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命健康与安全

生命健康与安全

传染与免疫【摘要】:传染是指病原微生物侵入机体后,在一定的部位生长、繁殖,并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的过程。

有时不表现临床症状,成为隐性传染或带菌状态,有时则表现出临床症状。

当病原微生物侵入机体后,病原微生物与机体互相作用,互相改变对方的活性与功能,因此能否引起传染病,一方面取决于病原微生物的致病能力即致病性或毒力,另方面还取决于机体的抵抗力即免疫力。

【关键词】:传染病与免疫一、传染病传染病(infectious disease)在人群中的发生,必须具备三个相互连接的条件,即传染源、传染途径和对传染病易感人群。

这三个条件统称传染病流行过程三个环节,当三个条件同时存在并相互作用时就造成传染病的发生与蔓延。

掌握传染病的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与影响因素,有助于制订正确的防制措施,控制传染病的发生和蔓延。

一、传染源(source of infection)传染源泉指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并能排出病原体的人和动物。

患传染病的病人、病原体携带者、受感染的动物等均为传染源。

(一)人作为传染源1.病人(patient)病人是一个重要的传染源,因病人体内存在着大量有毒力的病原体且病人的某些症状亦有利于病原体从体内排出。

例如麻疹等呼吸道传染病患者的咳嗽,细菌性痢疾等肠道传染病患者的腹泻。

病原体污染外界环境,增加易感者感染机会。

2.病原携带者(carrier)指外表无症状但携带并排出病原体的人。

病原携带者是一个统称,因其所带的病原体不同而相应的称带菌(细菌)者、带(病毒)者、带虫(原由开蠕虫)者。

病原携带者排出病原体数量比病人少,但携带者因缺乏症状而不易被发现,且能自由活动,有时可成为重要的传染源,甚至引起疾病的爆发,一般可分为潜伏期、恢复期及健康病原携带者三种。

病原携带者作为传染源的意义,取决于排出病原体的多少,持续时间的长短,个人职业及个人卫生习惯等。

(二)受感染的动物作为传染源人感染以动物作为传染源的疾病称人畜共患病,目前已证实约有200余种,对人有得要意义的约90种。

1.人畜共患疾病按病原储存宿主性质可分四类:(1)以动物为主的人畜共患病。

(2)以人为主的人畜共患病(3)人畜并重的人畜共患病。

(4)真正人畜共患病2.作为传染源的动物家畜、野生哺乳动物、家禽及野禽均可传播一些疾病动物作为传染源的流行病学意义,主要取决于人与动物的接触机会与密切程度,且与动物的种类和密度有关。

二、传播途径(mode of transmission)(一)经空气传播(airborne transmission)呼吸道传染病的病原体存在于呼吸道粘膜的粘液或纤毛上皮细胞的碎片中,当病人大声说话、咳嗽或打喷嚏时,其粘液或渗出物随气流经口、鼻喷出至传染源周围一定范围的空气中。

根据颗粒的大小又可分类飞沫、飞沫核和尘埃三种形式传播。

经空气传播传染病的流行特征:1.患者多为儿童,且多为传染源周围的易感人群。

2.多呈周期性并伴有季节性高峰,以冬春季多见。

3.流行强度与人口密度、居住条件及易感人口的比重有关。

(二)经水传播(water-borne transmission)许多肠道传染病,若干人畜共患疾病以及某些寄生虫病均可经水传播。

1.经饮水传播经饮水传播传染病的流行特征:(1)病例的分布与供水范围分布一致。

(2)除婴儿外,各年龄、性别、职业的人均可发病。

(3)停用被污染的水或水经净化后,爆发即可平息。

2.经疫水传播经接触疫水传播传染病的流物特征:(1)病人有接触疫水史。

(2)呈现地方性或季节性。

(3)接触方式以游泳、洗澡、捕鱼及收割等多见。

(三)经食物传播(food-borne transmission)所有肠道传染病、某些寄生虫病、个别呼吸道传染病(白喉、结核病)及少数人畜共患病(炭疽病)均可经食物传播。

