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与历史文化》读书报告本书简介作者:王贵元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08年1月第一版这本书是结合传统文化来分析汉字的构造,在汉字形音义的分析中阐发文化现象。
因此我选择其中一些字作为读书笔记的内容。
第一章汉字与宗法制度“王”字在甲骨文中像一把锋刃向下的斧子,而斧子是上古最重要的工具和武器之一,也象征着力量的权威,故而成为了最高统治者的称号。
“侯”字来源于古代的射礼,古代射礼有三种:分为大射、宾射、燕射。
而其所用的箭靶被称作“侯”,侯是一块挂在绳子上的方布。
“侯”字后来表示人,因此在上部加了“人”旁。
“礼”字的繁体是“禮”,来自于祭祀等鬼神活动。
“禮”的右侧在甲骨文中上面意为玉,下面是豆,意为祭祀时放祭品的器具。
由此看来古代有以玉祭祀的习俗。
“示”字意为祭祀对象,在甲骨文中“示”是天神、先公、先王的统称,而且形同用木牌或石柱充当的神主。
“宗”字源于祖庙,上面的宝盖头意为房子,“示”则是祭祀对象,神主。
“申”、“电”都是源于闪电,在甲骨文中“申”字是闪电的形状,而“电”的繁体是“電”,是雨中出现的“申”,因此也是闪电。
在上古时代,古人不理解闪电的由来,意为是神的所为,因此在“申”的左边加上了表示神主的“示”,就组成了“神”字。
“巫”和“觋”都是古代在人与鬼神间传递信息的使者,但是巫是女性,而觋则是男性,从“巫”字的甲骨文构造可以看出与神沟通的方式是舞蹈。
“卜”字的来源是商代笃信鬼神,因而具体表现就是占卜。
古人占卜时将龟甲放在灼烧甲骨小坑的东侧,因此龟甲和小坑的形状就形成了“卜”字。
而灼烧后甲骨表面出现的裂纹就形成了“兆”字。
而“占”正好是“卜”字和“口”组成,边有了表示询问吉凶的意思。
“盟”字来源于古代诸侯宣誓缔约,“盟”下面是“皿”,皿是缔约时最要的用具,而“明”指的是明察事理之神,因此组成了“盟”字。
“臣”和“妾”在上古时都是指奴隶,臣是男性奴隶,而妾则是女性奴隶。
“宰”由宝盖头和“辛”组成,宝盖头意为房子,而“辛”则是对罪犯用刑的刑刀,因此也表示罪犯或奴隶。
但是颇为有意思的是,这三个字在封建社会时期的社会地位都有所上升。
“丧”在甲骨文中是由“桑”和众口组成的,古人将“桑榆”喻为落日,并且古代丧葬时用桑为死者束发,而众口是表示人死后亲朋好友的哭喊声。
第二章汉字与军事刑律“军”起源于我国古代军队征伐、田野在野外驻扎时,为防不测,用兵车围成圆圈,起到城墙的作用,在小篆体重,“军”字正像用兵车围成圆圈的形状。
“兵”起源于武器。
“兵”上面是“斤”,斤是有柄的砍伐工具,也是战斗武器。
而“兵”下面则意为左右两手,正像双手举着斤,表示武器。
“戈”是商周时期流行的一种兵器;“戟”是戈的柄顶有矛形刺刃的武器;“戉”字也起源于兵器,在甲骨文中,“戉”字好似一把锋刃超左侧的斧子,戉非常大且重,更多的作为地位和权力的象征。
“戍”产生于守卫边疆,“戍”在金文中很像人的肩上扛着戈的形象。
“戎”字产生于兵器。
“戎”的字形中有“十”,指铠甲,古代也算作是兵器;而右边则是兵器“戈”。
“殳”字来源于兵器。
“殳”是古代的一种兵器,主要用于撞击。
“殳”下面是“又”像人手,有手持兵器之意。
“战”字的繁体是“戰”,由“單”和“戈”组成。
“單”本来是狩猎工具,“戈”则是兵器,因此,“战”有大动干戈之意,也就是战斗。
“韦”字的繁体是“韋”,中间的口表示城市,而上下则是人的脚的形状,表示人。
这个字是从军队巡逻,上下两队军士的位置和方向相反,因此释为词义的背离之义。
