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课程标准》和《生物教学大纲》的比较汪 忠Ξ(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南京210097) 摘要 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生物课程标准》是新世纪我国初中生物学教学的第一指导性文件。
它和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生物教学大纲》相比,在许多方面有新的突破。
本文着重对《生物课程标准》和《生物教学大纲》在课程目标、内容和体系方面进行比较。
关键词 生物课程标准 生物教学大纲 课程目标 课程内容 课程体系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教育部(教育委员会)先后颁布过多个生物教学大纲。
1952年以苏联的生物学大纲为蓝本,当时的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颁布了《中学生物学教学大纲(草案)》。
1963年5月,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中学生物教学大纲(草案)》。
1978年,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学校中学生物学教学大纲(试行草案)》和《中学生理卫生教学大纲(试行草案)》。
1986年底,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布了《全日制生物学教学大纲》。
1992年,国家教育委员会正式颁布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生物教学大纲(试用)》,1996年又颁布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生物教学大纲(供试验用)》。
1994年因为实行新工时制颁布过《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生物教学大纲(试用)》的调整意见。
2000年,国家教育部再次组织修订和调整。
2000年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生物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以下简称《大纲》)是在1992年大纲(试用)的基础上修订而成的;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生物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则是在1996年大纲(试验)的基础上修订而成的。
同时,国家教育部也正式启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并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指导下,开始《生物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的研究和制定工作。
和过去的教学大纲相比,现行的2000年《大纲》在很多方面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并成为向《标准》过渡的大纲。
但《标准》和《大纲》在各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
1 《标准》和《大纲》在课程目标方面的比较课程目标是生物学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它指导和制约了学校的一切教学活动。
《标准》和《大纲》提出的课程目标相比较,主要变化见表1。
2 《标准》和《大纲》在课程内容和体系方面的比较和《大纲》相比,《标准》确定的课程内容体系有比较明显的特色。
我国历年的生物教学大纲一般提出“从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和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出发,认真选取生物学基础知识;选取生物学基础知识,必须做到理论密切联系实际;适当选取反映现代生物科学水平的生物学基础知识”等确定教学内容的原则。
2000年《大纲》在原有3项确定教学内容原则的基础上又增加了3项原则:“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需要出发,选取有关的观察、实验、参观、实践活动等内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探究能力和自学能力;从加强思想情感教育和建立生物学基本观点的要求出发,重视选取有利于对学生进行这方面教育的生物学基础知识;选取生物学基础知识,注意知识的纵向和横向联系”等原则。
从要求层次上看,2000年《大纲》明确提出选择“必需的、学生能够接受的生物学基础知识”。
明确提出“适当选取反映现代生物科学水平的、基础性的和学生能够接受的生物学知识”,体现了义务教育的基础性。
《标准》没有像《大纲》一样,提出确定教学内容的原则,而是在鲜明地提出3项课程理念的基础上,明确地提出“人与生物圈”为主线的课程设计思路。
遵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基本精神,在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的基础上,根据初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教育规律,重视对初中学生进行全面的科学素养教育,体现国家对学生在生物科学知识和技能、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体现义务教育阶段生物学课程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
综合考虑初中学生发展的需要、社会需求和生物科学发展3个方面,《标准》选取了10个主题:科学探究,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生物与环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生物圈中的人,动物的运动和行为,生物的生殖、发育与遗传,生物的多样性,生物技术,健康地生活。
考虑到具有关心、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行为是九年义务教育重要的培养目标,结合生物学科特点,内容标准突出了人与生物圈。
植物和人是生物圈中两类作用最大的生物,因此,将生物圈中的植物和生物圈中的人各列为一个主题。
动物和细菌、真菌等生物在生物圈中也具有重要作用,考虑到各门类动物形态结构和生理知Ξ国家生物课程标准研制组负责人之一表1 现行《大纲》和《标准》课程目标的比较现行《大纲》《标准》突破目知识方面:1)初步获得生物的生活习性、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分类、遗传、进化和生态等基础知识,了解这些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2)初步获得人体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卫生保健的基础知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知识:1)获得有关生物的结构层次、生命活动、生物与环境、生物进化以及生物技术等生物学基本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的基础知识2)获得有关人体结构、功能以及卫生保健的知识,促进生理和心理的健康发展3)知道生物科学技术在生活、生产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及其可能产生的影响和《大纲》相比,《标准》首次:1)不仅要求获得“生物的生活习性、形态结构等知识”,还要求“生物技术”等基础知识2)不仅要求知道知识的应用,而且要求知道“可能产生的影响”3)不仅提出“促进生理健康发展”,还提出“促进心理健康发展”4)不仅提出“知道生物科学技术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还提出“在社会发展”中的应用。
这些变化表明,《标准》比《大纲》更加关注知识的更新,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充分体现义务教育阶段生物学课程价值标能力方面:1)能够对生命现象进行观察、记录、整理和报告2)能够正确使用生物实验中常用工具和仪器,具备一定的生物实验操作技能3)初步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技能分析和解决一些身边的生物学问题4)初步具有进一步获取课本以外的生物学信息的能力能力:1)正确使用显微镜等生物学实验中常用的工具和仪器,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2)初步具有收集和利用课内外的图文资料及其他信息的能力3)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的科学探究能力。
