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比喻类材料作文范例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诗人说,“白的花胜过绿的叶,浓的酒不如淡的茶”。
的确,生活中有人偏爱白花淡茶般的素雅,不喜欢绿叶浓酒的热烈;其实,也有人偏爱浓酒绿叶般的浓重,不喜欢白花淡茶般的清淡。
这两句诗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自定角度,自行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饮烈酒以奋斗(57分)
白花绿叶,浓酒淡茶是两种对比。
孔夫子饮下浓酒,积极入世,老子则是带着白花和淡茶的一缕幽香,飘然出关。
难以分辨孰好孰坏,孰对孰错。
但我认为,在今天,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更多的人应痛饮烈酒,投身社会,为崛起的中国奉献哪怕一砖一瓦。
白花淡茶般的飘逸,固然潇洒自在,却容易漠然于社会,独立于人群,迷失了自我。
不得不说,桃源梦境是一个悲剧。
在社会动乱的年代,他们畏于在历史洪流中拼搏,偏安一隅,最终“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源中人,漠然于空间,漠然于时间,所以他们脱离于群众,在自我封闭的梦境中迷失。
诚然,“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生活,是美好的,但这种美好的背后,却透着一股乏力的苍白。
这种苍白源自于白花淡茶般的出世。
当老子、陶潜们带着他们的梦境远去,儒家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却至今铿锵有力,掷地有声。
近代中国的屈辱,正是逃避世界潮流,偏安一隅,赏白花,饮淡茶所造成的。
当西方国家无畏地远航探索世界,中国却以防止倭寇自扰为由实施海禁。
以天朝上国自居,闭门造车,是以导致了近代中国的悲剧。
于是淡茶与烈酒起了相反的效果。
西方人痛饮烈酒,积极入世,不仅没有醉,反而找到了前行的路。
中国人躲避世界,吸吮淡茶却在这不温不火的清淡中迷失。
作为青年一辈,这种血的教训,我们岂能让它重演?
虽然身处和平年代,虽然在象牙塔中慢慢成长,但我们切不可一任性情去赏那白花,品那淡茶而忘记了背负在我们身上的重担。
在中华民族陷入危机时,只有痛饮烈酒,无畏前行,我们才能拯救中华。
以生命代价推行变法的“戊戌六君子”,为创立民国而奔波的孙中山,在炮火硝烟中成长的毛泽东,没有人悠闲的赏花饮茶,他们勉力奋斗,为中华的复兴留下希望。
现在,我们接过这希望,怎能让它消逝?只有心系家国,努力奋斗,我们应能无负所托。
以爱国之名(56分)
最近,北京将“爱国”二字列于“北京精神”首位,无疑是为触发众人爱国情怀。
然而这情怀有两种,一为“绿叶浓酒式”的激情爱国,愤青似的高呼;二为“白花淡茶式”的柔婉,爱国豪情涓涓流于心间。
人云:“白的花胜似绿的叶,浓的酒不如淡的茶”,且不说这两种情感表达方式优劣所在,凡是以爱国之名洋溢的情感,我想,基本为正义。
以爱国之名不错,但当选择合理方式。
眼下是“白花淡茶”的时代,“绿叶浓酒”不免浮躁,有失大雅。
“绿叶浓酒式”的爱国情怀亦可释为“雪耻型民族主义”,即以抨击为乐,揪住名人只言片语大打“叛国牌”,似乎每个人都仅以“爱国”与“汉奸”两类划分。
前些年国力衰弱,被欺负惯了,如今仗着强盛大有翻天覆地踏平屈辱之势。
美国“误炸”南斯拉夫中国使馆引发“反美”游行;法国有人抢夺奥运火炬引起“反法”之声,冷静想想,如此激进的回击手段起到任何效果没有?何必非将个人行为强加于政府,将民族怨气泄在无辜人民身上?似乎不“革命”便无幸福生活似地。
“白花淡茶般”的爱国情怀似乎与前者比理智许多。
柏杨先生辞世引发众多“绿叶浓酒”大呼过瘾,只因一部《丑陋的中国人》被划为“叛国之列”。
然而仔细研读作品的人易知,柏杨先生对国人丑陋行为的批判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这片土地,这群人民深沉的爱,只因这“白花淡茶”注定逊色于浓烈的情感?
究竟何种情怀算是合情又合理?在如今这个和平时代,我们既不是“人民翻身做主人”的解放初,更不是“革命尚未成功”的半封建社会,“白花淡茶般”的爱国难道不是更加恰切?
爱国二字,说到底不过是对国的归属感。
我爱国,于是我受世人敬佩。
然而我们似乎将这二字看得过重,似乎不参加游行就不爱国,不跟风大骂“汉奸”就不够格说“我是中国人”。
我们这种急切酿成一个个“绿叶浓酒式”的爱国青年,放情挥洒于世界的舞台,却恰恰丧失了“白花淡茶式”素雅的细腻之情。
爱国之情如同膨胀的物欲几近爆炸于人们的心里。
诚然,青年一代需要激情,但万不当表现在空喊口号批判“汉奸”这些方面上。
由此看来,激进并不适用于这个日渐温润的社会。
科技为第一生产力的当下,将“绿叶浓酒式”的爱国激情投入到学习和研究中,以爱国之名,成国家爱国之栋梁岂不更好?将一腔热忱盈于心头抑或是释放于努力拼搏之中,将国家建设的更为富强总比空谈“爱国”二字更有意义。
以爱国之名,强我中华之魂!
阅读下面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60分)
“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岭头云。
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