经食物传播可分两类:1.食物本身含有病原体感染绦虫的牛、猪、患炭疽的牛、羊,其肉类含有病原体。

经食物传播传染病病的流行特征:(1)病人有食用某种污染食品史,不食者不发病。

(2)易形成爆发,累及为数与食用污染食品的人数有关。

(3)多发生于夏秋季,一般不形成慢性流行。

(4)停止供应污染食品爆发即平息。

(四)接触传播(contact transmission)接触传播包括两类传播方式:1.直接接触传播(direct contact transmission)2.间接接触传播(indirect contact transmission),间接传播的流行病学意义,与病原体在外环境中的抵抗力、日常消毒制度是否完善、人们的卫生知识水平及卫生习惯等有关。

经接触传播传染病的流行特征:(1)病例多呈散发,可形成家庭或同室内成员间的传播。

(2)无明显的季节性。

(3)流行过程缓慢。

(4)卫生条件差、卫生习惯不良的情况下病例较多。

三、人群易感性(herd susceptibility)人群作为一个整体对传染病易感的程度称人群易感性。

人群易感性以人群中非免疫人口占全部人口的百分比表示。

判断某一人群对某种传染病易感水平的高低,可从该病以往在人群中流行情况,该病的预防接种情况及对人群进行该病抗体水平检测结果而定。

(一)影响人群易感性升高的主要原因1.新生儿的增加2.易感人口的迁入3.免疫人口的死亡使人群易感性相对升高。

4.免疫人口免疫力自然消退(二)影响人群易感性下降的主要原因1.预防接种2.流行后免疫人口增加3.隐性感染后免疫人口增加(三)人群易感性与疾病流行关系:易感者大量减少能抑制疾病的流行,甚至使流行终止。

但也不能认为易感者上升至某种水平就一定能发生疾病流行,因疾病的发生必须有传染源的输入。

四、疫源地与流行过程(infectious focus and epidemic process)(一)疫源地指传染源向周围排出病原体所能波及的范围、每个传染源可单独构成一个疫源地,但一个疫源地内可同时存在一个以上的传染源。

1.疫源地范围取决于三个因素,即传染源活动范围、传播途径的特点和周围人群的免疫状态。

2.疫源地消灭的条件(1)传染源已被迁走(住院、治愈或死亡)。

(2)通过各种措施消灭传染源排至外环境中的病原体。

(3)所有易感的接触已度过该病的最长潜伏期而未发病或感染。

(二)流行过程(epidemic process)每个疫源地均由它前一个疫源地引起的,而它又是发生新疫源地的基础。

一系列相互联系、相继发生的疫源地构成传染病的流行过程。

疫源地被消灭,流行过程也就中断。

1.流行强度(epidemic process)(1)散发(sporadic):某病在一定地区或国家其发病率维持在历年水平。

一般多用于区、县以上的范围。

各个病例在时间和空间上常无联系。

(2)流行(epidemic):某地区某病的发病率显著超过历年发病率的水平。

(3)大流行(pandemic):某病发病率远远超过流行时的发病率水平。

它的特点是传播迅速,大流行可超越国界而波及许多国家。

2.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传染病在人群中流行既是生物学现象又是社会现象。

流行过程又受自然因素与社会因素的影响。

建国前我国的国境卫生检疫有名无实,不能防止传染病自国外输入,建国后严格执行国境检疫,防止传染病的传入。

国家颁布传染病防治法,建立和健全城乡各级医疗卫生防疫机构,实行公费医疗与合作医疗,改善劳动人民的就医条件,使传染病的病人能及时得到诊断、隔离与治疗,有力地控制了传染病。

开展群众性的爱国卫生运动,对饮水和食品实行卫生监督与立法,加强粪便、污物的卫生管理,城乡卫生面貌大大改善,许多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得到控制,减少了肠道传染病的发病率。

