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_动力电池精密结构件项目大气环境影响专项评价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日期:二0一七年五月目录1前言 (1)1.1编制依据 (1)1.1.1法律法规 (1)1.1.2技术标准及其它文件 (1)1.1.3与项目有关的其他文件 (1)1.2评价内容、工作等级、范围及重点 (1)1.2.1评价内容 (1)1.2.2评价工作等级 (1)1.2.3评价范围及重点 (2)1.3评价标准 (2)1.3.1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2)1.3.2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3)1.4保护目标 (3)2工程分析 (5)2.1工程分析 (5)2.2主要污染源分析 (5)3大气环境质量现状及评价 (7)4施工期大气环境影响分析 (8)5运营期大气环境影响预测 (9)5.1气象资料 (9)5.2运营期废气达标排放 (10)5.2.1有组织废气 (10)5.2.2无组织废气 (11)5.3废气排放源强 (11)5.3.1预测因子 (11)5.3.2污染源计算清单 (11)5.4大气环境影响预测结果 (13)5.4.1大气环境影响预测结果及大气环境防护距离 (13)5.4.2卫生防护距离 (14)5.5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结论与建议 (16)6污染防治措施 (17)6.1新建项目污染防治措施评述 (17)6.2污染防治措施技术经济可行性分析 (17)6.2.1污染防治措施技术可行性分析 (17)6.2.2污染防治措施经济可行性分析 (20)7结论与建议 (21)7.1结论 (21)7.1.1建设项目基本情况 (21)7.1.2污染防治措施及可行性 (21)7.1.3达标排放和污染物控制 (21)7.1.4总结论 (22)7.2建议 (22)1.1编制依据1.1.1法律法规(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15年1月1日;(2)《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2016年1月1日;(3)《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253号,1998年11月18日;(4)《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16年9月1日;(5)《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2016年7月7日;(6)《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分类管理名录》,2015年6月1日;(7)江苏省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主要内容编制要求(试行),江苏省环境保护厅,2005年7月;(9)《工业企业挥发有机物排放控制标准》(DB12/524-2014);(10)《江苏省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控制指南》。
1.1.2技术标准及其它文件(1)《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HJ2.1-2016),国家环保部;(2)《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2.2-2008),国家环保部。
1.1.3与项目有关的其他文件(1)——提供的相关资料;(2)与项目有关的其它资料。
1.2评价内容、工作等级、范围及重点1.2.1评价内容根据对建设项目环境特征的调查和项目自身的特性,确定本次专项评价为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同时确定本次专项评价评价因子为NO X、VOC S和烟粉尘。
1.2.2评价工作等级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T2.2-2008有关规定,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等级根据主要污染物的占标率及项目所在地区地形确定。
本项目主要大气污染源为生产车间1和2产生的工艺废气。
通过计算污染物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P i及第i个污染物的地面浓度达标准限值10%时对应的最远距离D10%来确定大气评价等级,计算公式%100⨯=oiii c C P式中:P i ——第i 个污染物的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C i ——采用估算模式计算出的第i 个污染物的最大地面浓度,mg/m 3; C io ——第i 个污染物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mg/m 3。
评价工作等级按表1-1的分级判据进行划分。
估算模式计算参数和选项见表1-2、表1-3。
由表1-2、表1-3可知,本项目大气污染物P max 均小于10%,D 10%均小于10,因此确定本次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等级为三级。
1.2.3评价范围及重点根据导则规定,本次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范围确定为以项目建设地为中心,直径为5km 范围。
评价重点为着重分析本项目废气污染防治措施的可行性,并预测本项目氮氧化物、VOCs 和颗粒物对大气环境的影响程度。
1.3评价标准1.3.1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根据江苏省环保厅1998年颁布的《江苏省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划分》,项目所在地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为二类区,常规大气污染物执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中二级标准,硝酸雾参照执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中NO x标准,VOCs*参照执行《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18883-2002)8小时平均浓度,非甲烷总烃依据《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详解》,具体标准值见表1-4。
