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

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

海洋渔业的可持续发展◆教学目标1.舟山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概述。

2.舟山渔场资源面临枯竭成因分析。

3.可持续开发利用海洋渔业资源。

◆教学内容渔业对于国民的食品健康以及国家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其中,渔业的可持续发展则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概述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要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人的利益。

可持续发展注重社会、经济、文化、资源、环境、生活等各方面协调“发展”,要求这些方面的各项指标组成的向量的变化呈现单调增态势(强可持续性发展),至少其总的变化趋势不是单调减态势(弱可持续性发展)。

海洋渔业的可持续发展,重视协调的原则,以海洋经济建设为中心,在推进渔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促进人与自然海洋的和谐,重视解决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坚持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持续协调发展。

也就是说,可持续发展就是建立在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协调和共同发展的基础上的一种发展,其宗旨是既能相对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能对后代人的发展构成危害。

舟山渔场作为中国最大的渔场,在发展渔业经济的同时又应怎样满足可持续发展呢?二、舟山渔场舟山渔场是中国最大的近海渔场,是浙江省、江苏省、福建省和上海市3省1市渔民的传统作业区域。

舟山市位于中国大陆海岸线的中部,北纬29°32'~31°04',东经121°30'~123°25',素有“东海鱼仓”和“中国渔都”之美誉。

全市区域总面积为5.3万平方公里,其中大部分海域处在机轮拖网禁渔区线以内,有1390个岛屿,海岸线2448公里,约占全国的十分之一,是全国唯一的群岛型地级市。

渔民习惯按各作业海域,把舟山渔场划分为大戢渔场、嵊山渔场、浪岗渔场、黄泽渔场、岱衢渔场、中街山渔场、洋鞍渔场和金塘渔场,渔场的中心基地位于嵊山。

舟山渔场自开发以来,一直为沿海渔民共同捕捞场所。

是众多的经济鱼虾类的产卵、索饵场所,中国沿海冬季群众渔业规模最大、产量最多的带鱼渔场,是底拖网作业的良好区域,成为全国最著名的渔场。

尤以大黄鱼、小黄鱼、带鱼和墨鱼(乌贼)4大家鱼成为主要渔产。

三、舟山渔场的海洋生物资源潜力巨大舟山渔场及邻近海域地处长江口和杭州湾,海域一方面受长江、钱塘江径流、黄海冷水团以及台湾暖流的交汇影响,复杂的海流系统使这里水质肥沃、饵料生物丰富、水文环境适宜,因此是多种经济鱼类、虾类、蟹类以及各种水生生物繁殖、索饵、生长、越冬的良好生息地。

早在2005年渔业产量就达124.83万吨,其中远洋捕捞产量15.52万吨,规模为全国之最,占全国内生产总值的61%。

目前,全市初步形成了以海洋渔业、港口海运、海洋旅游休闲渔业等,具有鲜明海洋特色产业和现代化港口旅游城市的框架。

据调查(采集144网有效网次的渔捞记录和144批渔获物样品)获得数据有:鱼类最多,有139种,隶属14目,56科,105属,甲壳类有100种,其中虾类35种,蟹类43种,虾蛄类11种,头足类25种等等,充分体现舟山渔场的海洋生物资源具有巨大潜力。

因此要大力发展海洋渔业经济。

四、舟山海洋生物技术的应用1.利用海洋生物为基础原料,生产各种有用物质。

随着海洋生物技术的进一步开发应用,可以肯定,还将有更多更新的海洋生物所独有的重要物质会被不断的开发利用。

它包括:食品、药物、新材料、能源物质、海洋生物农药、肥料等。

全球海洋总的渔获量,已经成为世界上动物蛋白的最大源泉,来自海洋的动物蛋白占人类所需动物蛋白的20%左右。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水产品的加工率(折合原料计),发达国家为70%,我国仅为30%。

海洋生物技术的运用,必将提高渔获物的加工率,提高水产品的利用率。

2.海水增养殖。

这是海洋生物技术的另一重要领域,是海洋农牧化的主要技术支撑,也是提高水产品产量的重要途径。

目前,它对海水养殖的主要贡献之一是用基因工程培育了优良品种,近年来最大的成功是转基因鱼的培育;利用细胞融合技术来改变某些经济鱼类习性,培育特殊用途的藻类也都获得了成功。

