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5-2016学年《种树郭橐驼传》导学案

2015-2016学年《种树郭橐驼传》导学案

第24课种树郭橐驼传1.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领会文章蕴含的深刻道理。

3.学习本文使用的类比和对比的写作手法。

题目显示,本文文体是一篇传记,主人公是一位橐驼,他的职业是种树。

本文名为“传”,实际上是一个讽喻性极强的寓言故事。

从内容和风格上看,当是柳宗元早年在长安任职时期的作品。

郭橐驼种树的本事已不可考,后世学者多认为这是设事明理之作。

1.仕途坎坷失意。

柳宗元(773—819),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字子厚,河东解人(今山西运城),世称柳河东。

他出生于官吏家庭,21岁时中进士,官监察御史里行。

与刘禹锡参加了主张革新的王叔文集团,任礼部员外郎。

革新失败后被贬为邵州刺史,赴任途中又被贬为永州司马。

同时被贬的还有七人,史称“八司马事件”。

在长期的谪贬生活中,柳宗元接近了人民,他的思想有了很大变化。

后任柳州刺史,故后人也称之为柳柳州。

2.文坛独树一帜。

文学上与韩愈一起提倡古文运动,同被列入“唐宋八大家”,并称“韩柳”。

他的文学主张是“文道并重”,强调创作态度必须严肃认真。

他的创作可分为传记、论文、山水游记、寓言等四种,以山水游记和寓言的文学成就最高。

他的游记代表作《永州八记》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他的寓言短小精悍,含意深远。

《三戒》是很有影响的代表作。

柳宗元在诗歌创作上的成就也主要体现在山水诗的创作上。

他的诗不同于其他人的山水田园诗,而是借诗表现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自身不幸的感叹。

著有《河东先生集》。

柳宗元生活在中唐时期,他认为要缓和当时日趋激化的阶级矛盾,挽回大唐江河日下的颓势,主要应当“以生人为主”来革新政治。

他依据自己的这种政治思想,对中唐政治的一些重大问题给予抨击和批评,表明了自己的态度,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公元755年至公元763年长达8年的“安史之乱”给唐代政治、经济以沉重的打击,但是统治阶级并没有吸取历史教训,没有让劳动人民休养生息。

有鉴于此,柳宗元通过以种树暗含治民的寓意,表达了自己的政治观点。

类比论证类比论证是一种通过已知事物或事例与跟它有某些相同或相似特点的事物或事例进行比较类推,从而证明论点的论证方法。

所谓类比,就是由两个对象的某些相同或相似的性质,推断它们在其他性质上也有可能相同或相似的一种推理形式。

1.郭橐驼是一个怎样的人?2.把下列文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

(2)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固当.( ) 窥伺.( ) 抑耗.( )飧饔..( ) 鸡豚.( ) 实以蕃.( )其莳.也( ) 勖.尔植( ) 长.人者( )缫.而绪( ) 病且怠.( )2.给下面的形近字组词。

{橐(tu ó) 囊(n áng) {孳(z ī) 蘖(ni è) {慕(m ù) 幕(m ù) 募(m ù) 蓦(m ò) {偻(l ǚ) 缕(l ǚ) 镂(l òu) 篓(l ǒu)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不知始.何名 ( ) (2)隆然..伏行 ( ) (3)有类.橐驼者 ( ) (4)故乡人号.之“驼” ( ) (5)名我固当. ( ) (6)皆争迎取养.. ( ) (7)且硕茂..( ) (8)他植者虽窥伺效慕.... ( ) (9)有问之,对.曰 ( ) (10)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 ( ) (11)去不复顾. ( ) (12)其莳.也若子 ( ) (13)不抑耗..其实而已 ()(14)根拳.而土易( )(15)而木之性日以离.矣( )(16)勖.尔植( )(17)早缫而绪.( )(18)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 )(19)且不得暇.( )(20)故病且怠.( ) 4.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早缫而绪( )(2)既然已( ) 5.解释下列多义词。

(1)病①病.偻,隆然伏行( )②故病.且怠( )(2)固①名我固.当( )②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③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 )④秦孝公据骰函之固.,拥雍州之地( )(3)害①不害.其长( )②其实害.之( )(4)实①早实.以蕃( )②不抑耗其实.而已( )③其实.害之( )(5)故①其土欲故.( )②故.不我若也( )③故.垒西边( )④君安与项伯有故.( )⑤暮去朝来颜色故.( )(6)性①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 )②凡植木之性.( )(7)若①其置也若.弃( )②若.不过焉则不及( )③故不我若.也( )④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6.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古今异义。

(1)既然..已( )(2)不抑耗其实..而已( )(3)若不过..焉则不及( )(4)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 ) 7.指出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解释。

(1)名.我固当( )(2)驼业.种树( )(3)以致.其性焉尔( )(4)非有能早.而蕃.之也( )(5)旦.视而暮.抚( )(6)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 )(7)而木之性日.以离矣( )(8)而卒以祸.( )(9)鸣.鼓而聚.之( )(10)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 )(11)传.其事以为官戒( )8.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1)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 )(2)苟有能反是者( )(3)故不我若也( )(4)理,非吾业也( )(5)而卒以祸( )(6)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 )1.郭橐驼总结的种树方法是什么?他对自己取得的成绩是如何评价的?2.郭橐驼是怎样评价和描述官吏烦令扰民的?3.从文中看, “养树”和“养人”有何相通之处?4.文章是如何使用类比与对比的? 请具体分析。

