据公开信息,林哲莹在商务部工作期间,主要负责外资并购、创业投资、租赁、分销等外商投资的法律法规的建立,主要业绩之一是设计和实施了中新合作苏州工业园的开放试点。
此次顺丰引入的四家投资机构中,就有两家机构注册于苏州,其中苏州元禾控股的注册地址位于苏州工业园区内,古玉秋创也于2013年8月10日在苏州东沙湖股权投资中心成立。
林哲莹创立古玉资本后,迄今为止已经投资包括和顺环保、拉卡拉在内的近十家企业,并持有东软载波、厦工股份合计超过0.5%的股份。
林哲莹本人也担任了香港上市公司中青基业(01182.HK)以及在新加坡上市的汉科环境(B22.SG)的执行董事。
目前,古玉资本的股东有三家公司,分别是苏州新康投资5104.2万元,厦门新世基投资4900万元,北京新越方德投资10412万元。
三家股东除了新世基集团在福建地区颇有知名度,并曾于2007年作为发起人之一参股光大证券,其他两家公司均显得默默无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