它对海水养殖的第二个主要贡献,就是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对鱼类病原体进行了灵敏快速的诊断。

以上表明舟山海洋生物资源潜力的确巨大,如果提高科学技术和科学管理水平,海洋生物资源完全可能成为下一世纪我国重要的食物来源和战略后备基地。

但是随着过度捕捞和沿海的不合理开发利用活动,其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海洋生物资源已受到严重破坏,明显影响了海洋产业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对海洋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引起足够重视。

五、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海洋渔业开发利用造成的问题:过度捕捞;生境丧失;环境污染等。

海洋资源开发中“无法、无序、无度、无偿”的问题仍很严重,各行业相互争夺,造成生物资源正在迅速丧失,沿海生境和生态系统遭受广泛而大规模的破坏。

随着海洋捕捞长期失控,甚至是大量捕杀产卵群体和幼体,破坏了种群补充和资源再生,导致渔业资源严重衰退,特别是许多优质生物种类受到严重破坏和消失,无法继续利用。

舟山海域的重要经济鱼类资源近20多年来已出现衰退现象。

如大黄鱼、小黄鱼、带鱼、乌贼四大海鱼以及其他经济鱼类资源出现全面衰退,使东海舟山一带几乎形不成渔汛。

1.过度捕捞导致渔业资源衰减 缺乏科学指导下的宏观调控,对鱼类的过量捕捞,导致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破坏。

一方面经过几十年大规模,超强度的酷鱼捕捞,使得舟山渔场的许多传统渔业资源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出现主要捕捞对象替代频繁,渔业资源不断下降的现象,传统的“四大渔产”中,除带鱼、小黄鱼尚能维持一定产量外,其它已几近枯竭。

另一方面低值鱼类以及虾蟹类、水母类数量增加,替代了原来的优质资源,渔获个体越来越小,资源质量不断下降。

例如在舟山沈家门港口著名的夜市海鲜大排档里,有不少摊位也在供应大黄鱼,而这些大黄鱼都是深海网箱养殖的,脂肪含量高,口感跟野生大黄鱼无法相提并论,野生大黄鱼哪去了? 野生大黄鱼从丰产到绝迹主要原因之一就是酷渔滥捕,掠夺性的捕捞导致资源衰退。

大黄鱼汛期自立夏至夏至,鱼发在农历四月初、四月半和五月初三个大潮期,八月桂花飘香时捕获的又称桂花黄鱼。

它们的主要产卵地就在舟山近海一带。

每年春天沿岸水温增高,鱼群从越冬场游向沿岸河口附近的浅海区生殖。

它们的产卵区就在舟山的岱衢洋、大目洋和猫头洋等几个渔场,亲鱼于4月中、下旬结成大群,从深水越冬区向西洄游进入这几个产卵场,这时形成大黄鱼的春汛。

产卵期为5~6月,亲鱼产卵后分散在岛屿与河口一带海区索饵肥育。

秋末冬初沿岸水温下降,大黄鱼返回越冬海区,这时又形成秋汛。

野生大黄鱼在产卵时会发出叫声,渔民用耳朵贴在船板上听鱼叫,从叫声中判断鱼群密集程度和所处位置,以便下网捕捞。

然而酷渔滥捕及产卵地环境大变化彻底破坏了大黄鱼的资源基础。

资源由逐渐衰退的量变成了资源破坏性的质变,到了上世纪80年代,由于每年的春夏汛大黄鱼都采取了大规模捕捞进港产卵大黄鱼的做法,在大黄鱼产卵之前就捞起来,使得三分之一的亲鱼(大肚子鱼)得不到产卵的机会,导致了幼鱼发生量急剧减少,大黄鱼资源状况从此一蹶不振,到1993年大黄鱼产量只有0.019万吨。

