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003.水质污染及监测

003.水质污染及监测

我国的河流污染状况:
中国主要河流有机污染普遍,面源污染日益突出。 辽河、海河污染严重,淮河水质较差,黄河水质不容 乐观,松花江水质尚可,珠江、长江水质总体良好。 各大流域片的主要污染河段均集中在城市河段,半数 以上的城市河段为IV至劣V类水质。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Ⅰ类:主要适用于源头水、国家自然保护区; Ⅱ类: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一级保护区、
(3) 对水环境污染事故进行应急监测,为分析判断 事故原因、危害及制订对策提供依据。——应急监测
(4) 为国家政府部门制定水环境保护标准、法规和 规划提供有关数据和资料。
(5) 为开展水环境质量评价和预测预报及进行环 境科学研究提供基础数据和技术手段。
三、监测项目
监测项目应根据水体被污染情况、水体功能和 废(污)水中所含污染物质及客观条件等因素确定
第二节 水质监测方案的制订
• 工作程序:
1.明确监测目的 2.基础资料收集——调研 3.确定监测项目 4.布设监测网点——监测断面、监测点的设置 5.采样时间和采样频率的确定 6.采样方法及采样仪器的选择 7.分析方法的选择确定 8.监测报告要求(结果表达) 9.质量保证措施、程序及实施计划
一、地面水监测方案的制定
(二)水污染及其主要来源
工业废水 废水中污染物浓度大 废水成分复杂且不易净化 带有颜色或异味 废水水量和水质变化大
生活污水
主要来自家庭、商业、学 校、旅游服务业及其他城 市公用设施,包括厕所冲 洗水、厨房洗涤水、洗衣 机排水、沐浴排水及其他
排水等。
生活污水中99.9%是水,固体物不到0.1%
海水)和地下水监测 水污染源监测: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医院
污水等各种废水
2、水质监测的目的:
(1) 对江、河、水库、湖泊、海洋等地表水和地下 水中的污染因子进行经常性的监测,以掌握水质现状 及其变化趋势。——水环境监测
(2) 对生产、生活等废(污)水排放源排放的废( 污)水进行监视性监测,掌握废(污)水排放量及其 污染物浓度和排放总量,评价是否符合排放标准,为 污染源管理提供依据。——水污染源监测
• (3)受污染物影响较大的重要湖泊、水库,在污染 物主要输送路线上设置控制断面。
(3)海洋
• 用统计方法将监测海域分为“污染区”、 “过度区”和“对照区”,在三类区分 别设置适量监测断面和采样垂线
废(污)水 监测项目
第一类:
是在车间或车间处理设施排放口采样测定的污染物,包括 总汞、烷基汞、总镉、总铬、六价铬、总砷、总铅、总镍、苯 并(a)芘、总铍、总银、总α放射性、总β放射性。 第二类:
是在排污单位排放口采样测定的污染物,包括pH、色度、 悬浮物、生化需氧量、化学需氧量、石油类、动植物油、挥发 性酚、总氰化物、硫化物、氨氮、氟化物、磷酸盐、甲醛、苯 胺类、硝基苯类、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总铜、总锌、总锰 。
注:环境背景值:未受或少受人类活动影响的区域环境中天 然水体的物质组成和基本含量
• 对照断面:为了解流入监测河段前的水体水质状况而 设置。一个河段一般只设一个对照断面。
• 控制断面:为评价监测河段两岸污染源对水体水质影 响而设置。数目应根据城市的工业布局和排污口分布 情况而定,设在排污区(口)下游,污水与河水基本 混匀处;流经特殊要求地区(如饮用水源地及与其有 关的地方病发病区、风景游览区、严重水土流失区及 地球化学异常区等)的河段上也应设置控制断面。
1. 监测断面的设置原则: a. 大量废水排入河流的居民区、工业区上、下游
b. 饮用水源区、水资源区域等功能区 c. 入海河流的河口处、较大支流汇合口上游和汇合后与 干流混合处 d. 避开死水区、回水区、排污口等 e. 国际河流出入国际线的出入口处 f. 尽可能与水文测量断面重合
应在水质、水量发生变化及水体不同用途的 功能区处设置监测断面
第二章 水和废水监测
第一节 水体污染与监测 第六节 金属化合物的测定
第二节 水质监测方案制订 第七节 非金属无机化合物的测定
第三节 水样的采集和保存 第八节 有机污染物的测定
第四节 水样的预处理
第九节 底质和活性污泥性质的
第五节 物理指标检验
测定
第一节 水体污染与监测
一、水体与水体污染 (一)地球上的水
2. 监测断面的设置方法
(1)河流(江、河、沟、渠)监测断面的设置方法
为评价完整江河水系的水质,需要设置背景断面、对 照断面、控制断面和削减断面;
对于某一河段,只需设置对照、控制和削减(或过境) 三种断面。
背景断面: 设在基本上未受人类活动影响的河段。用 于评价一完整水系污染程度(远离工业区,城市,主要交通线, 农药化肥施用区;避开工业污染源,农业回流水和生活污水; 水土流失严重的上游;水文条件稳定,交通方便的河段)
• 常用于有机污染物的监测分析方法
