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一、名词解释(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1.文化答:广义文化:它是指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赣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1)广义文化是与人类及人类的创造活动相联系的,是以人为中心的概念。
(2)广义文化是一个历史概念,它涵盖了人类历史的全过程。
(3)广义文化的外延涵盖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的全部。
狭义文化:又称人文文化。
它是某一社会集体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累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1)狭义文化不但以人为中心,而且以人的精神活动为中心,即使观察物化世界,也是以其中的人文精神为内核的。
(2)狭义文化关注的不是个别人的精神活动,而是经历史传承累积和凝聚的共有的、成体系的人文精神。
(3)狭义文化关注的不仅是全人类的普遍共性,而且更注重不同民族、阶层、集团人文精神的特点。
2.两税法答:中唐时期制定的赋役制度。
唐德宗建中元年(?80年),朝廷采用杨炎的建议,颁布实行“两税法”,它以夏、秋两次征税而得名。
其核心内容是以一个家庭的财产状况和田亩数量为依据征收赋税。
同时政府针对商业贸易日益活跃的现实,对茶、酒、盐等商品交易征税,改变多少年来以单一农业税为主的税收结构。
同时还协调了中央与地方税利分割关系。
两税法的实行,使北魏以来的均田制寿终正寝。
后来两税法历代相沿,至明不改。
两税法是唐朝宰相杨炎所创之税法。
3.丝绸之路答:丝绸之路,简称丝路。
是指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时,丝绸之路是横贯欧亚大陆的东西方交通要道。
从西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到东汉明帝派班超出使西域,汉朝共用200余年的时间,打通了通往西域各国的“丝绸之路”。
这条“丝绸之路”不仅交流着物质,也沟通着中外的文化。
中国文化经西域传到中亚乃至欧洲,异域文化如音乐、舞蹈等大量传来,特别是佛教的东传,更是打通西域最明显的结果之一。
4.三省六部制答;三省六部是隋、唐朝廷行政机构。
三省即中书省(隋称内史省)、门下省、尚书省。
中书省负责诏书起草,是决策机构;门下省职掌封驳,为审议机构;尚书省负责政策执行,属行政机构。
尚书省下设六部,即吏部、户部(隋称民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各部长官称尚书,各司其职。
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
5.分封制答:西周建立后,把大批同姓贵族和异姓亲信赐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家,史称封建;所形成的社会制度,就叫分封制。
分封制也称分封制度或封建制,即狭义的“封建”,由共主或中央王朝给王室成员、贵族和功臣分封领地,属于政治制度范畴。
古代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在家庭范围是为宗法制,在国家范围是为分封制。
中国古代帝王分封诸侯的制度。
周灭商和东征以后,曾分封同姓和功臣为诸侯,以为藩屏。
诸侯的君位世袭,在其国内拥有统治权,但对天子有定期朝贡和提供军赋﹑力役等义务。
