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指南录后序》优秀教案

最新《指南录后序》优秀教案

《指南录后序》教案【学情分析】本文属于必修三第二专题“号角,为你长鸣”的第一版块“烈士的抉择”中的内容。

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过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对文天祥其人其事已有所了解并且已经具备初步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因此,本教学设计主要通过问题探讨的方式,来体会文天祥在作出选择时所表现出来的爱国情怀。

【教学目标】1、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及“为……所”等基本句式。

2、研习文本,培养鉴赏语段的能力。

3、体会文天祥的爱国情怀,涵养自身的浩然正气和高尚的精神。

【重点难点】1、通过诵读、研讨课文感受文天祥至死不渝的爱国精神。

2、归纳整理文中出现的重要实词、虚词。

【课时安排】四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北京文天祥祠联:南宋状元宰相;西江孝子忠臣。

在初中曾学过文天祥的一首七言律诗《过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蓼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的诗歌,特别是他后期的诗歌,大多是叙述他抗元的战斗经历和表达他以死报国的决心,今天我们要讲读的这篇课文就是文天祥为自己的诗集写的一篇序言。

二、知人论世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一字宋瑞,自号文山。

他是我国著名的民族英雄、南宋末年的爱国政治家、文学家和诗人。

宋理宗时曾被选拔为进士第一名,任官不到两月即与权贵作尖锐的斗争,屡遭弹劾仍坚持正义。

德佑元年,国事危急,文天祥以全部家产充军费,组织武装力量。

次年元军大举南下,这时文天祥被任为右丞相兼枢密使,被派往元军议和,他不辱国体,慷慨陈辞,触怒元方丞相伯颜,被扣,解送北方;至镇江逃脱,历尽艰险,才得南归。

端宗赵昰派遣他与南下元军作战,(1278年)兵败被俘,被押到大都(今北京)后,元世祖忽必烈以宰相作为诱降条件,遭到文天祥的严辞拒绝。

右丞相,汉奸邓光荐劝其降元,亦遭唾骂。

文天祥历尽折磨而志不屈,于1283年就义,年仅47岁。

文天祥的诗文,自奉使被执以后,内容多与时事有密切的关系,从一个侧面展示了南宋军民抗击元军的历史画卷。

他的那些表现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的作品,如《扬子江》《过零丁洋》《指南录后序》等,不但在宋末文坛上有着重要地位,而且在我国文学史上永远闪耀着不可磨灭的光辉。

三、初步感知1、解题:书序一般写什么?为什么以《指南录》为名?又为什么称为“后序”?明确:本文是一篇序跋文章,作者通过对自身出使元营、逃归永嘉的历程的记叙,扼要地叙述了诗作产生的背景,同时也简要说明了诗集编辑的体例和目的,作序的时间和诗集命名,是一篇典范的书序;但又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叙事散文。

写作上的特点是记叙中兼用了抒情和议论。

《指南录》是文天祥自己编的一部诗集,共四卷。

指南:向着南方。

录: 是这段艰险历程的记载。

其用意就像他在一首诗里所写的那样: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序:写在作品正文前面的文章,“后序”是因为之前已经有了“自序”。

2、初读课文,根据课文采用的表达方式,给全文划分段落层次:第一部分:第1~5自然段(记叙、抒情部分)。

叙述出使元营的经过以及逃亡路上的种种磨难,抒发了九死一生的感慨。

(第1——3段重在记叙,第4节以抒情为主。

)第二部分:第6~8自然段(说明部分)。

说明写作情况和集结目的,并从社会君臣父子伦理来阐述自己的报国心志。

四、文本研习——熟读课文疏通阅读障碍,并补充注释。

朗读第1段 l.字词句:①缙绅:原意是插笏于带,旧时官宦的装束,转用为官宦的代称、修辞上称为借代。

缙,也写作“”,插。

绅,束在衣服外面的带子。

除——授官萃——聚集②会使辙交驰:使,使者。

名词。

奉使往来:使,使命。

名词。

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谓……为……”,“说……是……”。

③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猜想元军统帅也还可以用言辞来打动的。

意,猜想、揣度。

④奉使来往,无留北者:被动句。

⑤莫知计所出:莫,不定代词,“没有人”;所,组成“所”字结构,名词性短语。

全句译为:谁都想不出办法来。

觇(chān)——偷偷地察看。

l.探究理解:(一)文天祥是在怎样的形势下出使北营的?分析:是在“时北兵已迫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施”(当时元兵已迫近国都门外,出战、坚守、迁都全都来不及实施)的严重形势下出使北营的。

