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秘书角色的认知偏差及其对策概要

浅谈秘书角色的认知偏差及其对策概要

万方数据者把秘书看作是“亲信”,是自己人;或者把秘书看作是干部队伍中的一分子,是“后备干部”;还有一些领导不尊重秘书的人格尊严,不关心秘书的工作与生活,多方限制秘书,无形中把秘书当作“家奴”来调配。

(二)社会公众对秘书角色的认知偏差社会公众对秘书角色的认知会在秘书的周围造就一种舆论环境机制。

这种机制若处于欠健康状态,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秘书的角色行为。

社会公众对秘书角色的认知偏差具体表现在:或者把秘书视为权力核心的“边缘人”,是上可登天、下可入地的“通神”、“准领导”,秘书岗位不仅有利可图,而且是升官进职的捷径;或者不恰当地把秘书描述为“刀笔吏”、“阿谀奉承之徒”,把有些领导违反规定私自配备的异性秘书视为“花瓶”,置秘书与秘书工作于一种不公正的舆论环境中;或者不把秘书职业看作是社会职业,而是看作“官”,或是看作“从”,甚至把女性秘书描述为领导的“外室”,这种带有一定的普遍性的陈腐观念会直接影响到秘书工作的职业化进程。

(三)秘书自我对秘书角色的认知偏差秘书自我对秘书角色的认知偏差主要表现在:首先,对秘书工作的职业特性和职业角色认知不足,辨不清秘书工作与领导工作的界限,摆不正自身的角色位置,时常以“二领导”、“接班人”自居。

其次,秘书对工作的辅助性、服从性不切实际地强调,对领导产生一种身心与工作的全面性依附。

无形当中把领导摆在“主”,自己摆在了“仆”的位置。

第三,对秘书工作的主动性缺乏认识,认为秘书是打杂的,只要干些上传下达,收收发发,写写报报,接传电话的事务性的辅助工作即可。

二、对秘书角色的认知产生偏差的负面影响(一)影响秘书队伍的建设心理学认为“职业角色是现代人获取物质利益和精神满足的肯定性形式,而职业角色的丧失。

则会导致人们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双重失落”。

[3](P21)领导把秘书当作“家奴”来调用;社会把秘书当作“刀笔吏”、“阿谀奉承之徒”,当作“花瓶”、“侍从”,当作领导的“外室”来看待;秘书人员自身把自己摆在全面依附领导的“仆”的位置上;这些都会无形中大大贬低秘书的社会价值和社会地位,使人们在择业时把秘书视为不得已而为之的职业,而身在秘书其位的人员也难以树立秘书职业的光荣感和使命感,更难以充分发挥工作的积极性和潜能。

而一旦领导把秘书看作是“后备干部”并且滥授职权,社会把秘书看作“准领导”逢迎拉拢,甚至秘书自身也以“二首长”自居的时候,就会使择业者对秘书职业抱有畸形的过高期望,一旦走上秘书岗位,往往会妄自尊大,甚而至于滥用职权,欺上瞒下,走上腐败的不归之路。

凡此种种,终将导致秘书队伍后继乏人,人心涣散,乃至职业道德水准低下的严重局面。

(二)影响秘书工作的实效秘书工作看起来千头万绪,而就其职能而言无非是两大项:一是办事,二是参谋。

正所谓秘书人员是“党委助手,领导参谋,群众桥梁,机关管家”,而要使这些职能得以落实,成功地处理人际关系是一条重要的途径。

比如调查研究,秘书部门的调查研究不能只停留在罗列现象或走马观花的一般性调研上,而应把面上的调查和蹲点调查结合起来,通过深入基层,解剖麻雀,从个性中提炼出共性,更全面、更准确地认识事物的全貌和本质,进而找出解决矛盾的办法。

但由于对秘书角色的认知偏差,人们往往对秘书的职责和工作能力持怀疑态度,这就使秘书的调查研究工作举步维艰。

即使最终大功告成,其间也要倍尝艰辛。

至于秘书人员自身就136万方数据把秘书角色定位为打杂人员,对发挥秘书人员工作的主动性、参谋性则更为不利。

(三)影响秘书工作的规范化有人说秘书人员是“杂家”,有人说秘书部门是“不管部”,究其根本在于秘书工作内容宽泛,但这并不等于秘书工作就没有规范,无章可循。

秘书工作要求从业人员有良好的政治修养和情感意志修养,理想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以及高尚的职业道德情操。