“或”取义于邦国。
“或”字右边为“戈”,中部是“口”,意思是邦国必有军队守护,而“口”下面那一横,则表示为土地。
“国”字的繁体是“國”,在邦国上加一口,即成国家之义。
“族”字来源于箭头。
字形的坐上部像旌旗飘扬的形态,表示旗。
下部是“矢”字,义为箭。
这是以军队带箭集合在旗之下,表示作为重要武器的箭头。
箭头后用“镞”字表示是由于箭头制造的材料是金属。
“甲”来源于植物萌发时的外壳。
植物的果实埋在土里,发芽时都是先向下长出根部,头顶着甲壳,因此,战国秦虎符中的甲就像草木从地下萌芽长出,甲壳裂开的形态。
“圉”字取自监牢。
“口”是古“围”字,从字形上看,好像是把戴手铐的罪犯囚禁到四面都有围墙的监牢离去,因此,形成了“圉”字。
“狱”字的本义是争讼,而非监狱的意思。
在金文中,“狱”是由两“犬”和“言”组成的,狗喜欢争咬,所以用两只狗来争咬比喻诉讼的双方,以其来显示诉讼的激烈程度。
后来其中的一个“犬”字烟花成了今天的反犬旁。
第三章汉字与婚姻家庭“安”字的本义是安定。
字形上端的宝盖头意为房子,由此看来,整个字好像一个女子坐于房中。
古语有云:“女有家,男有室,相安之道也。
”因此,女归于夫家,有安定的意思。
而“定”字则是在房子下有一个“正”字,取义家庭稳定。
“妻”字在甲骨文中左边像一个长发女子,右边好像是一只手,来抢这长发女子,这就是说在古代,妻子是抢来的女人。
而“娶”字在早期文献中写作“取”,“取”的意思也是抢夺。
“婚”原本只写作“昏”,古代迎亲是在黄昏时候进行的,因为妇女是属阴的,夜晚也是属阴,所以定在黄昏。
“嫁”是指女子出嫁,有“女”和“家”组成,意为女子有了丈夫。
“夫”本来是成年男子的通称。
由“大”和“一”组成的,古代童子披发,二十岁行冠礼,原先的披发也改为束发,束发或戴冠都要用簪子,这“一”便是簪的形状。
“姑”和“舅”在古代都是亲属称谓。
“姑”以“女”为义符,因为姑是指女性亲属,包括:婆婆、父亲的姊妹和岳母。
而“舅”则以“男”为义符,是表示为男性亲属,包括母亲的兄弟、公公、岳父。
“身”和“孕”本来是同一个字,都表示怀胎。
身在甲骨文中,外形像人形,大腹,腹内有“子”字,“子”意为胎儿。
而“孕”字的字形保持了甲骨文的大部分形体,只是简化为“乃”和“子”两部分,方便书写。
“子”本义为初生的婴儿,在小篆体中可以看出,字形有头、身、手、腿脚、像一个新生的婴儿一样。
“保”字原意为背负婴儿。
在金文中的“保”字,前部像一个大人的侧面,故仅有一腿一足,一直手臂向后退着婴儿,后上部即表示婴儿,非常之形象。
“威”的本义不是威猛或威风,而是丈夫的母亲,也就是婆婆。
把“威”字分解成“女”和“戌”,表示女性和斧子一类的兵器。
斧类兵器本身又代表地位和权力,在古代,婆婆对媳妇是有绝对的权威的,从“威”字就可看出。
“弃”本义是抛弃、舍弃。
“弃”字的上半部是“子”的倒写,下半部则表示为左右两只手,整个字形像双手举起婴儿作抛弃状,字形的结构就是以抛弃婴儿来表示抛弃舍弃之义。
第四章汉字与文学艺术在我国古代神话中,传说天帝的妻子生了十个太阳,他们都住在扶桑树上。
十个太阳中有九个住在扶桑数的下部枝条上,一个居住在上部枝条上,十个太阳轮班,这样每天都有一个太阳绕天空一周。
这个神话就反映在汉字之中。
“杲”字的字形是“日”在“木”上,“日”即太阳,“木”即扶桑,所以“杲”的本义就是太阳初生时的明亮。
“杳”字的字形与“杲”字刚好相反,是“日”在“木”下,表示太阳回到了扶桑的下枝,其本义就是天黑、幽暗。
而“东”字也反映了这则神话,“东”的繁体写法是“東”,是“日”在“木”中,表示太阳居住的地方,古人借此来表示东方之义。
