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五四问题小说

五四问题小说


问题小说的形成原因
问题小说形成潮流有以下三个原因。 一是“五四”特定时代气氛的感染:
1.时代急剧变革,不断提出种种严峻的社会或生活课题, 逼着人们面对各种现实问题:教育,劳工,妇女解放,爱 情,人生观,贞操等。作家自然会以小说形式参与讨论 2.那个年代具有浓厚的思辨气氛,造就了“思考的一代”, 年轻的新文学作家都渴望尽快建立自己的哲学信仰,以解 答各种社会问题,理性把握自己的价值,由此兴起一股 “哲学热”,这引导作家们从理性角度探索和表现人生问 题
一些作家的看法



周作人说:“问题小说,是近代平民文学的出产物。 这种著作,照名目所表示,就是论及人生诸问题的 小说。”(《中国小说里的男女问题》) 陈望道、沈雁冰等认为:问题小说就是“以劳工问 题、子女问题以及伦理、宗教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等问题中或一问题 为中心的小说”(《问题小说》)。 鲁迅从《狂人日记》开始的短篇小说,如他自己所 说,“原意其实只不过想将这示给读者,提出一些 问题而已”(《英译本短篇小说选集自序》)。
主要内容

小说主人公何彬原是一个“冷心肠”的青年,他独 来独往,声称爱和怜悯都是罪恶,认为“人和人与 其相互牵连,不如互相遗弃”。在故事中,何彬出 于自身清净的需要,偶然帮助了一个孩子,而这个 孩子却给他谈了一通“世界上的母亲和母亲都是好 朋友,世界上的儿子和儿子也都是好朋友”的哲理, 从而让他认识到人类应该“互相牵连,不是互相遗 弃的”,于是,他从一个“恨世者”变成了爱的信 徒。作者为了在小说中宣传“爱”这样一个万全之 策,用一个臆造的故事去启发主人公对人与人的关 系的新的认识,使他发生了转变。
2.宗旨:通过生活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把人们引导 到现实中来,让他们认识自己的生存处境,从而产 生解决问题的强烈欲望。
3.表现形式:小说,诗歌,戏剧,白话散文等。其
主要表现形式是问题小说。
问题小说简介
问题小说是为探讨某种社会问题而创作的小说。它与问题剧一样, 都是“五四”时期开始出现的文学现象。当时以民主主义、社会主义两 大思潮的传播为背景,形成了文学必须接触现实人生问题的启蒙主义主 张。俄国文学、东欧文学、北欧文学特别是易卜生密切关心社会现实问 题的进步倾向,也影响并促成了中国问题小说的兴盛。 问题小说在“五四”时期的流行,主要反映了大批知识青年的觉醒。 它是当时思考启蒙运动的一种需要,又是当时思想启蒙运动的一种结果, 后来,问题小说也体现著作家密切关心现实这一优良的传统。
因齐名并被称为“福州三大才女”。
冰心的主要作品



小说《超人》《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去国》《庄鸿 的姐姐》《最后的安息》《陶奇的暑假日记》《秋风秋雨愁 煞人》 散文《往事》《难归》《平绥沿线旅行记》《关于女人》 《还乡杂记》《归来以后》《我们把春天吵醒了》《小桔灯》 《樱花赞》《拾穗小札》《晚晴集》《山中杂记》 诗集《繁星》《春水》《闲情》 通讯《寄小读者》《再寄小读者》《三寄小读者》 其他《记事珠》 《只捡儿童多处行》《忆读书》
二是外国文学的影响,尤其是易卜生的 社会问题剧。大量的欧洲、俄国的表现 社会与人生的作品介绍到中国来。其思 想令中国青年耳目一新,导致中国式的 问题剧的风行,也直接推动了问题小说 的创作。 三是新文学倡导者的倡导,示范以及西 方现实主义文学的引进和介绍。

问题小说的特点


写作手法:以敏锐的艺术感悟传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倾向 于采用浪漫主义或象征主义。 作品题材:题材广泛,涉及婚恋、教育、人才、就业、家庭、 妇女、儿童、社会习俗及军阀战争等各种社会问题,而其中 最核心的,是对人生意义的探寻和思考 。 关注焦点:关注普遍的社会现象和较为抽象的问题,作品比 较概念化。但能表现出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时代责任心。 精神意义:以坚实的创作,充分体现了“为人生”的写实主 义的艺术主张,增强了新文学创作与中国社会的血肉联系, 显示了五四文学所具有的强烈的启蒙色彩和现代理性批判精 神。
读后感
这篇小说为什么要叫做《超人》,作者对于 “超人”这个词,或许有特别的见解,但是 在这篇作品里面,作者并没有告诉我们什么 是超人,所以如果有人说何彬就是作者意中 的超人的表现,那就太武断了。我认为题目 《超人》和作品本身并没有太直接的关联, 可能需要更深层次的理解。 在诸如此类的作品中,冰心都试图用“爱的 哲学”安慰人生痛苦,化解人生矛盾,但是 把这作为医治社会的灵丹妙药显然只是一厢 情愿的幻想,这反映出冰心对人生体验的浅, 缺少真实的经验作为支撑。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赵树理就把自己的小说也叫做“问题小说”。他说:“我写的 小说,都是我下乡工作时在工作中所碰到的问题,感到那个问题不解决会妨碍我们工作 的进展,应该把它提出来。”(《当前创作中的几个问题》)在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的 新时期,许多作家解放思想,通过自己笔下的艺术形像,对以往的历史经验进行严肃的 探索和总结,作品往往以其强烈的哲理性而引人深思。因而也被称之为“问题小说”。
冰心语录





