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设备和设施管理程序

设备和设施管理程序

设备和设施管理程序
1目的
确保仪器设备和设施的功能和精度始终处于良好状态,以满足检测要求及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可靠性。

2范围
本程序适用于与检测工作有关的仪器设备(包括设施如照明、压力源)的处置、运输、存放、使用、维护的管理。

3职责
3.1 综合办公室
3.1.l 负责仪器设备(包括设施如照明、压力源)的购置、验收、维护和报废管理。

3.1.2 根据检测车间提出的仪器设备(包括设施如照明、压力源)配置申请,编制采购计划并负责实施。

3.1.3 负责仪器设备台帐的建立和档案的管理。

3.1.4 负责仪器设备周期检定计划的编制并组织实施。

3.1.5 负责仪器设备的标识管理。

3.2 检测车间
3.2.1 负责提出配置仪器设备的申请及技术要求。

3.2.2 参与仪器设备的验收、安装、调试检定。

3.2.3 组织编写仪器设备作业指导书。

3.2.4 负责仪器设备的维护与保养,并做好使用、维护记录。

4程序
4.1 仪器设备的配置、采购
4.1.l 检测车间根据项目需要提出仪器设备配置申请,填写《采购申请表》。

4.1.2综合办公室负责市场调研,编制采购计划报公司经理审核批准。

4.1.3 公司经理审批采购计划,并安排所需经费,综合办公室负责采购。

4.l.4综合办公室应首先考察供应商的质量保证能力,选择信誉可靠、质量保证、技术先进、服务良好的供应商。

供应商必须提供充分的书面证明材料,包括以下内容:
a.营业执照、生产许可证、授权证书;
b.权威机构的产品定型鉴定或质量检验报告;
c.体系认证证书;
d.供方产品的质量、价格、交货能力等情况;
e.服务和支持能力等。

4.1.5 必要时,还应进一步采用以下方法:
a.调查以往供应商交货质量情况;
b.调查供应商的服务和信誉;
c.现场考察供应商的质量保证体系。

4.1.6 合同签订前,综合办公室组织有关人员对合同的内容进行评审,以确保本公司利益不受损害。

公司经理审批后签订采购合同。

4.1.7 合同的基本内容应包括:产品名称、规格、数量、质量、价格、结算方式及期限、交货方式、交货地点、违约责任、解决合同纠纷的方式以及双方协商确定的其他条款等。

4.1.8 合同中质量条款应包括以下内容:
a.产品技术要求、质量验收标准、检验方法及国家有关技术规范的要求;
b.产品标记和可追溯性要求;
c.出厂检验的规定;
d.有关包装、运输、发运和交货方式等方面的条款;
e.开箱检验的条款;
f.关于质量保证期内质量责任的条款;
g.产品质量偏离合同要求时处理的条款;
h.索赔、罚款的条款。

4.2 仪器设备的验收
4.2.1 仪器设备进公司后,由综合办公室负责开箱。

申请单位参加,按装箱单或说明书完整地对、外观、附件、备件、随机工具、说明书、产品合格证等逐一验收,并填写“仪器设备档案履历书”和“仪器设备验收记录”,参与人员签字。

对需要进行检定、校准的仪器设备,应有权威机构出具的检定、校准、检测证书或报告,经验收合格后方可办理出入库手续;验收不合格的仪器设备由综合办公室与供应商联系办理换货、退货,必要时要求索赔。

随机技术资料归档保存。

4.2.2 开箱验收应在仪器设备回来一周内完成;需进行安装调试的仪器设备,一月内由综合办公室组织专人进行安装调试,并填写验收安装调试记录,验收人员签字后归档。

调试完毕后,须经过检定,交付设备管理员验收签字,方可
投入使用。

4.2.3 进口仪器设备在供方代表在场的情况下进行开箱验收,检测车间严禁私自开箱或仪器设备未经验收、检定直接投入使用。

4.3 仪器设备的使用
4.3.1 仪器设备的操作人员应学习使用说明书,熟悉掌握仪器设备的结构、性能、操作规程及维护保养方法,经考核合格后,持证操作指定仪器设备。

