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房保障制度建设的文献综述
我国住房制度改革和住房保障制度建设的文献综述 [摘要]住房保障制度是保障民生的重大事宜,也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议题。
对众多学者的研究成果从两大方面进行梳理,即宏观上对整个住房保障制度的研究和微观上对住房保障制度具体深层次的研究,并在梳理的基础上总结研究的特点,为相关问题的探索提供一些思路。
[关键词]住房制度改革住房保障制度文献综述
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1998 知》(国发[1998123号),逐步完善的市场机制进而渗透住房领域并开始发挥重大作用。
解决中低收入阶层的住房需求问题,加快构建我国住房保障制度成为理论和实践中亟待解决的课题,引发了学术界的持续关注与研讨。
我国住房保障领域的研究文献,大体可分为从宏观层而对住房保障制度进行论述和从微观层面对住房保障的某具体层次进行论述。
不论从哪个层面,研究的视角都是多元的,并不单一。
一、宏观层面
在构建任房保障制度的必要性方面,刘俊霞(2008)从经济学角度分析,认为市场机制在调节住房领域的供求方面失效,因此需要政府介入来构建住房社会保障制度。
借鉴新加坡中央公积金制度和美国在住房保障制度的模式方面,安华(2000) 住房反向抵押贷款制度,提出了整合养老保障和住房保障,以房养老的模式。
王盛(2009)则通过对江苏省相关试点的调研,对保障性住房的共有产权模式给予了积极评价。
在构建保障性住房的财政方面,丛诚(2008)通过研究在既定土地制度下,构建住房保障体系对房地产财税政策的要求,提出了要在住房市场中加入贷款利息免税
和物业税两个“自动稳定器”的观点,同时建议政府的财税金融政策应有利引导市场资源流向住房保障领域。
在构建住房保障制度的政策方面,陈成文(2008)从国际比较视角总结了英、美、日等发达国家住房保障政策的经验。
工春华(2007)则对欠发达国家巴西、阿根廷的住房保障制度进行了分析借鉴。
尽管参照比较所选取的标的国家不一样,但文献的对策建议较一致,均主张政府应承担起住房保障的责任,加强住房领域的宏观调控;加快住房保障法制化建设,为住房保障提供法律保障;发展住房金融事业,拓宽保障性住房的融资渠道;鼓励多方合作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住房保障体系。
在住房保障政策实施的效果方面,邓中荚(2009)从政策测评视角提出了社会保障性住房制度的综合评价模型。
虽然该模型的测评指标和权重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但它提供了一种思路即可以将模糊数学理论应用于住房保障政策测评。
二、微观层面
用房学者对经济适用房的现状、弊端、对策等多方而进行了分析,经济适总结起来有两种对立的观点。
刘琳(2009)反对将现有经济适用房政策纳入住房保障制度范畴,认为经济适用房非但起不到任何保障的作用,反而加剧了资源分配的不公平。
魏建、张昕鹏(2008)主张撤销经济适用房制度,理由是通过对地方政府、开发商、购买者博弈的终济学分析发现经济适用房会造成住房市场的制度性分割,根本无法实现保障目的。
而马光远(2009)则坚持完善经济适用房制度,反对撤销,理由是现阶段经济适用房的存在仍然具有价值。
廉租房李晶(2008)对供给廉租房的必要性进行了研究,指出廉租房政策更符合市场和社会发展需要,同时在解决低收入阶层住房问题上更有效,应该得到不断加强和完善。
汪洁(2009)通过考察海口廉租房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包括强化地方政府职责、广辟房源以及健全居民收入统计与监管机制在内的政策建议。
李辉婕
(2009)为廉租房政策提供了测评方法,建立了新的指标和公式可以对我国31省(市)廉租房的保障水平进行测算,并可用于分析各地廉租房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的适应性。
农民工住房状况农民工住房问题是住房保障制度的重要内容。
为改善农民工
住房状况,学者们提出了加快城中村改造,将农民工纳入住房保障统一体系,提高
农民工改善居住条件的自身能力等建议。
三、总结
近年来,关于我国住房保障领域的研究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有了很大进展,但仍
处于不断发展和完善的阶段。
总结起来我国住房保障领域的研究文献呈现以下特点: 1(研究文献尚缺乏对我国中低收入家庭住房保障范围的科学界定,缺乏对住房
保障目标的准确定位,这容易造成对策建议的可操作性差或者所提方案存在制度性
漏洞。
2(学者的研究多集中在构建传统的住房保障模式内,对新的思路和实践如住房
反向抵押贷款制度和住房保障共有产权制度缺少关注和研究。
新模式的优劣在理论
和实践中尚难以鉴定。
3(文献研究的视角多元,但缺乏细致和深入。
如对住房公积金的研究较忽视。
住房公积金可以在住房保障制度中发挥重要作用,除了保障基本住房权益外,其沉
淀资金还可用于经济适用房建设,其增值收益可用于廉租房建设。
4(文献中对住房保障制度的个案实证研究较少。
参考文献:
[1]刘俊霞(论住房市场失效与住房社会保障制度的构建[J](投资研究,2008,(4):19,
23(
[2]安华(养老保障和住房保障整合发展的探讨[J](中国行政管理,2006,(8)( [3]王盛、高宪哲(共有产权制度保障性住房的有益探索[J](天津经济,2009,(10) [4]丛诚(论财税政策对住房保障体系的支撑[Jl中国房地产金融,2008。
(3):lObl4( [5]陈成文,胡竹君(低收入家庭的住房保障:英、美、日三国的实践模式及其启示[J](中
国软科学。
2008,(7):150,154(
[6]邓中美(社会保障性住房制度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8)(
[7]刘琳(现有经济适用房政策不适合进入住房保障制度[J](中国投资,2009,(9)( [8]魏建,张昕鹏(市场的制度性分割:经济适用房制度的博弈分析[J](山东大学学报:哲
社版,2008。
(1):83,90(
[9]马光远(不可轻苦废除经济适用房[J](长三角,2009,(7)(
[10]李晶(完善保障性租赁住房政策的必要性研究[J](城市规划,2008,(5):45,50( [11]李辉婕(各地区廉租住房保障水平测算及其与经济发展的适应性分析[J](当代财经,
2008,(11):39,42,71(
[12]王凯,侯爱敏,翟青(城市农民工住房问题的研究综述[J](城市发展研究,2010,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