气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色谱-质谱联用法 其他方法:有机污染物类别测定、耗氧有机物测 定
• 常用于测定无机污染物的方法 原子吸收法 ;分光光度法;等离子发射光谱( ICP-AES)法 ;电化学法 ; 离子色谱法;其他方 法:化学法、原子荧光法、等离子发射光谱-质谱 (ICP-MS)法、气相分子吸收光谱法等。
水圈: 海洋、陆地、大气中固态水、液态水、 气态水构成的一个大体连续、相互作用 又相互不断交换的圈层。
水资源的短缺
全球的水资源短缺
全球水资源
淡水资源
海水, 97.30%
淡水, 2.70%
可利用 1%
不可利用 99%
我国的水资源短缺 联合国已将我国列为全球13个最缺水的国家之一。
农业缺水 城市缺水 生态缺水
水监测技术规范》(HJ/T91-2002)中,为满足地表水各 类使用功能和生态环境质量要求,将监测项目分为基本项 目和选测项目 2.海水 《海水水质标准》(GB3097-1997)按照海域的不同使用功 能和保护目标,将水质分为四类。 3. 地下水 《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和《地下水环境监测 技术规范》(HJ/T164-2004)中,将地下水质量分为五类, 监测项目分为必测项目和选测项目共37项。
4. 生活饮用水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修订版)中的
检测项目共106项。分为常规指标和非常规指标。 5. 废(污)水 不同行业排放的废(污)有相应排放标准,按标准规定项
目选择;没有行业排放标准的,按《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GB8978-1996)中项目选择,该标准将监测项目分为 以下两类。 6. 其他
四、监测方法
正确选择监测分析方法是获得准确结果的关键因素! • 选择原则:灵敏度和准确度能满足测定要求;方法成
熟;抗干扰能力好;操作简便。 《水和废水标准分 析方法》(第四版 增补版) • 水质监测分析方法层次——三个 A类:国家或行业标准分析方法(成熟性和准确度好, 是评价其他监测分析方法的基准方法,也是环境污染 纠纷法定的仲裁方法 ) B类:统一方法(经过多单位验证,但欠成熟,需完善) C类:等效方法(与A、B可比,但须经过验证和比对)
监测项目受人力、物力、财力的限制,不可能将 所有的监测项目都加以测定,只能是对那些优先监 测污染物加以监测。
优先监测污染物: 标准中要求控制、在环境中难以降解; 危害大、毒性大、影响范围广; 出现频率高,有可靠检测方法。
1.江、河、湖、库、渠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及《地表水和污
珍贵鱼类保护区、鱼虾产卵场等; Ⅲ类: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二级保护区、
一般鱼类保护区及游泳区; Ⅳ类:主要适用于一般工业用水区及人体非直接接触的娱
乐用水区; Ⅴ类:主要适用于农业用水区及一般景观要求水域。
湖泊(水库)污染——
特点: ■污染来源广、途径多、种类复杂 ■污染稀释和搬运能力弱 ■生物降解和累积能力强
我国主要湖泊富营养化状况: 主要湖泊富营养化问题突出:滇池、太湖
地下水污染——
特点: ■污染来源广泛 ■污染难于治理 ■污染危害严重
我国地下水污染状况:
主要集中在北方地区
海洋污染——赤潮、溢油
特点: ■污染源多而复杂 ■污染的持续性强 ■污染扩散范围大
二、水污染监测的对象和目的
1 、监测对象 环境水体:地表水(江、河、湖、库、沟、渠、
湖泊、水库通常只设监测垂线,当水体复杂时,可参照 河流的有关规定设置监测断面。
• 在湖(库)的不同水域,如进水区、出水区、深水区、 浅水区、湖心区、岸边区、按照水体类别和功能设置 监测垂线。
• 湖(库)区若无明显功能区别,可用网格法均匀设置 监测垂线,其垂线数根据湖(库)面积、湖内形成环 流的水团数及入湖(库)河流数等因素酌情确定。
大量合成洗涤剂
农业面源污染 城市径流污染
水质污染分类
化学型污染—由酸碱、有机和无机污染造成的 污染;
物理型污染——色度、浊度、悬浮固体、热污 染、放射性;
生物型污染——生活污水、医院污水。
(三)水污染特征
河流污染 湖泊(水库)污染 地下水污染 海洋污染
河流污染——
特点: ■污染程度随径流量变化 ■染物扩散快 ■污染影响大
(一)监测目的 (二)基础资料的收集与实地调查
1. 基础资料的收集
(1)水体的水文、气候、地质和地貌资料 (2)水体沿岸城市分布、工业布局、给排水、污染源及排 污情况 (3)水体沿岸资源现状和水资源的用途 (4)历年的水质资料等
2. 实地调查
实地踏勘,看与收集资料是否相符、变化情况
(三)监测断面和采样点的布设
• 削减断面:指河流受纳废水和污水后,经稀释扩散和 自净作用,使污染物浓度显著降低的断面,常设在城 市或工业区最后排污口下游1500米以外河段上
• 管理断面:为特定的环境管理需要,如定量化考核、 监视饮用水源和流域污染源限期达标排放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