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中国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中国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现状80年代以来,我国海洋经济稳步发展,尤其是进入90年代后,海洋产业发展迅速,海洋经济的增长速度大大超过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达20%以上。

海洋水产业总产值达1445.27亿元,占海洋产业总产值的50.6%;海洋油气业总产值212.74亿元,占海洋产业总产值的7.5%;海洋盐业总产值为45.5亿元,占1. 5%;沿海造船业总产值达193.84亿元,占6.8%;海洋交通运输业的总产值达5 40.6亿元,占18.9%;滨海旅游业收入达419.75亿元,占14.7%。

1.海洋水产业我国海洋捕捞是传统产业。

这些传统经济鱼类由于我国近海的过度捕捞,一些名贵的鱼种如大黄鱼、小黄鱼、带鱼和墨鱼等的捕捞量急剧下降,资源衰退严重。

不仅产量大幅度减少,而且质量也普遍下降,个体日趋小型化、低龄化,劣质鱼比重不断增加。

沿海贝类资源也因过度采捕而呈衰减趋势,如辽东湾的毛蚶资源量,1975年为53万吨,1983年还不足4万吨。

2.海洋油气业我国陆架区海域面积达200多万平方公里,其中含油气盆地面积近100万平方公里,共有大中型新生代沉积盆地16个。

我国自60年代以来在海上进行了大量油气资源勘探工作,尤其是1979年引进外资和勘探技术以来,海上石油勘探和开发工作有了长足的发展。

1990年底,累计完成地震测线59万公里,钻探井250多口。

1980年我国开发的海洋油气田仅5个,年产石油16.57万吨,1995年海洋石油年产量已达927.5万吨,1998年达到1631万吨。

我国海洋天然气产量从1993年的2.89亿立方米,到1998年猛增至38.6亿立方米。

90年代以来,我国海洋油气业得到迅猛发展,这与我国的改革开放政策和我国多年来海洋油气勘探工作所取得的巨大成绩是分不开3.海洋运输业我国现有大、中、小型商港160多个。

这些港口大体上分为两类:一类是海湾港,共102个;另一类是河口港,共64个,分布在42条入海江河的河口附近。

我国主要商港有40多个1998年海洋运输已承担起我国对外贸易70%的货运量。

发展中的交通运输网,除沟通我国沿海地区外,还通过众多的国际航线加强了我国和世界各国的海上联系。

可以说,我国运输船舶已通行于世界五大洲的各主要港口。

4.滨海砂矿业我国滨海砂矿开采程度较低,已建成的国营和地方矿山10余个,地方民采点百余处。

50~60年代大多为露天土法开采、采收率较低。

70~80年代,采矿设备有所改进,机械化程度也有了较大提高,采收率达50%以上。

目前广东甲子锆石矿、南山海独居石、海南岛钛铁矿等矿山开采规模较大。

设备较好,可综合回收各种主要工业矿物。

近年来我国主要滨海砂矿产量约为:钛铁矿10万吨、锆石8700吨、独居石1200吨、金红石600吨、石英砂120万~150万吨。

1996年我国滨海砂矿创产值0.38亿元。

目前开采的矿床大多数属中、小矿型,主要集中于广东、海南、福建沿海,山东和辽宁也有一些矿点。

5.海盐及盐化工业6.滨海旅游业我国滨海旅游资源丰富多样,但滨海旅游业开展较晚。

我国滨海旅游景点中最多的是人文景点,其次是山岳景点和海岸景点;生态景点和岛屿景点较少,奇特景点和海底景点更少。

已开发的和部分开发的景点有300多处,不到全部景点的1/4。

如山东省有115处海滨旅游景观,已开发的只有50多处,占43%。

上海有古迹旅游点140处,已开发利用的仅17处,占12.1%。

全国约有海滨沙滩资源100多处,已开发利用为海水浴场的有39处。

7.海洋动力资源的利用在多种海洋动力资源中,我国只开发了潮汐能,其他如波浪能、海流能等仍处于试验和探索阶段。

利用潮汐发电始于50年代中期,1958年全国建立了40多座小型潮汐电站,装机容量583千瓦。

但由于自然条件调研不够,一些技术未能解决,因此在不太长的时间里,绝大部分下了马,最后只剩浙江沙山电站。

70年代初,我国又出现了一次建潮汐电站热潮,共建起10座,结果建成运转的只有5座。

至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国建成投入使用的潮汐电站共8座,设计装机容量为9640千瓦。

