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遥感成像原理

遥感成像原理


目的、用途
定点地球观测
定期地球观测
不定期地球观测 空间实验 各种调查(气象等)
侦察 大范围调查 各种调查 航空摄影测量 空中侦察 各种调查 各种调查 摄影测量 各种调查 摄影测量 各种调查 摄影测量 各种调查
遗址调查
近距离摄影测量
地面实况调查
其它 气象卫星(GMS等) Landsat SPOT等
飞机 直升机 牵引滑翔机
积,而且星下点在地球表面为等速运动,便于图像定 位和轨道预报,且不需要进行高度订正
➢ 椭圆形轨道:卫星可以从不同高度进பைடு நூலகம்观测
按轨道倾角(人造卫星的轨道平面和地球赤道平面之间的夹角 ) 的不同 ,又可分为:
❖ 极地轨道(倾角=90°) ❖ 倾斜轨道 ❖ 地球同步轨道(倾角=0°)
环境卫星
以研究地球环境和调查资源为目的的人造地球卫星通常 称之为环境卫星。环境卫星常常采用两种类型的轨道。
第三章 遥感成像原理与 遥感图像特征
本章主要涉及的是信息的获取和信息的 传输与记录等第二、第三部分。
第三章 遥感成像原理与 遥感图像特征
3.1 遥感平台 3.2 传感器 3.3 摄影成像 3.4 扫描成像 3.5 微波遥感与成像 3.6 遥感图像的特征
3.1 遥感平台
遥感平台(platform)是指搭载传感器的 工具。
遥感平台—气象卫星系列
气象卫星特点
–成像面积大,有利于获得宏观同步信息,减 少数据处理容量 气象卫星扫描宽度约2 800 km,只需2~3条 轨道就可以覆盖我国。相对于其他卫星资料 (如陆地卫星)更加容易获得完全同步、低 云量或无云的影像 。
遥感平台—气象卫星系列
气象卫星特点
–资料来源连续、实时性强、成本低
1. 近极地太阳同步圆形轨道。 这种轨道靠近极地,可以覆盖全球决大部分地区(南北纬
60°以上地区除外);太阳同步轨道即在轨道上每一个点上的 地方时将保持固定不变,卫星可以在同一地方时经过同一观测 点的上空,保证传感器能在大致相同的光照条件下对地面进行 探测,从而获得质量较高的图像。如陆地卫星。
2. 地球同步圆形轨道 卫星在地球赤道平面内沿圆形轨道运行,高度约为
– FY-1C(1999年?,太阳同步轨道):获取全
球的昼夜云图资料。
遥感平台—气象卫星系列
气象卫星特点
– 轨道
低轨:800km ~1600km 太阳同步(极轨)
高轨:3600km 地球同步(静止)
遥感平台—气象卫星系列
气象卫星特点
–短周期重复观测 静止气象卫星具有较高的重复周期(0.5小 时1次);极轨卫星如NOAA等中等重复覆 盖周期,约 0.5~1天/次。 总的来说,气象卫星时间分辨率较高,有助 于对地面快速变化的动态监测。
遥感平台
遥感平台 静止卫星 圆轨道卫星(地球观测 卫星) 航天飞机
无线探空仪
高高度喷气机
中低高度飞机
飞艇
直升机
无线遥控飞机
牵引飞机
系留气球 索道 吊车 地面测量车
高度 36000km 500km~1000km 240km~350km 100m~100km 10000~12000m 500~8000m 500~3000m 100~2000m 500m以下 50~500m 800m以下 10~40m 5~50m 0~30m
根据工作平台相对于地面的高度,可分 为地面平台、航空平台和航天平台。
遥感平台
地面平台 :一般是在野外近地面安放传感器 的 平台。常用的有梯架、塔、高架和车、船等。高 度均在0~50米左右。
航空平台:主要包括低、中、高空飞机,以及飞 艇、气球等,高度在百米到十几公里不等。
航天平台: 高度在150公里以上,主要有火箭、人 造地球卫星、航天飞机和宇宙飞船及运行于太空 的飞行器等。
遥感平台—气象卫星系列
气象卫星概述 最早发展起来的环境卫星。3个发展阶段
– 第一代:20世纪60年代 TIROS、ESSA、Nimbus、ATS – 第二代:1970-1977年 ITOS-1、SMS、GOES、GMS、Meteosat – 第三代:1978年以后 NOAA系列
遥感平台—气象卫星系列
36000km ,卫星相对于地球赤道上空某一点是静止的,它便于 对地球上较大范围的环境进行连续性观测,如同步气象卫星。
环境卫星
根据环境卫星的主要研究对象的不同,又可 以将其分为:
• 气象卫星系列(以探测大气和地表环境为重点) • 陆地卫星系列(以勘察陆地环境和资源为重点) • 海洋卫星系列(以勘察海洋环境与资源为重点)
车载升降台
航天遥感平台
航天遥感平台是目前发展最快,应用最广的, 其中主要是人造卫星。
根据轨道高度 人造卫星可分为: 低轨卫星(150~200km )分辨率较高 寿命较短 中轨卫星(350~1500km) 高轨卫星(36000km以上)观测范围大 分辨率较低
寿命较长
人造卫星轨道
➢ 圆形轨道:卫星所获图像具有相同的比例尺和面
我国情况
– FY-1(1988年9月7日,太阳同步轨道):我
国第一颗环境遥感卫星,主要任务是获取全球的昼 夜云图资料及进行空间海洋水色遥感试验。
– FY-1B(1990年9月3日):用于天气预报、提
供植被指数、区分云雪、进行海洋水色观测。
– FY-2(1997年6月10日,地球同步轨道): 主要功能是对地观测,每小时获取1次可见 光、红外与水汽云图。
遥感平台—气象卫星系列
气象卫星资料的应用领域
–天气分析和气象预报 :气象卫星云图可以 根据云的大小、亮度、边界形状、水平结构、 纹理等识别各种云系的分布,推断出锋面、 气旋(水平范围达数千千米)、台风(水平 范围达数百到数千千米)、冰雹等的存在和 位置,从而对这种大尺度和中尺度的天气现 象进行成功地定位、跟踪及预报。
– 气象卫星获得的遥感资料包括:可见光和红外云图 等图像资料;云量、云分布。大气垂直温度、大气 水汽含量浪氧含量、云顶温度、海面温度等数据资 料;太阳质子、Y射线和X射线的高空大气物理参数 等空间环境监测资料;以及对于图像资料和数据资 料等加工处理后的派生资料。另外,由于气象卫星 兼有通讯卫星的作用,利用气象卫星上的数据收集 系统(DCS)可以同时收集来自气球、飞机、船舶、 海上飘浮站、无人气象站等的各种资料,并转发给 地面专门的资料收集和处理中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