5.联系现实,谈谈你对“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这种思想在儿童教育方面的作用。

类比论证的运用类比证论通过已知事物或事例与跟它有某些相同特点的事物或事例进行比较类推,从而证明论点。

其中,“相同特点”是这种论证方法能够成立的前提,没有它就无法进行类推;“比较类推”是其根本标志,没有这个推理过程,就达不到证明论点的目的;“已知事物”是其中一个重要条件,它是为所要论述的主体事物服务的客体事物,没有这个条件,就不能使类推的道理明显化,从而达不到证明论点的目的。

类比论证通过客体事物与主体事物相同特点的比较,把客体事物的性质类推到主体事物上,由此揭示出主体事物具有客体事物同样的性质,从而达到证明论点的目的。

《邹忌讽齐王纳谏》中,作者把邹忌受到蒙蔽的这一性质类推到了齐王身上,生动地证明了“王之蔽甚矣”这一论点。

由此可见,客体事物在论证中起着印证主体事物所具有的某些性质,进而证明论点的作用。

所以,客体事物实质上是一些特殊的论据。

类比论证法在表现形式上有各种不同的情况。

从主、客体事例的数量看,在同一论证过程中,主体事例只能有一个,而客体事例则不受限制,可以有一个,也可以有几个。

如《察今》里就有“荆人涉澭”“刻舟求剑”“投婴于江”这三个客体事例,每一个客体事例后面都有一段比较类推的文字,起着反复论证、反复强调的作用,从而形象地揭露了“今世之主”一成不变地“法先王之法”的荒谬。

客体事例的来源,可以是生活中的真实事例,也可以是假设的事例;可以是一个包含科学原理的事例,如《晏子使楚》中的因水土不同而橘变为枳,也可以是寓言故事。

在同一论证过程中,主体事物与客体事物之间的相同特点可以有一个,也可以有多个。

如《察今》,主体事例“今世之主法先王之法”与它的三个客体事例之间,就只有“主观的做法不适应客观的变化”这一个相同的特点;而《邹忌讽齐王纳谏》中,主体事物齐王与客体事物邹忌之间,在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对齐王的态度及妻、妾、客对邹忌的态度上,均表现为“私”“畏”“有求”这三个方面的相同特点。

相同的特点越多,主体事物就越具有客体事物的性质,就越能暴露主体事物的本质。

运用类比论证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要使用同类对象进行类比。

世界上具有某些相同属性或相似属性的事物是无穷多的,有的根本是风马牛不相及的,对它们进行类比,就缺乏说服力。

二要避免单独运用类比论证这一种论证方式。

最好是与其他的论证方式结合使用,使之起到补充和丰富的作用。

三要要注意结论的可靠程度。

除非个别很有把握的情况,否则结论一般只有一种可能。

因此在表述上要把握住分寸,不可绝对化。

【示例】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选自《孟子·公孙丑下》) [鉴赏]本文以战争中攻城不胜的情况为例,说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推出“域民”“固国”“威天下”凭借的不是物质的东西,由此得出中心论点: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最后在论点之上作引申论证。

在论证观点的过程中,由攻城胜败的因素类比推理出治国的道理是关键。

作者抓住了攻城和治国的相似点,把“人和”放在论证的显著位置上加以强调,得出的观点令人信服。

参考答案知识记忆与理解学习导引1.他是一位技艺高超的种树行家。

2.(1)但是我住在乡里,看见那些当官的喜欢不断地发号施令,好像很怜爱百姓,结果却给百姓带来灾难。

(2)如果这样比较,它与我种树的行当大概也有相似的地方吧?基础知识1.dàng/sì/hào/sūn yōng/tún/fán/shì/xù/zhǎnɡ/sāo/dài2.橐驼/背囊孳长/分蘖羡慕/银幕/募捐/蓦然伛偻/丝缕/镂花/篓子3.(1)当初,原来。

(2)脊背高起的样子。

(3)似,像。

(4)起外号。

(5)恰当。

(6)雇用。

(7)硕大茂盛。

(8)暗中观察、效仿羡慕。

(9)回答。

(10)滋长,繁殖。

(11)回头看。

(12)种植,移植。

(13)抑制损耗。

(14)拳曲,伸展不开。

(15)背离,远去。

(16)勉励。

(17)丝的头绪。

(18)飧,晚饭;饔,早饭。

(19)空闲。

(20)懈怠。

4.(1)“而”通“尔”,你们。

(2)“已”通“矣”,了。

5.(1)①得……病。

②穷困。

(2)①本来。

②顽固。

③确实。

④坚固。

(3)①妨碍。

②伤害。

(4)①结果实,名作动。

②果实。

③实际上。

(5)①旧,指原来培育树苗的土。

②所以。

③旧有的,原来的。

④交情。

⑤衰老。

(6)①天性,自然生长规律。

②性质,方法。

(7)①像。

②如果。

③如,及,比得上。

④你。

6.(1)古义:已经这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