1.3.2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本项目排放的硝酸雾参考执行《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表2中二级排放标准(硝酸雾参照NO X排放标准),本项目VOCs排放浓度和排放速率参照执行天津市《工业企业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控制标准》(DB12/524-2014 )表2中表面涂装标准(严格执行烘干工艺标准),具体标准值见表1-5。
根据本项目拟建地区环境现状,确定本项目环境保护目标,详见表1-6。
2工程分析2.1工程分析工程分析详见本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表工程分析章节。
2.2主要污染源分析根据工程分析:建设期:本工程建设期大气污染物主要有施工粉尘,主要来自施工机械运行和车辆运输时产生的扬尘等。
根据施工工程类比调查,施工现场的近地面的粉尘浓度一般为1.5~30mg/m3。
营运期:本项目有组织废气排放情况见表2-1。
落实本项目污染防治措施后,本项目有组织排放的硝酸雾浓度和速率均达到《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表2中二级排放标准(硝酸雾参照NO X排放标准),VOCs排放浓度和排放速率满足天津市《工业企业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控制标准》(DB12/524-2014 )表2中表面涂装标准。
无组织烟粉尘、硝酸雾满足《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无组织排放浓度限值(硝酸雾参照NO X排放标准),无组织VOCs排放浓度满足天津市《工业企业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控制标准》(DB12/524-2014)无组织排放浓度限值。
本项目无组织废气产生情况见2-2。
63大气环境质量现状及评价根据《(2016)恒安(综)字第(311)号》提供的监测数据,拟建项目所在地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PM10日平均浓度分别为0.031mg/m3、0.027 mg/m3、0.086 mg/m3,各项指标均可满足GB3095-2012《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二级标准,空气环境质量良好。
大气污染物主要是场地平整、车辆运输和混凝土搅拌等产生的悬浮微粒和施工粉尘,另外大量施工机械、车辆排放的尾气也会使施工地周围大气质量变差。
施工现场应采用科学管理,洒水抑尘,降低大气污染物的产生量。
在采取严格防治措施后,本项目施工期产生的大气污染物量较小,对周围环境影响较小,可满足环境管理要求。
5.1气象资料如东县地处北半球中纬度及欧亚大陆东南沿海边缘,属亚热带与温暖带的过渡地段,明显受海洋调节和季风环流的影响,形成典型的海洋性季风气候特点: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无霜期长。
如东县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027.3小时,日照百分率为46%,年平均气温为14.9℃,极端最高气温为39.1℃,极端最低气温为-10.6℃,无霜期为225天;如东县年平均降水量为1044.7mm,年最大降雨量1533.4mm,日最大降雨量236.8mm,年平均蒸发量为土369.8mm。
历年最大风速为20m/s,平均风速为3.0m/s,全年主导风向ESE,夏季主导风向ESE,冬季主导风向NW。
最大积雪深度为21cm,历年最多雷暴日数为54天,历年平均雷暴日数为32.6天。
项目所在地主要气象特征见表4-1,如东市常年风频玫瑰图见图5-1。
表5-1 主要气候特征一览表图5-1 如东市常年风频玫瑰图5.2运营期废气达标排放5.2.1有组织废气根据工程分析,本项目酸洗过程中产生的硝酸雾经过收集处理后排放量为0.019025t/a,排放浓度为3.03mg/m3;本项目注塑过程中产生的VOC S经过收集处理后排放量为0.00725 t/a,排放浓度为1.5mg/ m3。
本项目有组织排放的硝酸雾浓度和速率均达到《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表2中二级排放标准(硝酸雾参照NO X排放标准),VOCs排放浓度和排放速率满足天津市《工业企业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控制标准》(DB12/524-2014 )表2中表面涂装标准。
5.2.2无组织废气根据工程分析,生产车间1无法收集的酸雾排放量为0.0575t/a,排放速率为0.008kg/h;生产车间2无法收集的烟粉尘排放量为0.204 t/a,排放速率为0.034 kg/h;生产车间2无法收集的VOC S排放量为0.008 t/a,排放速率为0. 007 kg/h。
通过Screen3Model模型计算,本项目排放的无组织烟粉尘、硝酸雾满足《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无组织排放浓度限值(硝酸雾参照NO X排放标准),本项目VOCs无组织排放浓度满足天津市《工业企业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控制标准》(DB12/524-2014 )无组织排放浓度限值。
综上所述,本项目废气能够达标排放。
5.3废气排放源强5.3.1预测因子根据本次工程特点,确定本项目的预测因子为有硝酸雾、VOCs和PM10。
5.3.2污染源计算清单本项目主要污染源计算清单见表5-2、表5-3。
125.4大气环境影响预测结果5.4.1大气环境影响预测结果及大气环境防护距离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2.2-2008要求,需采用推荐模式中的大气环境估算计算本项目大气污染物的最大影响程度和最大影响范围。
计算结果见表表5-4和表5-5。
根据预测结果,有组织废气各污染物下风向最大落地浓度及占标率均低于10%,无组织废气各污染物下风向最大落地浓度及占标率均低于10%。
由计算可知,计算结果为无超标点,无组织排放的酸雾、颗粒物和VOC S在厂界能实现达标排放,因此不需设置大气环境防护距离。
5.4.2卫生防护距离(1)计算公式根据《制定地方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技术方法》(GB/T13201-91)规定,无组织排放有害气体的生产单元(生产区、车间、工段)与居民区之间应设置卫生防护距离,计算公式如下:D c m c L r BL AC Q 50.02)25.0(1+= 式中:C m --为标准浓度限值(毫克/米3);Q c --有害气体无组织排放量可达到的控制水平(千克/小时); r--为有害气体无组织排放源所在生产单元的等效半径(米); L--为排放有害气体的生产单元所需的卫生防护距离(米);A 、B 、C 、D 为计算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