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农民诗人臧克家

论农民诗人臧克家

论“农民诗人”臧克家
王爱召镇中心小学王彦霞臧克家,享誉海内外的中国当代诗坛大师,一位传奇的世纪诗翁。

他的坎坷的人生经历,他的朴实的文风,他的淳朴的人品,每一样都在诗坛上释放出耀眼的光芒。

一位老人,一位诗人,就这样让我们牢牢的记住了他。

一、丰富的人生历程,引领着臧克家走向文学创作的道路。

从臧克家的人生历程来看,在他人生的各个成长阶段,臧克家都受到来自不同方面的文学影响。

他从小生活在文化氛围浓厚的家庭中,父亲和祖父都喜欢诗,这对于臧克家来说,无疑是开启了他的爱诗的心智。

而庶祖母和六机匠对于他的影响直接的成为了他步入诗歌王国的引路人。

臧克家说:“故事,就是六机匠的创作,诗的创作,听的人会被他领到一个诗的世界。

我活了90多岁,中外小说也读了不少,但记忆最深、最能打动我的,还是童年时听六机匠讲的那些故事。

”从此,臧克家与诗歌结下了不解之缘。

1923年,臧克家开始了自己的中学生活,同时也接受到了“五四”新思想的影响。

这时的他,如饥似渴的读诗、写诗。

1930年,他被国立青岛大学破格录取。

1933年出版了轰动一时的诗集《烙印》。

然而,正当他满怀激情的进行诗歌创作的时候,文革开始了。

1969年11月,臧克家与夫人郑曼带着他们13岁的小女儿郑苏伊下放到咸宁。

荒凉的向阳湖,一时间聚集了许多的文人墨客。

可他们并不是来这里舞文弄墨的,而是接
受劳动改造的。

盖房、开荒、种地、喂猪、除草。

拿笔杆子的手拿起了铁锹锄头。

然而,臧克家没有绝望,没有消沉,而是从这样的生活中,更多了些对生活对事业的坚定的信念与理想。

在向阳湖畔,臧克家真正的回归了自然。

那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境界,带着他,奔向了诗歌的又一个高峰。

岁月沧桑,锻造了臧克家铁的精神,深邃了他的诗歌的内涵。

正如他自己说的一样:“没有当年的生活,便没有今天的我。

”他的诗风的改变,他的诗风的形成,都没有离开农村这片广阔的天地。

他从事文学创作70余年,共出版诗歌、散文、评论、小说等70余部,不少诗篇已成为中国史诗上的经典之作。

二、抒写农村生活,咏叹农民命运,诗风朴素自然,赞美人性之美。

“我是乡下人,生性爱乡村”。

臧克家如是说。

在他的诗歌创作中,他的诗作关注中国农村的破落,农民的苦难、坚忍与民族的忧患。

作者在《难民》中写道:日头堕到鸟巢里/黄昏还没溶尽归鸡的翅膀/陌生的道路无归宿的薄暮/把这群人度到这座古镇上/沉重的影子,扎根在大街两旁/一簇一簇,像秋郊的禾堆一样/静静的,孤寂的,支撑着一个大的凄凉。

小孩子的哭声乱了大人的心肠/铁门的响声截断了最后一人的脚步/这时,黑夜爬过了古镇的围墙。

作者以素描似的手法,描绘了一幅难民流亡图。

国破而家亡啊。

流亡的人们,身藏苦难,是个人的亦是国家的民族的。

在这首诗里,诗人有着满腔的愤怒,满眼的忧伤以
及满心的忧患。

诗中的难民,面部的表情只剩了凄凉与无奈。

然而,正是这样的表情却叫人心痛难当。

这将近于直白的诗句,散发着泥土气息的诗句,却有着深邃的内涵。

他在《老马》中写到:总得叫大车装个够/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它横竖不说一句话/它有泪只往心里咽/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眼里飘来一道鞭影/它把头沉重地垂下/它抬起头望望前面。

在这首诗中,臧克家对弱势的劳苦大众发出了悲悯和同情之声,对强势阶层的剥削者进行了大胆的斥责和揭露,把自己爱憎分明的感情表达的淋漓尽致。

有泪只往心里咽的弱者,丝毫没有反抗的意识与行动,老马的悲剧命运,又何尝不是那些没有觉醒的劳苦大众的悲剧呢?所以,唤醒民众的觉悟,使之与黑暗的旧社会抗争,这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

那么,怎样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人生呢?臧克家告诉我们: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在诗作《有的人》中,他用对比的手法让我们清楚的看到了那种高踞于人民之上的反动统治者和为人民俯首为“牛”的革命者的不同人生意义,启发我们,为多数人去活,才活的有价值。

他用朴素的语言,赞美了人性的伟大。

正因为有了这样的人,我们才能够冲破黑暗,迎接光明的到来。

臧克家文如其人,品性如玉,一生为人民创作,是真正的农民诗人。

他虽然享誉文坛,却非富豪之家。

他一生艰苦朴素,朴实无华。

据说,他有一件比他大女儿还要长一年的大衣,陪伴着他度过了57个岁月。

他是清贫的,但他却又是最富有的,因为
他的热爱生活的心,因为他热爱人民的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