“无”字的繁体是“無”,其实“無”和“舞”本来是一个字,在甲骨文中,字形的中部是一个“大”子,意为人,人的双臂平伸,两手握着舞具,好像一个人在跳舞一样。
“乐”字的繁体是“樂”,在甲骨文中是上“丝”下“木”,就好像是木上附丝,是琴、瑟等乐器的样子。
笛是中国古代起源最早的管乐之义,因为由竹子制成,因而以竹为义符。
埙是一种古老的乐器,鹅卵形,上尖下平,有六孔,因为是以土为之,因而有土做偏旁。
“琴”据说是神农氏发明的,在小篆中,琴的下半部好像是琴体,而上半部则像轴、弦。
“鼓”在甲骨文中很像用手执物击打的状态。
鎛为乐器钟的一种,出现于商代晚期,有纽,单独悬挂,击打响鸣。
“铎”是铜铃之外的另一种有舌青铜乐器,铎很像铜铃,应该是铃发展出的另外一种乐器。
盛行于春秋战国时期。
“錞”是古代的打击乐器,始于春秋时期,盛行于战国至西汉前期。
“美”字在甲骨文中上半部分为“羊”,下半部分为“大”。
据说是因为“羊大而肥美”一说得来,因此“美”的本义是味美。
“虹”的本义是彩虹。
在雨后或日出、日落时天空会出现彩虹,由于虹的形状好似蛇,于是古人把它看作是一种两头的蛇形的动物,因此“虹”字以“虫”字为偏旁。
鉴于虹的两头都是深入海中或地下,常常在雨后出现,于是古人认为虹的两头是在饮水。
并且古代人认为虹饮水会导致干旱的出现,通常把虹当作是凶神。
第五章汉字与服饰“衣”本义是上衣,在甲骨文和金文中正像是上衣有领襟的形态。
我国古代中原地区的衣服是左襟压右襟,和甲骨文的字形是一样的,而南方边远地区则是右襟压左襟。
“裤”是个后起字,“裤”字在古代写作绔、袴。
古代的裤子和现代的不同,准确说只有裤筒,每一裤筒两侧有绳带,绳带向上系在腰带上。
“裈”有两种,一种是相当于现在的内裤或者是外穿的短裤,另外一种相当于今天的长裤。
“初”的本义是开始,但是却和衣服有莫大的关系。
“初”的字形是由“衣”和“刀”两部分组成的,在甲骨文中,可以看出意为用刀裁衣,表示开始。
穿衣是人和动物区别的重要标志之一,是人类步入文明时代的标志之一,所以用刀裁衣表示开始之义。
古人对玉有着特殊的情谊。
在甲骨文中,“玉”的字形比较像“丰”字,代表一条绳子贯穿三个玉片。
古人认为玉有五种品德:仁、义、智慧、果敢、清洁。
“环”的繁体是“環”,以“玉”为构件表示环是玉器,“环”是一种圆形的玉器。
“玦”是古代一种环形而有一缺口的佩玉,因为是玉器,因此由玉为配件,在甲骨文中,“玦”的右半部分正式环形而有缺口。
古代,玦除了作为一般的玉器佩戴使用外,还隐含着“决断”与“诀别”的两种意义,为决断和诀别的象征之物。
“璧”的特点是平圆而边的直径大于孔的直径。
“瑗”很像璧,但是中间的孔比璧中间的孔要大。
“璜”是佩玉之一,形状是半个璧。
“贝”的本义就是蛤、螺一类的有贝壳动物的总称,在甲骨文中“贝”字就像是两片张开的贝壳,古代以贝壳为货币,因此在构字中“贝”通常表示钱财。
“朋”字的字形应该是两个并列的贝,古代五枚贝为一串,两串则为一朋,由此延伸出同学为朋,源于同师为系。
古代的梳子一般分为两种,两种的区别是齿与齿距离的宽窄,宽则叫梳,窄曰篦。
第六章汉字与饮食“即”字在甲骨文中左边像一个装满食物的食器,右边是一个坐着的人,这个人面向食器,准备靠近食器吃饭,因此“即”的本义就是靠近食器吃饭。
而“既”则恰恰相反,在甲骨文中,“既”的右边也是一个人,不同的是这个人是背对着食器,代表此人刚刚吃完饭准备离开,所以有结束的意思。
“羞”的本义是进献,这个字在甲骨文中上面是羊,表示羊,下面是手的形状,表示这用手拿着羊,有进献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