4.3.2 主要仪器设备操作规程,由技术负责人组织技术人员编写,综合办公室审查,技术负责人批准。

其主要内容包括:操作顺序、方法、安全注意事项、维护及日常保养等。

4.3.3 见习人员应在持证人员指导下操作仪器设备;有操作能力的外单位人员操作仪器设备,须经公司经理批准,在技术负责人指定人员监护下进行。

4.3.4 操作人员使用仪器设备时,应认真填写仪器设备使用记录;年终交档案室存档。

4.3.5 检测过程中,仪器设备出现异常,应立即停止使用,待查明原因,排除故障后再使用。

4.3.6 仪器设备使用完毕后,应切断电源、水源、气源、清洁,清理现场并加盖防尘罩。

4.4 仪器设备的维护与保养
4.4.1 仪器设备发现故障后,属于小故障或一般电器性能故障,原则上由技术人员自己维修,但须填写仪器设备维修记录表,在表中应详细填故障排除情况、参数偏差大小及维修结果,并应在设备使用记录上进行记载。

维修记录表应及时存入仪器设备档案。

4.4.2 检测车间无能力维修的仪器设备,由车间提出申请,交综合办公室安排外聘技术人员进行维修。

修复后,维修人员填写维修记录表,由综合办公室和设备管理员共同验收。

修复后的仪器设备都必须经过校准、检定或检验,证明满足要求后,方能投入使用。

4.4.3 操作者应自觉爱护仪器设备,使其保持清洁,处于良好状态。

每台仪器设备应有专人管理和保养,设备操作人员负责仪器设备的日常管理。

4.4.4 设备操作人员应做好仪器设备的日常保养,机械传动部分应经常加润滑油;电子仪器注意防潮,应定期开机通电;光学仪器应保护好镜头;光路系统应避免阳光直射;其它按使用说明书要求执行。

对于使用频率较低的仪器,应经常试运转并记
录,确保随时使用,检测仪器设备的维护保养详见作业指导书,按其实施。

4.5 仪器设备的周期检定和校准
4.5.1 仪器设备的检定校准工作由综合办公室负责。

综合办公室应建立需检定校准的仪器设备台账,并制定仪器设备的年度周检计划。

报公司经理批准后,组织实施。

4.5.2根据仪器设备的检定周期,综合办公室对到期的仪器设备向设备管理员发送检定通知单,设备管理员应积极配合仪器设备的检定工作,不得有漏检现象。

4.5.3无法检定的由技术负责人指定工程师以上人员,按已审批的校准方法进行校准。

校准原始记录必须包括:校准日期、设备名称、校准过程、计算过程以及判定是否符合其技术条件要求。

校准后,将原始记录存入仪器设备档案。

4.6 仪器设备的停用和报废
4.6.1 仪器设备在下列情况下应停用,并及时向技术负责人报告:
a.仪器设备过载、误动作或故障损坏;
b.仪器设备超过检定或校准周期;
c.仪器设备在正常使用中,显示结果可疑;
d.仪器设备经检定或校准不合格;
e.仪器设备经中间核查,失去检定和校准状态。

4.6.2 经处置停用的仪器设备,根据处置结果加贴相应标识,纳入相应管理。

4.6.3仪器设备失去使用功能,由技术负责人提出申请,经公司经理批准后方可报废。

4.6.4 报废仪器设备的残值处置,经公司经理批准,综合办公室负责办理并予记录。

4.7 仪器设备的档案、标识管理
4.7.1 综合办公室应对检测车间检验检测机构配置的所有仪器设备建立仪器设备台帐和档案。

每台仪器设备的档案应包括以下内容:
a.仪器设备的名称;
b.制造商名称、型号、序号及唯一性标识;
c.附件明细;
d.使用说明书;
e.接收日期和启用日期;
f.放置位置;
g.周期检定计划和记录;
h.维护计划和记录。

4.7.2 凡用于检测的仪器设备都属受控设备,综合办公室负责对受控仪器设备进行彩色标识管理,标识分管理标识和状态标识。

4.7.3 管理标识内容包括:名称、唯一性编号、保管人等信息。

4.7.4 状态标识分为绿、黄、红三色,内容包括:编号、检定或校准状态、有效期、批准人等信息。

其使用及定义如下:
a.设备状态合格证(绿色):
检定(包括自检)合格;设备不必检定,经检查其功能正常者(如计算机、打印机、空调机等);
b.设备状态准用证(黄色):
多功能检测设备,某些功能已经丧失,但检测工作所用功能正常,且经校准合格的;
c.设备状态停用证(红色):
仪器、设备经检定不合格、已损坏;性能无法确定的;超过检定周期的。

5支持性文件
《质量记录》:仪器、设备档案的封面格式
仪器设备档案表
设备状态标识
仪器设备安装调试记录
设备维修记录
设备维护记录仪器设备报废申请表《质量手册》:4.3工作场所和环境
4.4设备和设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