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二高一地理下学期城市与城市化阶段复习〖基础练习〗1.下列有关世界城市化进程的叙述,正确的是()A.发达国家城市人口比重大,增长快B.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人口比重大,增长快C.发达国家出现“逆城市化”现象D.发展中国家普遍出现了“虚假城市化”和“滞后城市化”现象2.下列城市中作为宗教中心兴起的是A.张家界B.大庆C.株洲D.麦加3.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指标是A.城市的人口规模B.城市的用地规模C.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D.特大城市的数量4.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城市化( )A.速度快B.水平高C.起步早D.普遍出现逆城市化5.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城市等级越高,数目越多,服务范围越大B.城市等级越高,数目越少,服务范围越小C.城市等级越低,数目越少,服务范围越大D.城市等级越低,数目越多,服务范围越小6.由下图可知,当前多数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所处的阶段分别是(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①〖能力提升〗下图中X、Y、Z为某城市的局部区域,回答下列各题。
7.若图中X、Y、Z分别是某城市的三个功能区且布局合理,该地常年盛行风为西南风,则()A.X是工业区B.Y是工业区C.Z是居民区D.Y是绿化带8.若X、Y、Z为某平原上的三个区域,人口密度X>Y>Z,则三个区域内等级相同的某商业部门的服务范围可能是()A.X地最大B.Y地最大C.不确定D.Z地最大下图示意某城市土地利用状况分布模式。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该城市地域结构模式为()A.田园模式B.同心圆模式C.扇形模式D.多核心模式10.图中①用地所在的功能区主要特点是()A.土地价格比较低廉B.建筑物分布稀疏C.人口数量昼夜差别不大D.内部功能分区明显“睡城”也称“卧城”,主要指大城市周边人口相对集中的大型社区或居民点,人口虽然大量入住,但是仅局限于晚上回家睡觉,白天照样开车或乘车赶往市中心。
燕郊隶属于河北省三河市,是我国众多“睡城”中的典型代表。
每日跨省上班的京漂族,在燕郊和北京之间的道路上,呈现出明显的“潮汐式”流动。
下图为燕郊相对位置示意图,图中箭头及数字表示京漂族每天上班的方向及平均距离。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1.燕郊成为“睡城”,其原因有()①房价相对较低②工资水平高③与北京、天津的距离较近④交通便利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12.人口“潮汐式”流动会给北京带来一系列的问题,下列最有利于缓解这些问题的措施是()A.在燕郊与北京之间增建高速公路B.北京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C.将北京的部分企业转移燕郊及附近地区D.在燕郊及北京地区大量增建住宅区读“某中等城市常住人口密度与距市中心距离关系图”,完成下列各题。
13.住宅区密集分布的区域是()A.0~2 km处B.2~3 km处C.3~5 km处D.6~7 km处14.距市中心2km内常住人口密度并不最高的主要原因是该区()A.地租昂贵B.环境质量差C.交通通达度低D.服务设施差2018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了58%(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但是如果挤掉“水分”的话,我国只有42%左右的城镇化率。
我国正在探索“共建式城镇化”模式,乡村振兴、特色小镇和大中小城市网络化三大关键点同时发力,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镇化之路。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试推测我国城市化的“水分”主要是指( )A.城市基础设施的滞后B.众多农民工进入城市造成的伪城镇化C.快速的郊区城市化引起的城市扩张D.大城市过度膨胀产生的逆城市化16.“共建式城镇化”模式对下列问题可能有明显的改善作用的是( ) A.大城市病B.逆城市化C.城市污染D.房价上涨下图为我国南方某城市工业发展早期工业布局模式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7.早期促进该城市发展优势条件可能是靠近A.河港B.海港C.航空港D.铁路枢纽18.下列工业部门适合在甲卫星城布局的是A.冶金工业B.化学工业C.造纸工业D.服装工业读图“城市服务范围理论图”,完成下面小题。
19.下列商业部门与图中所属城市对应正确的是A.甲:普通服装店,乙:早点铺,丙:星级宾馆B.甲:珠宝行,乙:家具店,丙:早点铺C.甲:早点铺,乙:汽车销售店,丙:高级家用电器D.甲:星级宾馆,乙:珠宝行,丙:早点铺20.图示反映了城市服务范围的嵌套理论,各城市的服务范围在空间上的关系是A.重叠交错,层层嵌套B.界线分明,彼此相离C.界线分明,偶有交错D.重叠交错,同级嵌套随着城市与乡村的联系日益密切,人们通过开发“都市里的乡村”——推广社区农业化和城郊农业等方式,使农田散布于城市用地中,创造出一个清洁高效的城市。