二.简答题(共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1.狭义文化应把握的要点上什么?答:狭义文化应把握三个要点:①狭义文化不但以人为中心,而且以人的精神活动为中心,即使观察物化世界.也是以其中的人文精神为内核的;②狭义文化关注的不是个别人的精神活动,而是经历史传承累积蟹聚的共有的、成体系的人文精神;③狭义文化关注的不仅是全人类的普遍共性.而且更注重不同民族、阶层、集团人文精神的特点。
2.形成中国区域文化的因素是什么?①自然环境决定着一个地区的人们的生存质量和状态。
因为人得向提供物质的自然讨生计,这是自然环境决定地域人群文化样式的第一个层次,越是人类生活的早期,这一层次的内容起的作用越大。
举个考古发现的远古人类文化遗址的例子说,黄河流域的原始建筑,多是半地穴式的,而在江南地区则流行干栏式结构的居巢。
很明显,气候的干湿起决定性作用。
②地理条件的特殊或得天独厚。
关于地理条件的特殊,可以举古代神仙崇拜浓郁的燕齐地区为例。
何以在那里兴起那样一种信仰?这是因为它们的海洋环境。
有人认为所谓的神仙之说,可能与东海偶然出现的海市蜃楼有关。
关于得天独厚,可以明清晋商鼎盛一时的原因为例。
晋商在明代兴起的原因很多,但山西北靠蒙古,南接中州,西连陕西,东邻河北的交通,以及境内丰富的食盐资源,不能不说是两个得天独厚的条件。
不过,任何一个区域的得天独厚,都是需要外在条件的,所以这样形成的地域文化,往往会因外在条件的丧失而衰落。
③特定区域的人群有明确的区域意识,并与其他区域的人群形成竞争关系。
在这样情况下产生的区域文化最具历史的深度、广度和高度。
典型的例子是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文化的异彩纷呈。
西周分封了许多国家,一开始或许不能完全照顾每个国家在地域上的相对独立,但是随着春秋战国的互相兼并,七国各自的范围,则都是m一定山川条件为依托的。
如燕国北据燕山,西靠太行,自立一方;韩居黄河、伊水、洛水,即所谓三河之地;秦占据雍州,楚以古荆州为£达的基地,齐则始终居青州。
列国并立,激发出的是竞争意识,几乎每一个国家都依据着各自的地利、人和条件,开展政治、经济、文化的以竞强为目标的建设运动。
如魏国针对自己的耕地条件“尽地力之教”;秦国大晕开垦土地,发展小农,来实现“驱农归战’’的目标;齐国则以自己的富裕,广招天下的士人,成为文化中心;赵国则进行军事改制,实行所谓的“胡服骑射”。
这个时代,不仅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问题,而是一方的生存经验成就着一方的强大的问题。
没有哪一次成功的变革,不是有效利用了本土条件和本地人的生活经验的。
所以说,春秋战国时期的开发是深广的,极具区域特色的。
典型的体现就是各国思想文化鲜明的地方特色。
如三晋之地(韩、赵、魏)多法家人物;齐、鲁多儒学、阴阳之士;南楚则是道家的故乡,而它极富地方色彩的楚辞文学,则是诗人运用浪漫主义手法所表现的深深的乡土意识。
没有竞争,就不会有那么强烈的本地意识,也就不会有那样深入的对本土地利、文化资源的开发,当然也就不会有那么灿烂的文化高潮。
④典范人物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可以带出特定地域的文化特色。
我们知道,任何人都有自己的出生地,而且任何人对此都会有所觉知,乡土意识由此而来。
一个地区典范人物的业绩,能持久地感动他的乡亲,中间起重要作用的就是这种乡土意识。
以明清以来安徽桐城为例,那是一个以文章出名的县,即使在今天,那个地方中学生作文水平,也普遍不错。
原因就在那里出过这方面的著名人物方苞、姚鼐。
所以,这里的文人都以“桐城派”自许。
桐城人以文章扬名,方苞、姚鼐等人物的典范作用不可低估。
以此类推,在清代南方学术普遍兴盛的局面下,浙东一带重史学,那是因为黄宗羲的影响;徽州一带尚经术,那是由于戴震的影响。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典范人物是一个地区的“民智资源”。
3.西周王朝的历史功绩是什么?答:西周王朝的历史功绩在于:它在一个广大的地域上,在众多的人群中,敉平了他们各自的族姓界限,在相互融合中“孵化”出一个统一的文化人群,中华民族的基干由此生成,后世一切统一家国社会的建立,都仰仗这一基础。
