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一章 五四时期的文学 (1)
第一章 五四时期的文学 (1)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 《青年杂志》,从第二 卷开始,《青年杂志》改名为《新青年》。是新 文化运动的主要思想阵地。
陈独秀
李大钊
鲁迅 胡 适
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分析:
①社会因素: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和袁世凯的倒行逆施 与尊孔复古逆流;
②经济政治: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与资产阶级实行民主政治 的强烈要求;
3.钱玄同
钱玄同早年留学日本,曾任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五四”时期参加新文化运动,提倡文字改革,曾倡议并参加
拟制国语罗马字拼音方案。20世纪初在日本留学。三十年代还 为《世界日报》副刊《世界语之光》题写刊名。著有《文字学 音篇》《重论经今古文学问题》《古韵二十八部音读之假定》 《古音无邪纽证》等论文。
鲁迅散文的主题——
“精神回乡”——《朝花夕拾》 “生命哲学”——散文诗《野草》
“精神回乡”——《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是鲁迅唯一一部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 是鲁迅后来修改的名字,又名《旧事重提》。
“朝”表示早晨,这里指早年时候,“夕”表示傍晚,这 里指晚年时期。书名的意思是早晨盛开的鲜花,傍晚的时 候摘掉或捡起,这里指鲁迅先生在晚年回忆童年时期、少
鲁迅的童年,许多来自儿童的玩性,天真的稚气都被抹杀 了。这是封建教育的不合理导致的,在病态的传统教育下, 培养出来的孩子只能是病态的。这和当时中国病态的社会 现象是息息相关的,并且成为一种恶性循环。鲁迅在长大 后与陈独秀、胡适和李大钊等人一同领导了新文化运动, 他希望通过学术上的改革,使以后的孩子免受封建教育的
③思想文化:西方思想进一步传入促使激进民主主义者认
识提高——既要政治革命,更须思想革命。辛亥革命时期 的思想解放潮流为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1、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
1915年,陈独秀、《新青年》、上海
2、新文化运动的实质: ①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本质:资产阶级新文化反对封建旧 文化的斗争。 ②宣传的核心思想:民主和科学
写猫捕食到比自己弱小的动物就尽情玩弄,直到玩厌了,
才吃掉,就像某些人,抓住了别人的弱点或不足之处,就 想尽办法慢慢地折磨别人,好像如果不折磨够,就不甘心 一样,如果别人犯了什么错,受到批评,说不定那种人就 会在某个角落里偷偷地奸笑。这就是在借猫来讽刺那类人。
返回
《阿长与<山海经>》
本文原载于1926年3月25日《莽原》半月刊第一卷第六期。 现已被编入北师大八年级上期教材(五四学年段)与人教版 八年级上册第6课。
了像鲁迅、周作人、胡适、郁达夫、郭沫若、叶圣 陶、冰心、闻一多、徐志摩、朱自清等这样—批举 世闻名的作家、学者和诗人;
一、兴起的时代背景
鸦片战争时期 1894年的甲午之战 1911年辛亥革命 “以夷制夷”,洋务运动 制度层变革,戊戌维新运动 两千多年封建帝制结束 思想统 治比较 松动、 相对自 由的一 段时期
返回
二、鲁迅的前期散文和杂文
现代散文的另一极—— 冷峻、犀利、驳杂的批判杂文
孙席珍关于周氏兄弟文章风格的一段评论
‚鲁迅先生的作风,和周作人先生的却有了迥然的不同。 他有他的明智,但他不象周作人先生那样出之以‘莞尔而 笑’的态度,平常总还是感情的成分居多。这感情正如张 定璜氏所说:‘已经不是那可歌可泣的青年时代的感伤的 奔放,乃是舟子在人生的航海里饱尝了忧患之后的叹息, 发出非常之微,同时发出来的地方非常之深。’因此他的 作品,始终贯彻着倔强的气味,无情地剥露着一切,幽默 而辛辣,可以说是针针见血。他无论写小说,写散文,写 杂感,都出之以同样的态度;在这一方面,自亦成就了他 的高点‛ 。
1917——1927年 “20 年代文学 /五四时期的文学” 1928——1937年 “30年代文学” 1937 ——1949年 “40年代文学 ”
2. 迅速发展期(现代文学30年) (1917年—1949年)
第一节 古代文学的终结与现代文学的诞生
1917——1927年
——即五四运动和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诞生
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新文化运动与文学革命的条件 也成熟了。
民族危机感导致了清末以来的中国现代化的全面启动,对 现代化的渴望,成为现代中国思想文化的焦点。这一追求, 到了1915年通过陈独秀等人倡导的新文化运动变得更加激