如日本筑波科学城保留了大片的农田,为市民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休闲和教育场所;法国在建设新城时引入农业景观,把农田作为绿地引入城内及城市周围,形成“没有郊区的新城”……在城市中有意识地引入农田,使农田成为城市景观的绿色基质,反映了人们对自然的回归,也反映了城市化发展的新理念。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21.在城市建设中,“城市农田”与“城市公园”比较,突出的优势是A.景观丰富,可吸引附近居民到访B.水域广阔,能有效减轻城市内涝C.污染较小,有利于改善城市环境D.居民维护,可以降低运行的成本22.农田融入城市的首要目的是A.保护原始的农业环境B.增强城市自我服务的功能C.提供居民劳动的场所D.减少城市土地资源的浪费城市街区一般是指由周边街道围合而成的区域。
如图为我国某市8个街区不同类别用地构成统计图。
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23.关于8个街区的分类,正确的是()A.巳街区为商务主导型街区B.戊为街区居住主导型街区C.辛街区为工业主导型街区D.丁街区为商住混合型街区24.调查发现己街区的公共交通出行率较高,小汽车交通出行率较低,原因主要是该街区()A.居民绿色出行意识强B.公共交通服务较好C.道路密度大、路幅窄D.商业活动最为频繁高铁客运站不仅是城市对外的枢纽,更是城市发展的新引擎,对城市产业活动有较强的集聚性。
读我国某城市高铁站示意图,回答下列题。
25.在高铁站核心区域最适宜布局的产业活动是()A.工业B.园艺C.物流D.商务26.高铁站对城市化可能产生的主要影响是()A.郊区城市化B.城市空心化C.逆城市化D.过度城市化下图为位于平原地区的某城市等地价线分布概况图(地价等值线数值a、b、c、d依次递减),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27.根据图中信息可推知()A.从a到d分布有商业区、工业区、住宅区B.市区边界应在c线附近C.城市主干道为环形道路网D.图中等值线弯曲与交通通达度有关28.该城市计划新建一座大型火电厂,在图中①②③④四处选择厂址的最佳位置可能是()A.④B.③C.②D.①〖试试综合题〗2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德国是一个城市化水平很高的国家,城市化率达90%.德国城市布局以大中小城市均衡发展为特点,没有超大规模的巨型城市,即“去中心化”发展模式。
以鲁尔区为例,该区有500多万人口,50多座城市。
在德国各类企业中,有相当多数量的企业分布在乡镇,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德国排名前100的大企业中,只有个别企业将总部放在首都柏林。
(1)概括德国城市的等级规模和人口空间分布特征。
(2)说明“去中心化”发展模式对解决城市化问题的意义。
(3)分析德国有相当多的企业分布在乡镇的原因。
(4)阐述德国城市发展对我国城市化的启示。
30.人口迁移差额率=(人口迁入数-人口迁出数)/人口总数*1000‰。
甲图某城市A~I各地区2004年人口变动示意图,乙图为城市A~I各地区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据图说出该市城市化进程的具体表现。
(2)分析城市化过程可能带来的影响。
(3)分别指出A—I各城区中人口数量增长最快和基本不变的城区。
(4)A是该城的中心商务区,丙图中abcd四条曲线能反映A区人口日变化特点的曲线是。
31.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1)A地区按城市功能分区属于________,简要分析其区位优势。
(2)如果B住宅区是高档住宅区,请你替住宅区房地产开发商介绍一下该住宅区的区位优势。
(3)B住宅区内部的楼房布局有什么特点?请分析其布局的优势。
(4)该城市工业区分布有何特点?参考答案1.C2.D3.C4.A5.D6.C7.B8.D9.C10.D11.C12.C13.C14.A15.B16.A17.A18.D19.C 20.A21.D22.B23.C24.B25.D26.A27.D28.B29.(1)数量多,规模小,以中小城市为主,人口空间分布较均衡。
(2)避免人口过于集中在大城市;避免加重大城市的环境问题、交通问题、居住问题和其他社会问题等;可以分散大城市人口,实现大中小城市均衡发展,提高区域整体城市水平。
(3)德国乡镇基础设施完善,城乡差距较小;企业分布在乡镇可创造大量就业岗位,带动当地就业;带动当地产业发展,为乡镇城市化发展提供动力:进--步改善当地环境,促进乡镇建设。
(任答三点)(4)将大城市产业分散至中、小城市:通过产业发展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促进当地就业,提高中、小城市城市化水平;加强对乡镇基础设施的建设和产业开发,缩小城乡差距。
30.(1)表现: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城市人口数量增加。
(2)积极影响:城市文明影响着传统的生活习惯和劳作方式;改变了城市交通;促进了城乡交流;缩小了城乡差别,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不利影响:城市出现“热岛”效应;破坏了原有的河网系统;生物栖息地被城市的“钢筋水泥”所改变,生物多样性减少;下渗减少,地下水减少;加重环境污染;易发生内涝;就业困难;交通拥堵;社会治安等社会问题。
(3)I;B;(4)d31.(1)中心商务区(商业区) (位于城市中心)交通便利;接近市场。
(2)广告词略(要说明该住宅区地处上风向,位于河流上游沿岸;临近风景区和教育区;位于城市外缘,远离市中心和工业区,靠近环路或放射状道路,交通便利。
)(3)楼房南低北高,错落有致;利于采光,便于通风。
(4)位于城市边缘,多沿交通线分布;位于城市盛行风的下风向;位于河流下游沿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