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学历史课程标准.ppt

中学历史课程标准.ppt

一是把课程目标分解为三维目标。
二是在情感教育目标中,突破了以往 单纯政治教育的层面,注重人文素养 和科学精神的培养。
三是在知识传授中,提出了可操作的 具体内容目标。
(f)世界现代史:
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凡尔 赛——华盛顿体系下的西方世界; 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后主要资本主 义国家的发展变化;社会主义国家 的改革与演变;亚、非、拉国家的 独立和振兴;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 科技与文化 。
2.初中历史课程的基本特点
①提出了明确的课程目标,突出了历 史课程在学生素质教育中的地位与作 用。
①历史教学大纲的特点
传统历史教学的指导性文件是历史教 学大纲 ,它以纲要形式规定了历史学 科知识、技能的范围和结构。
侧重教师历史教学中的“如何教”, 而忽视了学生历史学习中的“如何 学”。
关注知识和技能,以书本知识的系统 传授和技能训练为教学目的。
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 重记忆,轻体验。
规定了历史教学应实现的“预期目 标”,其价值取向是“精英”教育, 所规定的历史教学内容是“最高标 准”,要求过高,内容过多,难度过 大。
对历史教学内容和历史教学的要求, 作出了统一的、硬性的规定,“刚性” 过强,缺乏相应的弹性和选择性。
对历史教材编写、历史教师教学行为 和学生历史学习评价的影响是直接的、 硬性的和严格控制的,强调“以纲为 纲”。
从历史教学大纲到历史课程标准,其 教学理念与价值取向的变化为:
①由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
②由学科知识本位走向学生发展本位;
③由侧重认知层面走向关注整体素质;
④由指导教师教学工作走向关注学生 学会学习;
⑤由统一的、硬性的规定走向开放.课程价值趋向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 教育,着眼于全体学生的发展。
b.课程目标着眼于未来社会对公民素质 的要求。
c.从只关注教师教学转向关注课程实施 过程,特别是学生学习过程。
d.课程管理从刚性转向弹性,给教师的 教学、教材的编写等留下足够的空间。
二、初中历史课程标准 1.初中历史课程标准设计的思路 ①原则: a.坚持义务教育课程的基础性原则。 b.坚持义务教育课程的发展性原则。 ②课程标准设计的总体思路 a.面向全体学生,使所有学生都能
强调学生历史学习的过程和参与,有 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使之在过程中学会学习 。
对历史教材编写、历史教师教学和学 生历史学习的学业评价影响是间接的、 指导性、弹性的一种规范。
对学生历史学习结果的评价,采用了 相应的行为动词,使其评价更具有科 学性、具体性和可操作性,从而使教 师的历史教学与学生的历史学习更加 规范。
(d)世界古代史:
人类文明的起源;上古人类文明; 中古亚欧文明;文明的冲撞与融合; 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
(e)世界近代史:
欧美主要国家的社会变革;第一次 工业革命;殖民扩张与殖民地人民 的抗争;资产阶级统治的巩固与扩 大;国际工人运动和马克思列宁主 义诞生;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一次 世界大战;科学与思想文化。
学习主题的设置贯彻三个原则:一是 历史学科的特点,关注历史的时序性 与学习内容的内在联系;二是基础教 育的特点,主题的确定要有利于素质 的培养;三是要适应初中生的认知水 平和接受能力。
b.内容框架结构
(a)中国古代史:
中华文明的起源;国家的产生和 社会变革;统一国家的建立;政权 分立与民族融合;繁荣与开放的社 会;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 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 会危机;科学技术;思想文化。
历史教学大纲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规 定历史学科的目的任务、教材纲目和 教学实施的指导文件,以纲要形式规 定历史学科的知识、技能以及范围和 结构,体现国家对历史教材与教学的 基本要求。
2001年,初中历史课程标准颁布,随 即历史新课程进入实验阶段。
2003年,高中历史课程标准颁布, 2004年秋季进入实验 。
达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目标。
b.高度尊重学生的个性,充分发挥 学生自身的能力和特长,为其主动 适应未来社会打好基础。
③课程标准的结构
包据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 实施建议四个部分,主体是课程目 标和内容标准。
a.内容标准:
分为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 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 世界现代史六个学习板块,每个学习 板块分为若干学习主题。
第三章 中学历史课程标准
江苏教育学院历史系
一、从历史教学大纲到历史课程标准
1.概念的区别
历史课程标准是由政府教育行政部门 制定并颁布,是历史教材编写、教学、 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 和评价课程实施的基础。它规定了历 史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并 提出了相应的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
a.课程标准是国家制订的某一学段的共 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或者说是最低 要求,而不是大纲所规定的最高要求。
b.课程标准主要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行 为描述,而不是大纲对教学内容的具 体规定。
c.课程标准对于学生学习行为结果的描 述,尽可能是清晰的、可评估的,而 不像大纲那样模糊不清。
价值取向的变化:
②历史课程标准的特点
历史课程标准将素质教育理念贯彻于 课程目标之中,突出学生的全面发展, 确立了学生知识、能力、过程、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总体目标和具 体目标,由关注知识转而关注学生的 全面发展。
由过去重历史教师“如何教”,转向 当前重视学生“如何学”。
学生成为历史学习的中心,历史教师 的教学行为应适应学生历史学习方式 的变革,其价值取向是“大众教育”。
(b)中国近代史:
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 近代化的起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 兴起;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人民 解放战争的胜利;经济和社会生活; 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
(c)中国现代史: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人民政权 的巩固;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建 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族团 结与祖国统一,国防建设和外交活 动;科技、教育、文化;社会生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