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商银行成立于1998年,经历了中国金融改革开放的金融整顿和金融安全体系建立阶段(1998—2003年)及建设金融阶段(2004年至今),前一阶段重点是整顿地方性商业银行,真正进行改革也就从后一阶段开始,这一阶段重点对地方性金融机构“一行一策”进行产权、治理结构及资产重组的再造。
包商银行也是进入建设金融阶段才开始高速成长的。
包商银行虽然地处偏远落后地区,只是偏居一偶的城商行,但它在时光荏苒中,感受着改革开放的波澜壮阔,感受着这场伟大的历史革命,并踏着改革开放的足迹,演绎着自己的成长神话。
短短10年,包商银行创造了辉煌,由一个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小银行发展成为管理先进、经营良好、发展潜力巨大的“好银行”。
如今“包商银行现象”已经引起了社会与业界的广泛关注:各大媒体争相报道,学习参观者蜂拥而至,高级论坛极力邀请,各地政府鼓励进入。
我们认为,包商现象的产生得益于解放思想,不断优化经营管理模式,着力提升核心竞争力回眸解放思想——思路决定出路国际化标准成为治行方略中的一项重要标准,在所有重大改革和战略举措的制定和执行中被矢志不移地贯彻下来,并逐渐内化进银行的企业文化中。
顺着这一思路,包商银行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中国改革开放30年就是一部思想解放史。
这30年的历史,解放思想是先导,决定了未来中国的路。
对包商而言,“思路决定出路”是对解放思想的诠释和领会,是不断奋进的航标。
包商解放思想还表现在最大限度地解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充分发挥每个员工的聪明才智。
从2002年起,包商银行逐步明确了战略方向,坚定不移地打造国际化的好银行。
具体地说就是要打造一个国际化、现代化的为中小企业和广大市民服务的具有包商特色的好银行。
国际化标准成为治行方略中的一项重要标准,在所有重大改革和战略举措的制定和执行中被矢志不移地贯彻下来,并逐渐内化进银行的企业文化中。
顺着这一思路,包商银行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
首先,在业务和机构的准入资格、机构建设方面。
包商银行虽然面临着比大中型商业银行更多的业务发展的压力,但在申请业务开办资格方面积极行动,陆续取得了票据贴现、金融债一级承销商、银行卡、国际业务等多项业务资格,并积极争取基金托管、证券存管等中间业务的准入。
2007年2月,银监会的鼓励政策刚刚出台,包商银行即通过吸收合并面临市场退出的赤峰城市信用社实现了跨区域经营,而后相继新设了巴彦淖尔、通辽分行,并独资设立了达茂旗包商惠农贷款公司,控股成立了固阳村镇银行,2008年4月又在宁波设立了首家跨省异地机构,实现了质的飞跃,成为首家总部设在内蒙古的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如今鄂尔多斯支行已开业,发起设立的四川广元村镇银行和贵州毕节村镇银行也已开业,深圳分行在筹备开业。
跨区域机构设置的脚步仍在继续,包商银行已经制定了机构发展的3年规划,未来3年,我们将进入各重点城市与发达城市强身健体,做大做强。
其次,对组织架构进行了改革,推行了事业部制。
根据设计,包商银行分设了公司、零售、微贷、货币市场4个事业部,从业务部门开始事业部改革,促使各事业部更加充分地利用资源,开展综合营销、交叉销售,内化各自的收入和费用,承担各自业绩指标;同时,设立首席运营官、首席财务官和首席风险官统一管理行内全局性的行政和专项职能;聘请了专业的咨询机构,对内部组织机构进行全面重整,构建“业务中心化”和“后台处理集中化”的业务处理模式,实现前中后台责任分离,相互制约。
第三,在人才的积累和培训上向国际化标准看齐。
人才是第一资源,也是稀缺资源,银行要发展就要靠人才,市场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
包商银行一直以来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做法引进和培养国际化、现代化人才。
高管、中层干部经常到国内外的好银行取经,或者通过参加国际金融研讨会等方式向那些好银行学习,通过寻找差距形成观念上的巨大冲击,解放思想,督促实践。
此外,为打造全员学习型团队,还邀请国际知名银行的专家来行授课培训,保障国际化进程中的人力资源条件。
“思路决定出路”,包商在“国际化好银行”目标的引领下一路前行着,这其中不乏批评怀疑者,认为包商这样一个落后地区的城商行是好高骛远,不切实际。
然而,包商银行坚持对外学习,学以致用,跳出了落后地区“放羊生娃”的怪圈,一步步实现着自己的梦想:从2001年起包商银行连续6年被中国银监会评为全国城市商业银行分类监管的一类行;2004年被银监会确定为首批32家城商行公开信息披露行之一;被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授予“2005年全区金融工作最佳业绩奖”和“2006年全区金融工作突出贡献奖”;2006、2007年,银监会监管评级二级,是全国城市商业银行仅有的六七家二级行之一;2008年1月,经上海新世纪资信评估投资服务有限公司评估,债券信用等级被评为AA-。
创新自主创新——小企业贷款的品牌银行改革开放中始终都在强调自主创新的重要性。
包商银行认为城市商业银行要想提高核心竞争力,就要避开大银行的优势产品而发展自己有优势且大银行没有优势的业务;城市商业银行的地缘优势和体制优势更能符合中小企业的融资需要,可以降低双方的成本而提升价值,因此,定位于为中小企业服务具有比较优势。
基于这样的认识,包商银行在自主作出创新时更加注重引进理念和技术。
2005年8月,包商银行制定了“以市场原则和商业化运作为前提,以广大市民和小企业为核心客户,学习借鉴国际理念和先进技术,全力打造服务小企业的品牌银行,全面实现包头市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经营战略,明确提出了“不与大银行抢市场、争客户,将全行的业务发展重点转移到服务小企业上来”的市场定位,突出自主创新,由此开始了战略转型的改革。