(二)文天祥当时的心情和意图怎样?分析:心情是:“予不得爱身”(我不能只顾爱惜自己),即已抱定了为国捐躯的决心。

其意图是:一方面“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估计元军方面还是可以用言语说动的),企图以外交手段来挽回败局;另一方面是“更欲一觇北,归而求救国之策”(更希望去观察一下元军的情况,回来后好寻求挽救国家的策略)。

l.本段大意:叙述出使元营的背景和意图,作者在国事危急之际挺身自任。

两个对比背景——元军攻势凌厉;南宋王朝腐败无能崇高精神——满朝大臣,贪生怕死,惊慌失措;置个人安危于度外,挺身而出朗读第2、3段l.字词①北亦未敢遽(jù)轻吾国遽:立即轻:形-动轻视②吕师孟构恶(è)于前(构恶:做坏事)介词结构后置句③予羁(jī)縻(mí)不得还(羁、縻:都有束住、系住的意思,文中指被拘留被动句)④直前诟虏帅失信前:名-动走上前数(shǔ列举罪状)吕师孟叔侄为逆⑤不复顾利害(偏指“害”危害)⑥北虽貌敬(貌:名-状表面上)⑦予分当引决(fèn按理,按名分名-状)⑧初至北营,抗辞慷慨(古:十分激烈。

今:大方。

)补充:吕师孟是南宋的兵部侍郎,在文天祥出使元军之前就投降了元军。

文天祥曾上书要求宋朝杀掉他们的亲属,因此和吕师孟结下了仇恨。

贾余庆是南宋的右丞相,和文元祥一道出使元军,但他背着文天祥向元军献媚请降,并向元军献计囚系文天祥。

l探究理解1.文天祥出使北营达到预期目标了吗?他碰到了什么情况?他是怎样做的?没有达到预期目标,他到北营,一开始陈辞不屈,意气激昂,震慑了敌方,让对方不敢轻视,但已方出现的叛徒情况就急转直下了。

文天祥被扣压,在估计无法脱身的情况下,他“直诟虏帅”失信,责骂叛徒无耻,只求一死以保名节。

2、他只求一死,“分当引决”,按臣子的道理,他理当自杀以保全名节与国家的尊严,但它却“隐忍以行”你如何看待他的行为?明确:“求死”是因为“不得脱”,以死保全名节;“隐忍以行”,是因为有机会逃脱,还可以有所作为,图救国之策。

l 串译二三段l 段意:出使北营,震慑敌方,身受羁縻和被驱北上,表达了他忍辱负重,图谋再举的思想。

朗读第4段l.字词①得间奔真州(jiān名词机会)②具以北虚实告东西二阃(具,通“俱”,全,都)③草行露宿(草:在荒野里;露:在露天下名作状)④日与北骑相出没(日:每天名-状)⑤穷饿无聊,追购又急(古:没有依托。

今:单调,没有价值。

)⑥以至于永嘉(古:到达。

今:表示退一步的副词。

)⑦天高地迥(远),号呼靡及(无,不)l探究理解1、北行路上逃脱的文天祥遭遇了怎样的尴尬境界?分析:敌方追捕而己方怀疑,被误为叛徒。

本段写了三层意思:第一层,得脱后的喜悦;第二层,受误会后的困境;第三层,得舟后急于南下的急迫心情。

段意:写出京口抵永嘉的苦难历程,表现了作者经历艰险,仍力图中兴的心愿。

2、能表达作者急切、紧张的心情,以及连续所经历的坎坷的动词有哪些?极富表现力的动词有:“奔”写出了当时迫不择路的极快速度;“变”“诡”二字反映了形势突变以及自己采取的果敢行动;“避”“出”“渡”“入”“展转”“至于”等一连串动词,反映了作者迅速离开险境的情况,同时也表现了作者急于南下组织力量抗元以报效国家的急切心情。