【关注海洋】我国海洋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存在问题1.海洋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现状(1)滨海砂矿的开发起步早,但规模有限我国滨海砂矿种类较多,已发现60多种矿种,估计地质储量达1.6万亿吨。

根据现有技术经济条件,目前大多数具有工业价值的滨海砂矿都有开采,但开采规模有限,规模较大的主要有钛铁矿、金红石、钛铁矿、铬铁矿、、石英砂、型砂、建筑用砂等10余种。

(2)海洋油气开发已成重点,但主要局限在浅水区海洋油气资源在海底矿产资源中勘探开发的规模最大,价值最高,但起步较晚。

自60年代开始,我国已在近海发现了7个大型含油气盆地,估计石油资源总量约260亿吨,天然气资源量约14万亿立方米。

海洋油气的开发价值主要由开发成本和油价等因素决定。

2005年,我国海上石油产量为2764万吨。

据预测,2010年海上石油产量将达到3600~3900万吨,到2020年将达到3700~4100万吨。

(3)天然气水合物的开发正处于初期研究阶段天然气水合物埋藏于海底的岩石中,和石油、天然气相比,它不易开采和运输,世界上至今还没有完美的开采方案。

天然气水合物开采是柄“双刃剑”。

有学者认为,在导致全球气候变暖方面,甲烷所起的作用比二氧化碳要大10—20倍。

同时,由于迄今尚没有非常稳妥而成熟的勘探和开发的技术方法,一旦出了井喷事故,就会造成海水汽化,导致海啸船翻。

目前,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许多国家正在积极研究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开发利用技术。

总而言之,由于天然气水合物的开发利用有许多条件的严格限制,目前还暂不能用。

可以预言,天然气水合物的正式开发,可能至少要推迟到本世纪的二十年代以后。

2.我国海洋矿产资源开发利用面临的主要问题我国海洋矿产资源的开发起步较晚,从总体来看,技术仍然比较落后,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但在某些种类资源的开发方面,大有后来者居上的势头。

目前我国海洋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可以归纳如下。

(1)公民资源意识淡薄,资源开发使用不当,使资源浪费,环境遭到破坏80年代以来,由于我国基本建设速度加快,河砂的短缺使得人们非法从海岸线挖砂。

据有人测算,近15年来从我国海岸挖砂约为4.5亿吨,平均每公里海岸线取砂2.5万吨。

事实上可能还远远不止这个数字。

有些地方的企业还做起了海砂的生意,利用海砂出口,并形成了巨大的产业。

不仅大量出口台湾,还大量出口韩国和日本。

绝大部分海砂资源未经研究就直接将其当作普通建筑材料砂使用或买卖,此举不仅仅是高价值资源低价出售的问题,而且还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使国家利益蒙受损失。

同时,大量开采海砂还会破坏海岸环境,带来海水入侵海岸侵蚀等严重后果。

(2)技术落后,生产效率低世界上发达国家在滨海砂矿开发和选矿技术上基本实现了机械化和自动化,且水上水下均可以进行开采,如日本多用抓斗式和吸扬式挖泥船,功率大,效率高,砂矿回收率高,而我国滨海砂矿仍限于露天开采,水下采矿尚少,且大多为集体和个体民采用土法采选为主,机械化甚至半机械化生产还没有普及。