进,并迅速扩展到文学领域,导致了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全
面开始。
二、新文化运动
•
——北京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
三、文学革命
原因:
新文化、新思想,需要借助通俗易懂的文字,才
能普及到大众中去,而传统的文言文比较难懂,
于是新派人士做语言文字的改造工作,力倡白话 文,开展文学革命。
文学革命
天啊!我要和你相爱, 一辈子也不断绝。除非是
山没有了丘陵,长江、黄
河都干枯了,冬天雷声隆
隆,夏天下起了大雪,天
这篇文章描述了儿时到东关看五猖会前父子之间一场微妙
的冲突,以“我”对五猖会的热切盼望和父亲的阻拦,表
现了父亲对儿童心理的无知和隔膜,含蓄地批判了封建思
想习俗的不合理。鲁迅说出了孩子在父母毫不顾及自己心 理时的无奈和厌烦。
在封建统治的社会中,鲁迅生在一个县城里的家境小康的 读书人家,遭逢社会变革和家庭的日渐败落。鲁迅被包围 在这种黑暗封建的家庭风习和社会现状。
中国现当代文学
——第一章
‚五四‛时期的文 学(1917——1927)
“五四”时期的文学(1917——1927)
第一节 古代文学的终结与现代文学的诞生
第二节
第三节
周氏兄弟与“五四”散文的繁荣
白话诗的崛起
第四节
第五节
鲁迅与现代小说的开端
现代话剧的引进与模仿
现代文学的分期
1. 发生期 (1898年—1917年)
1920年2月1日,钱玄同在《新青年》第六卷第三号发表 《减省汉字笔画的提议》一文,认为:“拼音文字,不是 旦暮之间就能够制造成功的;更不是精心浮气、乱七八糟
把音一拼,就可以完事的。造成拼音文字,第一步是规定
语法,第二步是编成字典。有了这两样东西,才能有拼音 文字出现。”
4.刘半农 清宣统三年(1911年)曾参加辛亥革 命,民国元年(1912年)后在上海以向鸳 鸯蝴蝶派报刊投稿为生。民国六年(1917 年)到北京大学任法科预科教授,并参与 《新青年》杂志的编辑工作,积极投身文 学革命,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民国 九年(1920年)到英国伦敦大学的大学院 学习实验语音学,民国十年(1921年(夏 转入法国巴黎大学学习。
年时期、青年时期的人和事。
一、《朝花夕拾》的概况
《朝花夕拾》收鲁迅1926年所作的散文十篇,前五篇写于
北京,后五篇写于厦门,曾以《旧事重提》为总题陆续发
表于《莽原》半月刊,1927年作者在广州编集时改名为
《朝花夕拾》,出版于1928年。
二、《朝花夕拾》的基本内容:
《朝花夕拾》是鲁迅追述自己前半生由故乡绍兴的童年和 少年,到青年时代在南京,后来赴日本以及回国初期直到 走进北京知识界的心路历程的一份扼要的文学传记。
描写一个心术不正,令人憎恶的衍太太形象的《琐记》;
最使鲁迅感激的日本老师《藤野先生》;
潦倒一生的同乡好友《范爱农》。 《朝花夕拾》将往事的回忆与现实的生活紧密地结合起
来,充分显示了作者关注人生、关注社会改革的巨大热情。
《狗·猫·鼠》
这篇文章主要通过对猫和鼠的一些秉性,行为的描写来比 喻某些人。鲁迅先生在文中阐述他仇猫——即不喜欢猫的 原因。其实这些原因与一类人的行为,性格很相像,例如
“自由的而非奴隶的” “进步的而非保守的” “进取的而非退隐的” “世界的而非锁国的” “实利的而非虚文的” “科学的而非想象的”,“民主”和“科学”是现代文明的两大 基本要素,西方文明的优越性和先进性就源于此。
《新青年》作为一份综合性文化批判刊物,其主旨在于抨
击传统文化,输入西方文明,因而全面批判和清理传统文
描述儿时与长妈妈相处的情景,描写了长妈妈善良,朴实
而又迷信,唠叨的性格。对她寻购赠送自己渴慕已久的绘
图《山海经》的感激之情,充满了尊敬和感激。文章用深
情的语言,表达了对这位劳动妇女的真诚的惦念以及对年 幼无知的时光的深切怀念。
她“常喜欢切切察察,向人们低声絮说些什么事”,造成 家里的“小风波”;夏天睡觉时伸开两脚两手,摆成一个 “大”字,挤得“我”没有余地翻身;新年虔诚地讲究
《朝花夕拾》一共收入了十篇作品。其中包括:
对猫的厌恶和仇恨的《狗·猫·鼠》; 怀念长妈妈的《阿长与<山海经>》; 批判封建孝道的刻板虚伪的《二十四孝图》;
表现封建家长制阴影的《五猖会》;
描绘迷信传说中的勾魂使者《无常》;
写童年之事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揭露庸医娱人的《父亲的病》;
化、鼓吹西方近代以降的文化观念是《新青年》的重要内
容。
《新青年》张起了文学革命的旗帜,掀开了现代文学史的 第一页。
2.胡适
汉族,安徽绩溪人。现代著名学者、诗人、
历史家、文学家、哲学家。新文化运动的领
袖之一。
1916年10月,在致陈独秀信中胡适首次用了 “文学革命”一词。信曰:“年来思虑观察 所得,以为今日欲言文学革命,须从八事入 手。”
“须言之有物” “不摹仿古人”
“须讲求文法”
“不作无病之呻吟”
“八事”
“务去滥调套语”
“不用典” “不讲对仗” “不避俗语俗字”
《新青年》2卷2号,要求胡适能“详其理由,
指陈得失,衍为一文,以告当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