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学案例分析参考范例

教学案例分析参考范例


(2)教学中要解决好教师的教学准备与教学 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成的问题这对矛盾, 做到:
第一、在教学态度上,教师要有海纳百川的情 怀。像课堂中学生乱插嘴这样的事情时有发生, 这时,老师不能摆架子、发脾气,将学生的插 嘴完全看成是违反纪律,不尊重老师而一棒子 打死。应该善于捕捉学生的话语中所显现的激 情和智慧,冷静对待,泰然处之,因势利导。
老师鼓励插嘴的学生回答问题,而不是堵住他 的嘴不让他再提出问题,给这位插嘴的学生, 也给其他学生很大的鼓舞,引出了同学们活跃 而又精彩的发言,这是学生在一种完全放松的 气氛中自由的想象、比喻,因而,使教学达到 了比预设更为理想的效果。
“对,没有一个人可以阻止你爱自己,如果你 觉得别人不够爱你,你要加倍地爱自己;如果 别人没有给你机会,你应该加倍地给自己机会; 如果你们真的爱自己,就会为自己找到自己需 要的东西——没有人能够阻止辛黛瑞拉参加王 子的舞会,没有人能够阻止辛黛瑞拉当上王后, 除了她自己。对不对?”“对!!”此时,教师、文 本和学生真正“融创”在一起了,这不正是一 种心灵的预约吗?
3.感想:
(1)课堂需要预设,但仅有预设是不够的。课堂需 要生成,但课堂也不能完全是师生的即兴创造。没有 预设的课堂是不负责任的课堂,而没有生成的课堂是 不精彩的课堂,预设与生成二者是互补关系。
预设是必要的,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课堂教学是 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教育活动,预设是课堂教学的 基本特性,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本要求。教师在课前 必须对教学目的、任务和过程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 考和安排。但是,预设要适度,要留有空间。过度的 设计必然导致对教学的控制,导致对学生活动和发展 的包办、强制和干预。
《灰姑娘》故事的不凡解读课
上课铃响了,孩子们跑进教室,这节课老师要 讲的是《灰姑娘》的故事。 老师先请一个孩子上台给同学讲一讲这个故事。 孩子很快讲完了,老师对他表示了感谢,然后 开始向全班提问。
老师:你们喜欢故事里面的哪一个?不喜欢哪 一个?为什么?
学生:喜欢辛黛瑞拉(灰姑娘),还有王子, 不喜欢她的后妈和后妈带来的姐姐。辛黛瑞拉 善良、可爱、漂亮。后妈和姐姐对辛黛瑞拉不 好。
学生:因为有仙女帮助她,给她漂亮的衣服, 还把南瓜变成马车,把狗和老鼠变成仆人。
老师:对,你们说得很好!想一想,如果辛黛 瑞拉没有得到仙女的帮助,她是不可能去参加 舞会的,是不是?
学生:是的!
老师:如果狗、老鼠都不愿意帮助她,她可能 在最后的时刻成功地跑回家吗?
学生:不会,那样她就可以成功地吓到王子了。 (全班再次大笑)
老师:为什么?
学生:因为,因为我爱自己的女儿,我希望自己的女 儿当上王后。
老师:是的,所以,我们看到的后妈好像都是不好的 人,她们只是对别人不够好,可是她们对自己的孩子 却很好,你们明白了吗?她们不是坏人,只是她们还 不能够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去爱其它的孩子。
老师:孩子们,下一个问题:辛黛瑞拉的后妈 不让她去参加王子的舞会,甚至把门锁起来, 她为什么能够去,而且成为舞会上最美丽的姑 娘呢?
学生:不会!那样的话,她就不会到舞会上, 不会被王子遇到,认识和爱上她了。
老师:对极了!如果辛黛瑞拉不想参加舞会, 就是她的后妈没有阻止,甚至支持她去,也是 没有用的,是谁决定她要去参加王子的舞会?
学生:她自己。
老师:所以,孩子们,就是辛黛瑞拉没有妈妈 爱她,她的后妈不爱她,这也不能够让她不爱 自己。就是因为她爱自己,她才可能去寻找自 己希望得到的东西。如果你们当中有人觉得没 有人爱,或者像辛黛瑞拉一样有一个不爱她的 后妈,你们要怎么样?
这节课是由教师的几个问题贯穿始终,是教师 深入品读文本后预设的结果。但这几个问题独 具匠心,源于文本而又超越文本,直入学生心 灵,是学生个性生成、生长的支点。这样的 “精彩”,不正是精心“预约”带来的吗?如 果我们的老师也能像这位美国老师一样,在 “预约”时。从生本出发,深刻理解教材,以 教师特殊的“职业眼光”挖掘出教材中宝贵的 因素,给学生创造思考、讨论、批判、反思、 质疑的机会,课堂上不就能生成更多的这样的 精彩吗?
