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校本课程建设为重点
为培养新农村建设人才奠定基础
黑龙江省宁安市兰岗中学
兰岗中学始建于1946年,是一所农村初级中学,现有12个教学班,在校生546人,教职工64名。
课程改革以来我们对三级课程的有效实施进行了积极探索,按照国家课改目标总体要求,确定了“升学有基础、就业有能力”的教育目标,并把课程教育目标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统一起来,不仅使素质教育落到实处,同时也推进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
一、抓住校本课程建设契机,科学定位育人目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行三级课程管理,从此学校有了校本课程开发的权力和空间。
我们紧紧抓住这次改革的契机,以校本课程建设为切入点,深入进行配套改革,做到开齐国家课程、开好地方课程、开活校本课程,把课程目标创造性地落到实处。
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激发了学生的创业兴趣,提高了农村学生将来开创新事业、服务新农村的能力,为学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奠定了思想道德基础、科学文化基础、技术素养基础和创业素质基础。
例如,在校本课程开发和建设过程中,为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我们结合农村实际,经过反复实验成功研究出西瓜嫁接技术,解决了千百年来西瓜不能重茬轮作的难题。
这项研究成果纳入到校本课程中,专设了《西瓜嫁接技术》校本课程,每学期学校都有40多名学生选修这门课程,使学生在学好文化课的同时,也掌握了一技之长。
这类课程对于培养一大批致富能人,实施科教兴农,推动全镇种植、养殖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结合新农村建设实际,积极落实三级课程
(一)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整体提高新农村公民素质。
首先我们依据学科课程标准,通过调整教材知识的编排与呈现方式,把学科知识与兰岗镇的生产、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使之更加贴近学生实际,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应用学科知识开展实践的能力。
学生学化学不但知道元素周期表,还掌握了农田里正确施肥的方法,正确检测土壤的酸碱度;学习电的知识,也懂得了对家用电器的养护和维修;学习地理知识不仅熟知大城市的地理位置,也了解了城市与乡村不同的风土人情,对他们将来适应、融入城镇生活提供帮助。
其次是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根据学科课程内容和实施的特点,深入挖掘德育因素,设计并开展师生互动、共同体验、感悟交流的有效教学活动,用真实的道德情境和教师真情实感引导学生增强情感体验、责任体验,感悟人生价值,内化道德认知,形成正确行为导向。
(二)适时开展创业教育,认真实施地方课程。
我们把《技术》《黑龙江人
文与社会》和《生命教育》等地方课程作为培养学生熟悉省情、适应全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有志于振兴黑龙江的有效途径。
通过对本地经济发展特点的了解和对本土人文与社会知识的学习和探究,形成了农村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建设家乡的使命感。
我们还把地方课程与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校本课程有机整合,开展创业教育。
在学习《农业技术》一课时,我们组织了葡萄园实践活动,校本课教师组织学生学习葡萄栽培与管理的知识,技术老师介绍葡萄树掐蔓技术对树势、果穗、果粒单重和产量的影响,认识技术的重要性,深刻感受技术对于生产、生活的重要作用。
这样既整合了课程资源又培养了学生的技术素养,为学生多元发展打下了较深厚的基础。
(三)加强校本课程建设,深化“绿色证书”教育。
我们根据当地地域特点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基于学生的个性差异和需求,相继开发了文学艺术类的“实用工艺美术”和“名著阅读”及实践活动类的“西瓜嫁接技术”等四大类70多门校本课程。
做到不同的学生可以选择不同课程,用不同课程来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
并将“绿证教育”纳入学校校本课程管理,赋予了“绿证教育”新的课程功能,以新课程理念将具体的实用技术从知识、能力、品德教育等方面入手,重新进行开发。
把“绿证教育”的内容从单纯的种植、养殖技术拓展提升到为新农村建设服务、为学生生存发展打基础的教育资源。
在课程实施中,我们实行“上挂、横联、下辐射”,与当地农科所、畜牧局、气象局、村委会等部门建立了合作关系,解决了授课过程中涉及的生物学、病理学、农业知识等疑难问题。
同时设立校外科技顾问组,聘请有关专业技术人员、高产大王、科技大户作为学校的兼职教师,还把取得一定成就的优秀毕业生请到学校来做介绍经验和技术指导。
这些举措保证了校本课程的质量,丰富了校本课程的内涵,促进了校本课程的健康发展。
三、发挥农村教育资源优势,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为了解决学生能有亲手操作、亲身体验的校本课程基地,我校建起了10座种植西瓜、西红柿等各种果菜的大棚,使“绿证教育”校本课程服务农村经济发展有了保障,同时为研究性学习和生物等学科课程的学习,提供具体观察、研究、操作的场所。
我校大棚主要以西瓜、香瓜种植为主。
每到作物的一个生长阶段,学生都要进入大棚学习育种、移苗、嫁接、授粉等技术要领。
嫁接是西瓜种植技术中非常重要的环节,每到嫁接时节,基地就是课堂,教师边传授理论边进行实践指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并领悟其要领。
三年初中生活,每个学生都能掌握嫁接技术,并且成为非常好的技术顾问,同时根据学习嫁接的原理,学生举一反三,也掌握了果树、茄子等果菜的嫁接技巧。
有位叫李海涛的毕业生,在校时就是校园内外有名的嫁接能手,返乡后,他每年都种植嫁接西瓜,成为远近闻名的西瓜大王。
现在他每年夏季在本地种植西瓜、甜瓜,并成
立代办处,冬季便到云南、缅甸种西瓜或技术输出,年平均收入达到30万元。
在他的带动下,每年我校都有很多毕业生奔赴全国各地传播西瓜嫁接技术,也有很多毕业生拥有了自己的养殖基地、果树场、农资商店等,他们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骨干力量,极大地推动了兰岗镇经济的发展。
同时,我们发挥当地资源优势,与农户合作在校外建立了养猪、养鱼和甜菜、马铃薯栽培等劳动实践基地,形成了校内和校外结合、延伸到农户的校本课程实践基地体系,并通过一生带一户、一户带一片、一片带一村、村村带全镇的技术传播网络,真正起到了“开活校本课程,致富一方百姓”的作用。
多年来,实践基地为广大学生开辟了广阔的实践机会,为校本课程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实现了教、学、做合一,同时也成为当地人才培训中心、科技示范中心、技术推广中心、农业信息服务中心和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基地,也为全镇培养乡土人才2000余人,累计培训农民8000余人次,其中培养出种植大户130余户,开发出30余个瓜类品种、10多项栽培新技术,发布农业种植、管理、销售信息2万多次,促进了兰岗镇经济的发展,真正做到了农村基础教育为“三农”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