但由于对秘书职、Ip的偏见的存在,有些领导对秘书的招聘和任用表现出极大的随意性,他们或者吼求秘}5育‘个曼妙的身姿、漂亮的脸蛋;或者只要求秘书服从于自己,听命于自己,这对秘b1.作的规范化无疑是极大的冲击。

(四)影响秘书队伍的纯洁,导致腐败领导把秘书看作后备干部,广授甚而至于滥授职权,社会公众把秘书看作“通天者”、“准领导”,甚至逢迎拍马,极尽拉拢,这在客观上极易造成秘书职业心态的失衡,助长r秘B对领导的依附性和对权力的追求欲望。

在这种心态下,秘书人员的意志稍一动摇,就有可能走上腐败之路。

而领导把秘书视同“家仆”来调用,社会公众把秘书看作“刀笔吏”、“花瓶”、“阿谀奉承之徒”来看待,也会严重地刺伤秘书人员的自尊心,部分缺乏坚定的职业信仰的秘书人员就会劣变为对权与利的极力追逐,以期能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或转而从事腐败行为,捞取不正当利益以求自慰。

至于一些领导把秘书看作是“亲信”是“自己人”,如果这些领导还算得上清正廉明倒也无甚大妨,若是一些腐败的领导,为了构筑腐败阵营,便会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尤其是对秘书命运的决定权,极力拉拢秘书“下水”,造成秘书的被动腐败。

三、对秘书角色的认知产生偏差的原因(一)秘书文化带有浓重的“官本位文化”积垢在我国秘书文化自古以来就是官文化的一部分,与欧洲传统的“官商二元化”截然不同的是,我国的传统文化的核心是相对单一的“官文化”,它有两个根深蒂固、影响深远的特性,这就是“官本位制”与“家长制”。

这种“官本位思想”与“家长制”运行机制,使得官职成为社会唯一的价值尺度。

国家政权以官职为杠杆,通过官职向社会的开放来聚敛社会优秀人才进入仕途,官职荣誉高于一切,并以官职的高低来参与对社会财富的分配。

因此,读书做官——做官发财——发财济家,这是数千年中国社会的共识,也是制约人们目标取向的共同文化。

在这种机制下,人的社会身份具有一种先天性与难以逾越性,权力阶层在社会财富分配上享有优先性,在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拥有强大的优越感,因此,谋取官职,提高身份地位,拥有权利也就顺理成章成为社会生活的主题。

秘书本不应是官,但他本来也是官。

在世界范围内,秘书的演变都具有一种由官员——职员的发展趋势。

但在我国,这种演变并没有彻底完成,我国的秘书角色仍是“官”、“职”不分。

社会、领导包括秘书自身都把秘书视作官,而且是很实用的“官”,其主要原因就在于这种“官本位思想”与“家长制”深深地影响着现代秘书文化的构建,使得处在转型期的中国秘书文化也重重地染上了“权力拜物教”病毒,造成部分秘书工作者“官”念过强,而职业观念、服务观念淡薄,摆不正自己的角色位置,动辄以“二领导”、“接班人”自居,贪图虚荣,追逐权力。

更有甚者,利用自己接近权力核心这样一种特殊的角色地位,盗用领导权力,滥用秘书的岗位职权,经营一已之私,造成腐败。

(二)秘书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137万方数据电于当前秘书队伍的组成比较复杂,非大专院校秘书专业毕业生充当秘书的现象较为严重,造成秘书人员素质普遍偏低。

再则,近年来,我国秘书队伍逐渐壮大,对秘书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

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经济日益融人世界经济的大潮,面对发达国家的网络技术和数字经济局面,我国正在奋起直追,改变传统观念和做法,加紧电子政府建设,利用电脑网络来了解社情民意,处理行政事务。