11月,通过积极主动争取,与国开行签订了微小企业贷款合作协议,引入了国外微小企业贷款的理念与技术,在德国IPC公司的技术指导之下,本着“先固化,后优化”的原则,积极探讨研究总结提炼出了微小企业贷款的核心技术,迅速将这一技术移植到小企业贷款等信贷业务之中。
目前,包商银行已成为中国小企业贷款业务的“样板银行”,连续两年被中国银监会评为“小企业贷款先进单位”;被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授予突出贡献奖和最佳业绩奖;在“2007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力排名”中荣获全国城市商业银行“最佳小企业贷款创新奖”。
小企业贷款业务使包商银行找到了业务发展的新模式,同时也打造出包商银行的小企业贷款品牌。
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凤凰卫视、《金融时报》等媒体对包商开展小企业贷款工作给予了报道,近百家国内银监局和兄弟银行先后慕名而来,并有多家金融机构明确提出了战略合作和技术输出意向。
截至2008年末,包商银行已累计为近1.7万个客户发放了40多亿元微小和小企业贷款。
目前的月放款能力达到了1400多笔、3亿元以上,单个信贷员的月放款能力最高达到35笔,不良贷款占比仅为0.2%。
服务对象遍及零售商店、小型批发商、餐馆、运输经营户、服装店、洗衣店、理发店、五金店、食品店、化妆品商行、医疗诊所、小型生产加工企业和种养殖专业户等各类小企业客户群体;并依托自身分支机构和自主发展能力将业务辐射到宁波、赤峰、通辽、巴彦淖尔和鄂尔多斯5家分行所在地。
作为企业,就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包商银行开办微小企业贷款为过去无法从正规金融获得融资的微小企业提供了融资机会,这为实现就业,实施富民工程与建设和谐社会创造了条件。
面对中国三十载发展所取得的辉煌,胡锦涛主席说,“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也是13亿中国人民的共同抉择”。
在改革开放的历程中,包商银行凭借小银行特有的体制优势和机制优势,把握明确的战略定位,同样探索出一条小银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并取得了神话般的成绩。
历史是继续前进的基础,也是开创未来的启示。
包商银行还将继续向着现代化、国际化的好银行奋进。
发展一心一意谋发展——缔造“数字神话”在新形势下,有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统领,包商银行把科学发展作为经营管理的主旋律,不断提升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在不断提高质量和效益的前提下,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
为实现高效率、高质量、高效益,包商银行确定了“一、三、五”的管理模式,即坚持一个国际化的标准,从经营、管理、创新、企业文化和金融生态五个方面打造物质文明、制度文明和精神文明三个文明,推行市场化经营和精细化管理,缔造了数字“神话”:2008年末,包商银行总资产达到616.78亿元,是成立初的87倍,年均增长156%;各项存款476.82亿元,是成立初的103倍,年均增长159%;不良贷款率0.53%,资本充足率为12.5%,拨备覆盖率221.43%;全年实现利润8.61亿元,资产利润率在1%以上。
高速增长伴随着低风险,这与我们奉行的“一百个发展也抵不过一个风险”这一理念息息相关。
我们认为,这样的数字“神话”与包商银行用人机制、激励机制的改革和企业文化建设不无关系,也是一心一意谋发展的重点所在。
包商银行储备吸引人才的一大法宝是建立了公开招聘制度,一方面从外部各金融机构、各大专院校招贤纳士;另一方面内部推行竞聘上岗制度,“能者上,庸者下”。
高管层出思路,用干部。
包商的每个中层干部都是凭借实际业绩和竞聘走上岗位的,并经过时间的考验不断选择和替换。
包商银行能够最大限度地挖掘员工潜能的利器是灵活而有效的激励机制,核心是一直推行的“赛车机制”。
它的关键点在于业绩越大,报酬越多,原来只是普通员工时几十万的任务指标都完不成,如今担任支行长能轻松完成几亿的指标,这种现象已不足为奇。
不仅如此,“赛车机制”除了选拔任用了最有实力的人才,也给各种层次的人才提供了持续发展的途径。
这种“赛车机制”的建立,鼓励了所有员工主动地参与到商行的发展中,在自我实现的同时也为商行的发展贡献了力量。
在人员考评上,包商银行通过建立以经济资本管理为基础的绩效考核体系,推出了与岗位责任相配套的薪酬制度,通过考核的手段体现全行的战略导向和业务发展重点,使银行发展的长期目标和短期利益相结合。
在员工培训方面,包商银行近年来一直全力构建“学习型组织”,通过建立图书馆、阅览室、网吧等硬件设施以及赠送电纸书、笔记本电脑等督促自我学习,通过形式多样系统性的培训加强集体学习,全方位提高员工队伍素质,使他们能够跟上国际国内的金融形势变化和包商的发展速度。
在全行倡导“能力比学历更重要,学习比能力更重要”的新观念,努力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为员工构建学习、研究、交流的平台,鼓励员工的多元化发展。
近来又从北京的名牌大学中招聘了一些博士、硕士研究生组建了专门的研究队伍,旨在推动全行理论研究水平的提升,为科学决策提供参考,不断提升包商的核心竞争力。
包商银行从最初排名末位的小银行到跃居包头市银行业的第一名直至跻身于全国股份制商业银行之列,一路发展起来,靠的不仅是常规性的经营管理手段,而是企业精神,或者范围更加宽泛的企业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