l 串译4段。

小结段意:写出京口抵永嘉的苦难历程,表现了作者经历艰险,仍力图中兴的心愿。

第二课时一、检查字词活用掌握情况二、熟读余下的段落,补充注释朗读第五段l .字词①诋(dǐ)大酋当死(诋:辱骂)②为巡船所物色(古:搜寻。

今:寻找需要的人才或东西。

)为……所表被动③几彷徨死(古:走投无路。

今:犹豫不定,不知往哪里去好。

)④骑(数千)过其门定语后置⑤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为……所表被动陵通凌欺侮⑥道海安、如皋(道:取道)名-动取道⑦境界危恶(è)(恶:困难)⑧层见错出(见,通“现”)⑨痛定思痛:悲痛过后再回想痛苦的情景。

含有令人感慨深思的意思。

定:平静、止住。

l.探究理解1、用“呜呼!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统领出以下•18个排比句。

以下是按行程排列的简表,有助于记忆(学生边读边归纳)。

①在临安城外北关:诋大酋;骂逆贼;与贵酋争曲直。

②京口至真州:备不测;为巡船所物色;逐之城外。

③在扬州:竟使遇哨;进退不由。

④杨州至高邮:桂公塘土围中;贾家庄受凌迫;迷失道;避哨竹林中;制府檄下。

⑤城子河至通州:舟与哨相先后;至海陵,如高沙;道海安、如皋;几以不纳死。

⑥航海南归:以小舟涉鲸波。

3、课文第5节连用22个“死”字,历来受到读者关注。

从这段文字的结构来分析,“死”①为总述“死”的境地及危险性,具有提领下文“死”②至“死”(19)共十八个“死”字的作用。

这十八个“死”字句,以并列排比形式出现,每句均以分号隔开。

“死”(20)至(22)三个“死”字归纳以上十八种“死”的可能性,表明作者对“死”的看法和态度,“死而死矣”,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充分显示其以“死”报国的宏伟决心和凛然正气。

小结段意:以抒情为主,表明爱国、忧国心志。

l.串译5段朗读6段l.字词①间以诗记所遭(间或,有时副词jiàn)②道中手自钞录(钞,通“抄”)l探究理解本段用说明了诗集中卷次的划分情况和结集的目的,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

作为一国之重臣和使者,被押往敌国的都城不选择慷慨就义而是“隐忍以行”,你觉得他选择正确吗?积累补充:1、屈原自投汨罗江,项羽自刎乌江边,陆秀夫纵身跳大海,谭嗣同血洒菜市口,史可法在守扬州城时说:如果落入敌手,那将是莫大的耻辱,只有与城为殉,才能保全大节。

“士可杀而不可辱”。

孔子说过:“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古人说,“大丈夫宁可玉碎不能瓦全”。

2、勾践曾石屋养马,韩信曾受胯下之辱,司马迁曾痛遭腐刑,蔺相如曾引车避匿。

对此,怎么解释呢?难道说,这些人都不是志士吗?孔子说,‘小不忍则乱大谋’,为了人生的大目标,不计较一时一事的荣辱得失,才是志士仁人的远见卓识啊! l串译文段第三课时一、回顾上节课内容二、分析7、8两段朗读7、8段l.字词①予之生也幸:死里逃生侥幸②死犹为厉鬼以击贼,义也(合乎义理的行为形—名)③向也使予委骨于草莽以前假使④然微以自文于君亲无文饰⑤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序:名-动⑥名曰《指南录》名-动命名l 7写作者忠诚报国,死而无憾的感慨l 8说明作序的时间和诗集的题名。

l 串译中心思想:本文表达了作者在国难当头时刻锐身自任的气概、坚贞不渝的节操和以死报国的决心。

三、写作特点1.本文记叙,抒情,议论很完美地结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