4.简述朱元璋在明朝初年采取的各项政治措施。
答:朱元璋建立明朝政权后,鉴于元朝宰相的专权,就废除了丞相和元以来的中书省。
皇帝直接领导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将原中书省在地方的权力分割为三,设主管地方行政的承宣布政使、负责监察的提刑按察使和负责军事的都指挥使。
他还把中央总管军校的大都督府分为中、左、右、前、后五都督府,有调兵权的不直接管军队,管理军政的没有调兵权。
为了防止在朝官员和地方官员贪赃枉法,朱元璋设十三道监察御使百余人;为了防止六部官员违法乱纪,又设六科给事中,两者合称科道两衙门。
除上述安排之外,朱元璋还怕受官僚们合伙的欺骗,于是实行特务制,设立锦衣卫,监视大小衙门是否公正,是否有不法行为等。
锦衣卫有自己的监狱,可以直接凭圣旨抓人,用刑尤为残酷。
在地方上,重用乡绅限制府、县官员,利用乡绅建立里甲组织。
在乡村则设立粮长,除负责征收押运税粮、配合地方官教化乡民之外,重要的任务是监督检举官吏、土豪及顽民,并明令粮长举报可直接上报皇帝,这也是保护小农的措施之一。
三.论述题(共2小题,每题20分,共40分)1.简述两汉朝廷选拔官员的文化标准。
答:两汉朝廷选官的方式多种多样,最重要的有察举、征辟、考试等方法。
察举就是选举,是一种由下向上推选官员人才的制度。
有许多科目,其中孝廉、茂才、贤良方正文学三科最血著。
孝廉即孝子廉吏,是两汉人仕的正途之一。
被举的人一般都是州郡的属吏和经学儒士。
茂才即秀才,与孝廉同样重要。
举人侧重政治才干,人数较孝廉为少。
贤良方正文学科,目的是广开言路,每当有天灾时,便多有此科,意在选出能“究天人之际”的读书人,对朝廷有所明示。
三科中,孝廉重德行,茂才重才能,贤良方正则重在学问。
可以这样说,三科取士是政治,也是文化行为,对化导社会以道德身,以学问扬名,有着非常实在的作用。
征辟也是两汉征集贤士为官的一种方法。
这种方法是中央地方并行。
在中央有皇帝征辟和公府征辟,在地方有州郡的征辟。
皇帝的征辟最荣耀,但不经常。
公府和州郡的征辟是士人主要的人仕途径。
因为两汉风尚是,有名望的公卿,以能罗致天名士充当自己的幕僚为荣,所以,天下英才俊士,往往以此作为出身捷径。
汉代的考试是与察举相伴而行的,察举出来的人是否任用,还须经过各种考试,种类有皇帝策试、公府考试、博士弟子课试等。
以上内容就是两汉选拔官员的文化标准。
2.简述佛教的传播及南北特点。
答:佛教产生于印度,约在两汉之交传人中国。
汉武帝通西域,中国与中亚的道路打通,佛教也从西域经丝绸之路传到东土。
最早传人的教义是小乘教派的《四十二章经》,而早期的传教者为西域胡僧。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十分迅速,到三国时,据载在今徐州一带就有成千上万的信众。
也大概从三国时期开始,中国人有了正式的出家人,以后人数迅速增多。
到了魏晋之际,佛教教义已经以大乘经论为主。
大体而言,魏晋南北朝佛教教义的流行可分为两大阶段:前期以般若学为主,代表人物早期有道安,之后有鸠摩罗什及其学生僧肇;后期以涅檠学为主,代表人佛教在南北朝的发展,是有南北之分的。
在南朝,皇帝和士族对佛教都有极大的热情。
皇帝信佛以梁武帝为最甚。
他曾经四次出家,大臣每次都用上亿的钱把他赎回。
此外如齐代的竟陵王萧子显,世家大族如琅琊王氏、陈郡谢氏、庐江何氏等,都崇奉佛法。
不过,南朝士人信佛的特点是“偏于谈理”,这实际是延续了玄学清谈的习惯,他们喜好的是佛教所含的哲理部分;对儒、释、道三家义理往往喜欢作调和之论。
南朝有深厚的中国文化基础,所以在接受外来宗教时显出鲜明的本土色彩。
南朝虽然也大兴佛法,但舍身出家的人相对北方而言数量要少得多,而佛教与中国固有文化的冲突一般也只表现在理论上。
北朝人信佛的特点是“偏于教”,其含义是北朝人的信教重在照佛教所说的去修行,以摆脱轮回,所以特重禅法。
这与北朝多内迁的新兴民族有关,这就使佛教普遍深入民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