一个人只要热爱自己的祖国,有一颗爱国之心,就什么事情 都能解决了。什么苦楚,什么怨屈都受得了。 成功之花,人们往往惊慕它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它的芽 儿却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满了牺牲的血雨。 有了爱就有了一切。 爱在左,情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 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香花弥漫,使穿枝拂叶的行人,踏着荆 棘,不觉的痛苦;有泪可落,却不是悲凉。 世界上充满了光和爱,等着青年自己去找,不要走那条悲惨 的道路! 自古皆有死,只在乎迟早罢了。在广漠的宇宙里,生一个人, 死一个人,只是在灵魂的海里起了一朵浪花,又没了一朵浪 花,这也是无限的自然。 愿你的生命中有够多的云翳,来造成一个美丽的黄昏。
问题小说的局限性

形象化的要求较少,人物缺少真实性,削弱 了文学的审美价值。

注重对抽象命题的提出和说明,缺乏客观的 艺术表现手段,因此作品难免思想充溢,形 象枯窘。 未能透过现象而挖掘其深刻的社会根源。

代表作家及作品简介



冰心(1900.10.05-1999.02.28),原名谢婉莹,笔名冰心。取“一片冰 心在玉壶”为意。原籍福建福州长乐横岭村人。著名诗人、作家、翻译 家、儿童文学家。 叶圣陶,1894年生,江苏苏州人。原名叶绍钧,字秉臣。1911年11月, 改现名叶圣陶。笔名有叶锦、圣陶、斯提、桂山、秉丞、郢生等。1911 年中学毕业后,当乡镇小学教师。 庐隐(1898年5月4日—1934年5月13日)原名黄淑仪,又名黄英,福建省闽 侯县南屿乡人。其笔名庐隐,有隐去庐山真面目的意思。与冰心、林徽
问题小说
--人生到底是什么?
问题文学 问题小说简介 问题小说的形成原因 问题小说的特点 问题小说的局限性 代表作家及作品简介

问 题 小 说
问题文学
1.出现:随着文学革命由理论向创作的纵深发展, 在20年代出现了一大批以“反映社会现象,表现并 讨论一些有关人生的一般问题”为特征的作品,它 们成为当时新文学的重要表现形式。

庐隐的主要作品

《一封信》《灵魂可以卖么》 《海滨故人》《或人的悲哀》《丽石的日记》 《寄天涯一 孤鸿》《何处是归程》《愁情一 缕付征鸿》《流星》
总结
总之,问题小说的作者们以自己独特的视角 与方式去探索人生与社会问题,提出人生意 义何在的深刻问题,对当时青年人精神上的 觉醒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其中一些有关爱 与良善的观点在当代社会也有启迪作用。
潘先生的灵魂是灰色的。他没有锐气、没有理想、安于现状、满足于既得利益,是个苟且 偷生、逆来顺受的市民式的知识分子。在军阀混战的年月,逃难是人们常遇到的事。潘先 生的形象在当时是很富有时代特征的。作品通过塑造这样一个人物,批判了当时一些知识 分子的处世态度和性格弱点。同时也通过潘先生在难中的经历,从一个侧面表现出军阀混 战给人民带来的灾难。

叶圣陶的主要作品
《隔膜》《线下》《一个朋友》《外国旗》 《遗腹子》 《这也是一个人?》《苦菜》《晓行》 “教育小说”:《低能儿》《小铜匠》《饭》 《校长》《倪焕之》《潘先生在难中》

《潘先生在难中》

主要内容:潘先生是小镇上的一个教员,听到战争来临时,潘先生带领 儿女逃离小镇,奔往上海。在军阀混战中,潘先生丝毫不顾及国家的危 难和人民的疾苦,满脑子只是个人的得失和自家的安危。到了上海的第 二天早上,潘先生又担心起自己的饭碗,,不顾夫人的劝阻,急急忙忙 地回到了故乡。为了获得上司的“赏识”,他不惜违背本意,筹办开学 之事。可正在此时,战火再起,铁路不通了,学生们也大多随家长避难 去了,潘先生的一场忙碌成了“镜中花”。为了“保家”、“活命”, 他跑到红十字会办事处去申请入会,还给全家领了红十字会徽章,以期 获得保护。潘先生听到正安失守的消息后,仓惶逃入洋人的“红房子” 里避难,战事停止后,潘先生曲意逢迎,为欢迎杜统帅写出肉麻的颂辞。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