近年来,选矿技术有所提高,但总的看来,我国采矿和选矿技术较落后,生产效率不高,有用矿物回收能力差,综合利用程度低。

同样,受客观条件主要是技术与装备的落后,以及缺乏深水作业的人才与经验的限制,多年来我国只能在渤海、东海等内海部分海域进行了油气开发,在南海的开发也只是集中在浅水区。

可以说,我国在开发南海油气资源方面进展十分缓慢,占中国领海面积3/4的南海地区,油气开发几乎空白,不多的几口油井都集中在离陆地和海南岛不远的区域。

(3)周边国家抢采油气,引发与我国海域之争海洋石油天然气产业的飞速发展使其在开发蓝色国土发展海洋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

首先,海洋石油产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血液石油,大大增强了国民经济发展的实力;其次,海洋油气业的日益发展,带动了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第三,海洋油气产业的发展需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经验,起到了对外全方位开放的窗口作用;第四,海洋油气资源不同于陆地资源,特别是在有争议的海洋区域,如果本国不对其进行开发就会被其他国家抢先开发。

目前,南海周边多个国家与我国有严重的海洋争端,出现了我国海洋岛屿被侵占、海洋区域被分割、海洋资源被掠夺的严重局面,仅争议海域面积就达到150余万平方公里,占我海域辖区的一半以上。

(4)国际海底资源研究尚处于初创阶段在这一重要的国际竞争场所,我国的研究开发活动虽然已经走出了重要的一步,但在战略上尚处于初创阶段,主要表现为单一的资源研究而且技术开发薄弱。

而西方国家则早在1950年代末便开始投资这一领域,早已占有了最具商业远景的多金属结核富矿区,并基本完成了多金属结核矿商业开发前的技术准备。

海洋资源类型海洋中有丰富的资源。

目前,人类开发利用的海洋资源,主要有海洋化学资源、海洋生物资源、海底矿产资源和海洋能源四类。

海水可以直接作为工业冷却水源,也是取之不尽的淡化水源。

矿产资源。

在近岸带的滨海砂矿中,富集着砂、贝壳等建筑材料和金属矿产海洋空间利用世界人口迅速增长,使陆地空间显得越来越拥挤,海洋空间的开发利用问题越来越令人关注。

海洋可利用空间包括海上、海中、海底三个部分,随着人类逐步向海洋挺进,海洋将成为人类活动的广阔空间海洋空间利用已从传统的交通运输,扩大到生产、通信、电力输送、储藏、文化娱乐等诸多领域。

交通运输方面包括海港码头、海上船舶、航海运河、海底隧道、海上桥梁、海上机场、海底管道等。

生产空间有海上电站、工业人工岛、海上石油城、围海造地、海洋牧场等。

通信和电力输送空间主要是海底电缆。

储藏空间方面,有海底货场、海底仓库、海上油库、海洋废物处理场等。

文化娱乐设施空间包括海洋公园、海滨浴场和海上运动区等。

海洋运输和港口建设海洋曾经是人类从事交通运输的天然屏障。

长期以来,人类一直在努力将海洋屏障变为海上坦途。

最初,人们利用人力、风力或洋流作为动力,驾驶木船在近海活动。

海洋环境保护海洋环境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海洋污染,即污染物进入海洋,超过海洋的自净能力;二是海洋生态破坏,即在各种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的影响下,海洋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一)海洋污染海洋污染物绝大部分于陆地上的生产过程。

海岸活动,例如倾倒废物和港口工程建设等,也向沿岸海域排入污染物。

污染物进入海洋,污染海洋环境,危害海洋生物,甚至危及人类的健康。

(二)海洋生态破坏除海洋污染外,人类的生产活动,例如工程建设和渔业生(围垦和滥捕等),以及自然环境的变化,例如全球变暖和海平面上升,都会使海洋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和改变。

人类对某些海洋生物的过度捕捞,导致海洋生物资源数量减少,质量降低,也使部分物种濒临灭绝。

有些海岸工程建设和围海造田缺乏科学论证,破坏了海岸环境和海岸带生态系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