在科学探究中发展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4)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分析和解决某些生活、生产或社会实际问题和《大纲》相比,《标准》首次:1)不仅提出“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而且明确而完整地提出“科学探究”的内涵,并进一步提出发展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2)不仅要求“分析和解决一些身边的生物学问题”,而且要求“分析和解决某些生活、生产或社会实际问题” 这些变化表明,《标准》比《大纲》更加强调科学探究在生物学教学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力图切实发展科学探究的能力,并以此推动学习方式的改变。
同时,《标准》不像《大纲》那样,仅仅关注学生解决“身边生物学问题”,仍然未能摆脱学科中心的束缚;《标准》则要求“分析和解决某些生活、生产或社会实际问题”,强调了学科间的综合、强调了更多地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实际问题思想情感方面:1)热爱大自然,热爱生命,形成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环境的意识,增强爱国主义情感2)乐于探索生命的奥秘,具有一定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3)初步形成生物学的基本观点,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教育,能够以科学的态度去认识生命世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我国的生物资源状况和生物科学技术发展状况,培养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增强振兴祖国和改变祖国面貌的使命感与责任感2)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3)乐于探索生命的奥秘,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一定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4)关注与生物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5)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确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和《大纲》相比,《标准》首次:1)明确提出“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2)明确提出“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3)明确提出“确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 这些变化表明,《标准》比《大纲》更加强调“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的重要性;突出“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是培养公民素养的重要组成要素,是义务教育性质决定的;“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是学会健康生存的必要前提,是义务教育的目标之一识比较繁多,其中很多生理知识和人体生理知识有较大的相似性,因此,除了将“动物的运动和行为”单列为一个主题外,其他知识主要分散在相关主题中。
考虑到生物技术发展迅猛,已经显现出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并正在越来越多地影响每个普通公民的生活和发展,因而安排“生物技术”主题。
考虑到使每个学生学会健康生活是义务教育阶段培养目标之一,也是生物学课程的一项重要任务,因而单列“健康地生活”主题。
《标准》与《大纲》确定的内容体系的特色表现在多方面(表2)。
没有构建起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相对统一的体系,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颁布的生物教学大纲一直试图解决而未能解决好的一个问题。
课程目标体现了国家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具体要求,课程内容应该为完成课程目标服务。
50多年来,虽然我国的生物教学大纲的课程目标一直制定得比较全面,不仅包括知识、技能方面的要求,也包括能力、思想道德和态度等方面的要求,但是,大纲中的课程内容则主要体现为知识和技能的要表2 《标准》与《大纲》确定的课程内容体系及其特色举例比较现行《大纲》《标准》突破内容体系比较现行大纲内容框架分为五大部分:植物的形态、结构和分类细菌、真菌和病毒动物的形态、结构和分类人体生理卫生遗传、进化和生态新标准内容框架分为10个一级主题:科学探究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生物与环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生物圈中的人动物的运动和行为生物的生殖、发育与遗传生物的多样性生物技术健康地生活突破点表现在: 改变了沿用多年的以“动物学”、“植物学”和“生理卫生”等学科为中心的课程体系,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构建了以“人与生物圈”为主线的课程体系 院士及专家对此评价为“是重大突破”内容案例比较1植物学内容:学科体系,难度较大植物的形态结构和分类种子的结构和功能根的结构和功能叶的结构和功能茎的结构和功能花的结构和功能果实的结构和功能植物的类群:藻类、苔藓和蕨类裸子植物、被子植物(被子植物的分类)植物学内容:人与生物圈体系,难度降低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绿色植物的一生绿色开花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植物的类群部分放在“生物的多样性”里 适当降低教学难度,面向全体学生,果断删除过去认为不能不学但对学生未必非常有用的知识 院士及专家对此评价为“步子迈得较大,应该肯定”内容案例比较2落实“形成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环境的意识”教学目标达成的支撑明显欠缺: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生态系统的组成食物链、食物网保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意义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生态农业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建立自然保护区的意义保护植被的意义控制人口的意义鱼类资源的利用和保护保护鸟类的多样性保护哺乳动物的多样性落实“形成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环境的意识”教学目标达成的支撑明显强劲:举例说出水、温度、空气和光等是生物生存的环境条件举例说明生物和生物之间有密切的联系概述生态系统的组成列举不同的生态系统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解释某些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阐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确立保护生物圈的意识参加绿化家园的活动举例说明人对生物圈的影响拟定保护当地生态环境的行动计划关注我国特有的珍稀动植物说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 《标准》较好地把教学目标规定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要求有机地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