为了提高传染病特异性的免疫力,实行全民计划性预防接种,由于实行普种牛痘,很快消灭了天花。

60年代广泛应用麻疹减素不活疫苗,消灭了麻疹周期性高峰,发病率大幅度下降,控制了麻疹的流行。

类似这类疾病尚有白喉、百日咳、脊髓灰质炎等。

二、免疫: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当它们与病原菌接触后,有的患病,有的则安然无恙,原因在于不同个体的免疫力不同。

免疫就是指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异物(如病原微生物等)的一种保护性反应。

一般来讲,它对机体是有利的,在异常条件下,也可能损害机体。

免疫功能一般包括:免疫防御、免疫稳定、免疫监视。

人体内存在着完整的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各种免疫分子组成,它们之间互相协作、密切结合,共同完成复杂的免疫功能。

人体的免疫分为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1.非特异性免疫是指机体对所有病原微生物都有一定程度的抵抗力,没有特殊的选择性,这种抵抗力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是生来就有,可以遗传的。

特异性免疫按照获得的方式不同又可分为两大类,即自然免疫和人工免疫。

自然免疫是在自然状况下获得的,如患过天花后就可产生高度的免疫力,胎儿通过胎盘和初生儿通过初乳可获得母体的免疫力。

人工免疫是指通过人工的方式,给机体注射某种抗原或其代谢产物,使其获得的特异性免疫力。

三、免疫学的应用:1.抗原抗体反应及应用:能刺激人或动物机体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并能与这些产物在体内或体外发生特异性反应的物质称为抗原。

抗原物质有两种能力:一种是刺激机体形成特异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等的免疫应答能力,叫做免疫原性,亦称抗原性;另一种能力是能与它所产生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反应,叫做反应原性。

由抗原刺激人体或动物体所产生的具有特异性的免疫球蛋白称为抗体。

抗体在体外可与相应的抗原特异结合而发生可见反应。

在体内如与病原微生物结合,则起抗传染作用。

抗体主要存在于血液的血清部分,也存在于其他体液如乳液及某结外分泌液中。

含有抗体的血清叫做抗血清或免疫血清。

2、特异性免疫(一)淋巴细胞的起源和分化1、产生于骨髓的造血干细胞2、类型及分布(二)抗原、抗体和淋巴因子免疫系统:免疫器官(骨髓、胸腺、脾、淋巴结、扁桃体)、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免疫分子(抗体和淋巴因子)补充资料:干扰素:具有广谱抗病毒、抗肿瘤及免疫调节活性的一类蛋白质白细胞介素:能促进淋巴细胞活化和增殖的一种蛋白质胸腺肽:一种蛋白质性质的内分泌物,由胸腺细胞产生,使T细胞迅速成熟,参与机体细胞免疫2.生物制品:人工免疫用的抗原和抗体制品以及诊断用的抗原和抗体制品统称为生物制品。

生物制品基本上可以分为三大类:疫苗、类毒素和免疫血清。

前两类用于人工自动免疫,后一类用于人工被动免疫。

三、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一)过敏反应1、过敏反应是机体感受过敏原的再次刺激引起的2、常见的过敏原(1)花粉、尘埃等颗粒物(2)鱼、虾、牛奶、蛋类等食物(3)青霉素、磺胺、奎宁等药物(二)自身免疫病是免疫反应对自身细胞器官造成损伤,如风湿性心脏病。

(三)免疫缺陷病是由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陷引起的。

四、免疫学的应用【参考文献】1.李君璎,黄维让,免疫生物学概论.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2.陆德源,现代免疫学. 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973.范少光,丁桂枫,神经免疫调节.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4.金伯泉,细胞及分子免疫学. 西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85.蔡宝祥,家畜传染病学. 第四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6.吴清民,兽医传染病学. 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2【摘要】:传染是指病原微生物侵入机体后,在一定的部位生长、繁殖,并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的过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