现在年产量是两千吨左右,并且里面的低龄鱼、当年生的小鱼占了很大比重。

因此掠夺性的捕捞是大黄鱼资源衰退的重要原因。

产卵地环境的变化是大黄鱼消失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浙江海域海底平坦,西北部较浅,东南部较深;海岸线曲折,岛屿众多;流注我省海域的江河较多,有长江、钱塘江、甬江等,多种水系汇集于浙江近海渔场,使底层营养盐类随海水涌升,加速了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十分有利于浮游生物的大量繁殖,并且气候适宜,雨量充沛,光照充裕,也为海洋生物的繁衍生长提供了较好的生长条件。

但是上世纪80年代后,沿海城市的邻近水域、河口及港湾水域被不同程度地污染,环境质量下降。

此外,围海造田等海洋工程污染对水流环境的改变对大黄鱼的近海产卵环境造成了影响,这是大黄鱼资源衰退的又一重要原因。

近年我市采取一些有力措施来拯救野生大黄鱼,一方面通过增殖放流让补充量显著提高,更重要的是使大黄鱼的生态修复;另一方面通过降低捕捞强度,渔船出海次数、捕捞量得到合理控制,加上已经搞了十年的休渔措施,都给了鱼类一个宽松的生长空间,同时建立了全国投放量数一数二的人工鱼礁,为鱼类等海洋生物提供繁殖、生长发育、索饵等生息场所,比如舟山朱家尖12万立方米的人工鱼礁区,就是浙江最大的人工鱼礁群。

2.环境污染,生境丧失,这是海洋渔业开发利用造成的另一问题。

舟山渔场地处长江口和杭州湾,长江和钱塘江等河流携带大量的陆源物质进入海洋,污染物质比几十年前大幅度增加,大大超过了海洋自净能力,海水养殖业发展造成的富营养化程度日益加重,赤潮频发,致使舟山渔场水域环境质量急剧恶化,破坏了各种经济水生生物的产卵场和育肥场的生态环境,造成其幼体不能正常发育、生长,直接影响渔业资源再生能力。

另外在底拖网,桁杆拖虾网作业等反复拖刮海底的情况下,导致海底呈现荒漠化,严重破坏了乌贼等传统渔业资源产卵繁殖的生态环境,鱼类生境不良。

被称为“四大鱼产”的大黄鱼、小黄鱼、带鱼和乌贼,由于70年代以来大批机动渔船轮番滥捕等原因,先后出现生长型和补充型群体数量减少过度,破坏了这些资源的生态平衡。

全市“四大鱼产”产量占海水鱼产量的比重:1988年就仅占32.31%。

3.全球气候变暖改变了舟山渔场物理海洋学条件,使渔场的饵料环境正在缓慢变化。

据研究,舟山渔场及邻近海域的中华哲水蚤丰度和浮游动物总丰度有逐年下降的趋势。

4.沿海滩涂围垦的利弊:舟山滩涂资源围垦开发历史悠久。

早期,群岛居民依山岙而居,以渔樵农垦为生。

滩涂是海洋河流和陆地之间形成的大片淤泥状湿地,能够对海洋起到净化作用,被称作“海洋之肾”。

同时,滩涂也是多种海洋生物栖息产卵的“宝地”。

随着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列入国家战略,舟山成为新区,舟山作为海岛城市,土地资源非常有限,滩涂资源开发则为舟山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加大沿海滩涂开发力度有利于舟山经济的发展,通过滩涂围垦,增加了大量土地,建设了海淡水养殖、工厂化设施养殖,推进了港口建设和渔业休闲产业发展,有力支持了本市海洋经济发展。

但在沿海滩涂围垦中,还存在不少问题:一是滩涂围垦开发利用效率有待提高。

沿海滩涂开发多为传统的种植、养殖业,开发层次不高、利用方向单一,资源综合利用效率不高;二是滩涂围垦开发利用机制有待完善。

缺乏总体规划引领,政府调控力度不够,管理不规范,有效的投融资机制尚未建立;三是沿海生态环境保护有待加强。

对围垦造成的生态环境影响重视不够,保护措施不力,近海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对滩涂资源的持续利用和滩涂经济的持续发展带来直接影响。

比如滩涂围垦破坏了周边自然植被,而舟山由于四面环海,较其他滩涂围垦区来说,土壤盐分更高、养分含量更低,这给人工建植垦区草坪也带来困难,造成建植速度慢、面积小、质量差、寿命短,且耗用淡水资源巨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