秘书部门的信息枢纽中心也日益适应网络时代的要求,正在迅速改变其办公方式和操作方式。

电话、电脑、传真机、复印机、投影仪、打印机、数码摄影机等自动化设备得到了广泛的运用。

面对这种形势,有些秘书人员能够不断更新知识,完善自我,与时俱进,做到熟练使用各种办公机器,尤其是电脑和网络,同时掌握了先进的现代管理技术,具备了较强的工作能力。

但也有一些秘书不能顺应社会发展和领导工作的需求,不去努力提高自己的素质,而是满足于端茶、倒水、搞后勤。

在业务技能方面,提笔不能写,开口不能说;进办公室不能出谋戈Ⅱ策,出办公室不能调研交际。

在职业道德方面,有的秘书缺乏任劳任怨的奉献精神,心浮气燥,工作不踏实;有的不能忠于职守,处处钻营,假借领导的名义以权谋私。

近年来,一些高级领导人的个人秘书职务犯罪的案件时有发生,加之现实生活中确有一些秘书扮演着名为秘书实为“花瓶”、“外室”等不光彩的角色,极大地损害了秘书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

(三)对秘书的类别、层次及其具体的工作职能缺乏全面具体的了解秘书是一个复杂广泛的群体。

从国外到国内,从军队到地方,从党政机关到工矿企业,从国营单位到个体户,到处都需要秘书。

秘书是个统称,从不同的角度,可分为不同的类别。

秘书的类别、层次不同,其工作职能也不尽相同,对其素质的要求也就差别很大,各有侧重。

比如文字秘书,这是一种以文字工作为主的秘书。

在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中,文字秘书负有起草公文、综合情况、参与政策研究、协助领导进行公文把关等重要任务。

这就要求其具有较高的理论政策水平,较强的分析综合能力以及良好的文字表达能力。

再如事务秘书,其主要职责是负责机关、单位的总务后勤工作。

他们的工作范围较宽,包括了通讯、车辆、用房、环境管理等各个方面。

这就要求他们有强烈的责任感,勤勤恳恳,任劳任怨。

面对繁杂的事务性工作,真正能够“上管天文地理,下管鸡毛蒜皮”,犹如机关、单位的“内管家”。

文字秘书和事务秘书的工作职能迥异,对其素质的要求也就各有不同。

公众、领导,甚至秘书自身如果对秘书的类别层次、工作职能以及素质要求认识不清或缺乏全面了解的话,对秘书角色的认知就会产生偏差,他们往往把自己印象最为深刻的那一两类秘书,当作秘书的整体,从而走人认知的误区。

四、纠正对秘书角色的认知偏差的对策(一)要正确理解秘书角色。

秘书角色可以从以下三个层次去理解:第一、秘书是单位的一员。

在一个组织内部,秘书只是所有职工中的一员,他和所有职工一样,都是为完成组织任务,实现组织目标而工作的,除职务不同和分工不同外,并无任何特殊之处。

秘书人员以“二领导”自居是对角色理解的错位。

第二、秘书是领导的下属。

在任何组织中,领导与秘书的关系都是上下级关系,领导是上级,是主角,是决策者和管理者,秘书是下级,是配角,是辅助者和服务者。

但是他们在人格上是平等的,秘书人员任何的自卑心理或依附心理都是不健康的。

第三,秘书是组织的代表。

在某些情况下,秘书常常受领导和组织的委派,作为组织和领,导的代表参加一些活动。

但此时秘书的角色仅是领导和组织的代表而已,不能以领导的口气138万方数据讲话,更不能打着领导的旗号为自己谋取荣誉和私利。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秘书角色其实并不是单一的,一层不变的,正如苏联社会心理学家安德列耶娃在谈到这类现象时所说的“实际上每个个体所担任的不是一个,而是几个社会角色:他可能同时是会计、父亲、工会会员、混合队队员等。

有些角色是人出生时就已确定的(例如是男人或是女人),另一些角色是在生活过程中获取的。

”这就要求生活在社会关系中的每一个人都必须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必须根据具体的社会情境调节自己的行为,以应对如此多的角色情感的体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