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茅盾《白杨礼赞》的修辞学分析摘要:文章通过对《白杨礼赞》这篇作品修辞方式的分析,展现出修辞方式在一篇文章中的运用形式,从句式转换,语言锤炼,辞格运用三个方面方面,对文章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
关键词:句式辞格锤炼
《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正是日本帝国主义向我根据地疯狂“扫荡”的时候。
其写作背景及作者的立场造就了它不同于其他歌颂类作品的独特气质,另外作为一篇散文,在具有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之外,本文的修辞运用也比较独到,尤其是句式选择上体现了作者写作水平的独到与高深之处,下面我们主要就本文主要修辞形式作出分析。
古人说:“言之无文,行之不远”(《左转·襄公二十五年》),其中的“文”就是文采、文饰,说明了形式对于内容的重要性,但修辞并不是咬文嚼字,只追求华丽的辞藻,其原则就是内容决定形式,形式跟内容要统一。
通常情况下,我们把修辞理解为对语言的修饰和调整,即对语言进行综合的艺术加工。
《白杨礼赞》这篇文章运用了什么修辞方式?为什么能够得到如此广泛的流传呢,我们现在就来进行下简要的分析。
一、句式的选择方面
1、肯定句与否定句的变换
肯定句是对事物作出肯定判断的句子;否定句则是对事物作出否定判断的句子。
一个句子的表达方式可以是肯定的也可以是否定
的,但是两者语意的轻重、强弱会有很大不同,例如:
①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
也许你要说它不美。
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旁逸斜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
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作者运用肯定句与否定句的变换,相互衬托,使得白杨的个性特征更加鲜明突出。
单重否定句同肯定句并用或者用否定句来衬托,作者的意思更加鲜明。
2、整句和散句的变换
整句形式整齐,声音和谐,气势贯通。
是散文里常用的句式之一,适合表达丰富的感情。
散句的句式多种多样,它表达的内容是散而不乱,比较灵活,有活泼生动的效果,一个段落中集合整句与散句,行文层次感更强,收到和谐统一的效果。
例如:
②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
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加以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无旁逸斜出。
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
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
这段话中,整散句交错使用,使得多种同句式并列出现,从而收到表意深刻、语势连贯的效果,这段话总的结构使用了整句,但是具体内容却用散句来表达,显得整齐和谐,既整齐又不呆板,体现了整句散句交错运用的好处。
二、语言的锤炼方面
语言的锤炼,首先要锤炼思想。
一般从内容(意义)和形式(声音)两方面着手,语言的锤炼关键在于“炼”字而锤炼的目的,在与寻求恰当的词,使作者的意思表达的更加完美贴切,比如“风景这边独好”,这个“独”字如果换做“很”或者“最”,那么其表达出来的意思和“独”表达出来的意思就有所不同了,其力度和侧重点也就发生了变化,所以,在我们写作及交流过程中,语言的锤炼显得尤为重要。
这一方面,在《白杨礼赞》中茅盾先生运用的很好,例如:
③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
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在这段的描写中作者只是运用了最常见最基本的词汇,但是却生动形象的描绘出了一种白杨傲然耸立,用坚韧的精神与西北风抗衡的形象,使得读者在读进这段文字时,白杨那种不畏恶劣环境依然挺立的状态跃然纸上,生动、有力。
三、辞格运用方面
辞格是为了使说话增强表达效果而运用的一些修饰描摹的特殊方法。
中国修辞学修辞格如何划分大类,分歧很多,陈望道《修辞学发凡》所列举的修辞格就有38种,每种修辞格各有特色,也有共同之处,并且不同辞格之间还有交互作用。
这里只说《白杨礼赞》中较具有代表性的修辞格式。
1、排比和层递
④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就只觉得它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
这段话中不单用了排比句式,更以层递的话语形式对白杨树“内美”进行赞扬。
这四句在意义上环环相连,紧凑有力。
排比的运用增强了语势,提高了表达效果。
层递的运用使得句子的意思层层逼近。
2、比喻和象征
⑤或者只是三五株,一株,傲然地耸立,像哨兵似的树木的话,那你的恹恹欲睡的情绪又将如何?我那时是惊奇地叫了一声的。
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
茅盾落笔赞美白杨树,由物及人,哨兵之喻,精神意志之比,收到了使人耳目一新的艺术效果,作者并没用华丽词藻,而是用了质朴的语言,与其所描写的对象、所象征的精神、所寄托的感情融为一体,毫不牵强,更有质朴浑厚的文色美。
总之,《白杨礼赞》这篇散文作品中修辞方式独特,而本文正是用所学理论知识详细考察了语言材料,从句式转换,语言锤炼,辞格运用方面对文章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深刻体会真正好的作品是各种辞格相互联系,并非孤立无缘的。
参考文献:
[1]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6
[2]张建民朝东而望不见西墙——对新人教版教参关于《白杨礼赞》中一处修辞技巧评价的再评修辞学习 2001年第6期
[3]黄美芬张建国唐弢浅谈《白眼礼赞》和《荷塘月色》的文色之美南通师专学报 1994年9月第十卷第3期
[4]陈望道《修辞学发凡》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