在课的具体行进状态中发生的一切,尤其是一 些具体而微的细节,不是都能“预约”到的。 但由于教师的弹性设计已经为这些“可能”和 “不确定性”的发生留下了足够的时空,教师 已经有足够的思想和智慧的准备,当这些“可 能”和“不确定性”发生时,他就不会惊慌失 措,乱了方寸,他依然能够引导学生创造出 “精彩”,但归根结底,这种“精彩”仍然是 “预约”的。
这节课也出现了“质疑教材”这种“精彩”。 不同的是,这个精彩同样是“预约”带来的。 “最后一个问题,这个故事有什么不合理的地 方?”教师问道。过了好一会儿,学生提出了 “午夜12点以后,所有的东西都要变回原样, 可是,辛黛瑞拉的水晶鞋没有变回去”等看法, 老师评价说:“天哪,你们太棒了!你们看, 就是伟大的作家也有出错的时候,所以,出错 不是什么可怕的事情。我担保,如果你们当中 谁将来要当作家,一定比这个作家更棒!你们 相信吗?”此时孩子们欢呼雀跃。
孩子们欢呼雀跃。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理论思考:
新课程下的教学观决定了课堂不仅是预设的也 是生成的。
课堂需要预设,但仅有预设是不够的。没有预 设的课堂是不负责任的课堂,而没有生成的课 堂是不精彩的课堂,预设与生成二者是互补关 系。
1.理论思考:新课程下的教学观决定了课堂不仅是预 设的也是生成的。
其一,从人学角度说,人是生成性的存在,生命是不 可预测的,“生命不能被保证”,儿童的发展具有丰 富的可能性,是不确定的、不可限量的,也是不可算 度的。教师不应该用僵化的形式作用于学生,用预先 设定的目标僵硬地规定学生、限定学生,教师只能引 导学生自由、主动地生成和发展。学生不是画家笔下 被动的图画,也不是电视、电影面前无可奈何的观众, 更不是配合教师上课的配角,而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 人。他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 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活动,并成为课堂教 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出多样性、 丰富性和随机性。
女孩子们,你们更要注意,将来你们长大和 男孩子约会,要是你不注意,被你的男朋友 看到你很难看的样子,他们可能就吓昏了 (老师做昏倒状,全班大笑)。 好,下一个问题:如果你是辛黛瑞拉的后妈, 你会不会阻止辛黛瑞拉去参加王子的舞会? 你们一定要诚实哟!
学生:(过了一会儿,有孩子举手回答)是的,如果 我辛黛瑞拉的后妈,我也会阻止她去参加王子的舞 会。
生成表现在课堂上,指的是师生教学活动离开 或超越了原有的思路和教案;表现在结果上, 指的是学生获得了非预期的发展。
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 共同发展的过程,所以,课堂教学不应当是一 个封闭系统,也不应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 变的程式。预设的教案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开放 地纳入直接经验和弹性灵活的成分,教学目标 必须潜在和开放地接纳始料未及的体验。不能 让活人围绕死的教案转,要鼓励师生互动中的 即兴创造,超越目标预定的要求。
课堂上也需要按预先设计开展教学活动,保证 教学活动的计划性和效率性,但是,教学不只 是单纯的“预设”操作,原有教案的展开过程, 而更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完全按照预设 进行教学,课堂必然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 缺乏生气和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 心的刺激,使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得不到充 分发挥。
其二,从课程角度说,课程不只是“文本课程”(课 程标准、教科书等文本),而更是“体验课程”(被教 师与学生实实在在地体验到、感受到、领悟到、思考 到的课程)。这意味着,课程的内容和意义在本质上 并不是对所有人都相同的,在特定的教育情境中,每 一位教师和学生对给定的内容都有其自身的理解,对 给定内容的意义都有其自身的解读,从而对给定的内 容不断进行变革与创新,以使给定的内容不断转化为 “自己的课程”。因此,教师和学生不是外在于课程 的,而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 体,他们共同参与课程开发,从而使课程实施过程成 为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不断建构与提 升的过程。
学生:要爱自己!
老师:最后一个问题,这个故事有什么不合理 的地方?
学生:(过了好一会)午夜12点以后所有的东 西都要变回原样,可是,辛黛瑞拉的水晶鞋没 有变回去。
老师:天哪,你们太棒了!你们看,就是伟大 的作家也有出错的时候,所以,出错不是什么 可怕的事情。我担保,如果你们当中谁将来要 当作家,一定比这个作家更棒!你们相信吗?
老师:虽然辛黛瑞拉有仙女帮助她,但是,光 有仙女的帮助还不够。所以,孩子们,无论走 到哪里,我们都是需要朋友的。我们的朋友不 一定是仙女,但是,我们需要他们,我也希望 你们有很多很多的朋友。
老师:下面,请你们想一想,如果辛黛瑞拉因 为后妈不愿意她参加舞会就放弃了机会,她可 能成为王子的新娘吗?
老师:如果在午夜12点的时候,辛黛瑞拉没有 来得及跳上她的南瓜马车,你们想一想,可能 会出现什么情况?
学生:辛黛瑞拉会变成原来脏脏的样子,穿着 破旧的衣服。哎呀,那就惨啦。
老师:所以,你们一定要做一个守时的人,不 然就可能给自己带来麻烦。另外,你们看,你 们每个人平时都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千万不要 突然邋里邋遢地出现在别人面前,不然你们的 朋友要吓着了。
对后妈如此善意而公正的评价,对美好人性如 此精心而细致的发掘,正是来自教师对教材的 深刻理解,来自教师深厚的人文素养。如果我 们自己来教《灰姑娘》,如果没有发现到这一 点,除了品词析句,除了认识“后妈可恶,是 个坏人”以及“好人有好报”外,学生能否提 出这样的见解,从而带来“无法预约的精彩” 呢?
其三、从教学角度说,教学不是教师教学生学、 教师传授学生接受的过程,而是教与学交往、 互动的过程,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 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 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 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 发现,教学是一个发展的、增值的、生成的过 程。
2.结合案例分析:
教师目的在于让学生感悟到“要爱自己的亲人, 也要爱别人”、“要有朋友”、“要爱自己” 的文本内涵。这位美国教师并没有把这些“意 义”直接告诉学生,但对如何展开思维的过程、 对话中会生成什么新的问题、学生的感悟离教 学目标有多远以及如何深化学生的感悟,这是 在备课的时候就深思熟虑、了然于胸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