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健康向上的学校文化
----------学习《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的思考
桥头小学王晓星近期,认真学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学校
管理标准》,学习后我感想颇深,《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充分反映了新形势下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对小学中学教师应有的道德品质和职业行为的基本要求。
其内容及要求对教师的职业道德起着指导作用,是调节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学校、教师与国家、教师与社会相互关系的基本行为准则。
是对教师的全部道德行为和教育教学工作的要求,是学校各项管理规章制度的基本要求。
作为义务教育学校的校长,手中有了标准,就是有了尺度。
因此,学校要根据《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不断加强学校的规章制度建设,通过学校制度化、规范化的管理和教育,不断提高广大小学中学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
学习后,感受良多,特别是标准中“营造健康向上的学校文
化”---71.72条,真是醍醐灌顶。
这几年来,我一直在摸索学校校园文化的建设,特别是校园环境的营造与校园文化的结合,怎样引领学校内涵发展,更大发挥环境育人功能?
我认为,校园环境是师生精神风貌、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的综合体现,是在教育教学和管理实践中逐渐创造生成的。
校园环境建设是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和谐社会的需要,是提升教育内涵、促进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我校办学特色为桥文化。
是经过桥头小学近60年的办学经历和桥头小学是师生面貌、师生实际情况凝炼出来的。
桥头小学因桥而得名,后又因桥而振兴。
在近60年的办学历程里,桥头小学的师生用坚守和责任表现了担当;用温暖和爱心实现了融合;用语言和行动体现了沟通;用高效和耐心凸现了跨越。
桥头小学的老师们用心为孩子们营造了一个温馨的校园,为进程务工孩子们融入城市、融入社会搭建了一座成长的桥梁。
为彰显学校特色、体现学校文化特色---桥文化,营造优美整洁、文明有序、和谐安宁的育人环境,提升校园环境品位,自2012年我担任桥头小学校长以来,一直在探索将学校文化建设和学校环境建设和谐统一,让环境建设体现校园文化,让校园文化引领环境建设。
我认为,依据《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在校园环境建设中应遵循这样几个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原则。
以人文精神培养为核心,以精神文化为重点,
以服务教育教学为宗旨,以素质培养为目标,从校情出发,突出特色。
2.坚持利于发展原则。
通过校园环境建设活动,促进校园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创新校园环境活动内容,拓展校园环境活动领域,为学生的发展、教师的发展和学校的发展创造优良的人文环境。
3.坚持彰显特色原则。
通过校园环境建设,营造温馨、优雅的氛围。
使学校成为师生身心愉悦的成长乐园,从而提高学校综合办学水平,全面推动学生、教师和学校三位一体的和谐发展,形成能够充分展示学校个性魅力和办学特色的校园文化,努力创建绿色环保、干净整洁、健康文明、平安和谐校园。
4.坚持力求环保原则。
通过校园环境建设,将环保理念融入其中,让学校桥文化建设和海绵城市建设巧妙融合。
在实施过程中,校园文化建设应该分为这样的几个层面的:
1.精神文化建设:结合时代精神,确立办学理念、校训和“三风”。
2.制度文化建设:及时进行修改,统一装订各项制度。
3.物质环境文化建设。
各功能室在充分发挥主体功能的同时,根据校园文化和功能室功能特点,进行文化建设。
例如:我校在建设音乐教室时,根据学科特点,确定---清荷为该功能室的主题。
教室后墙一幅大气的荷香图。
为学校教师自己绘制。
桥上是可爱的孩子,桥下是荡荷的小池。
满池的荷花迎风荡漾,和桥上歌唱的孩子一唱一和,依次增高的合唱凳,平日做教学用,社团活动时为合唱排练用。
侧边一排鼓凳子,既是音乐课程拓展用的乐器,又是吉他社团活动时的用具。
为音乐教室平添了更多的动感。
顶上的音符灯为玫红色,如盛开的荷花。
钢琴斜上方一盏雅致的荷花灯和音乐室顶上的音符相映成趣。
音乐学习是为孩子们提升孩子们的素养和激发学习兴趣、增添韵味搭建的桥梁。
黑板上方的“童声轻扬绕莲叶,桥韵浅吟添荷香”诠释了音乐室主题。
4.活动文化建设。
根据学校校园文化和学生实际情况,开展系列文化活动,通过暖心育人、暖心养德、暖心启智、暖心健体、暖心怡情,用学校教育帮助学生追理逐梦,跨桥飞跃,让孩子们感受到人性的善美、生活的快乐和成长的幸福。
5.行为文化建设。
同时,学校的环境建设我觉得还应该注意做到:
1.体现人文精神。
让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每一面墙壁都体现道德和人文教育的意义,激发学生自觉自律,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礼仪规范和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
2.推进素质教育实施进程。
通过优美的校园环境,多彩的文化生活,高雅的艺术情趣,浓厚的学习氛围,科学的人文精神,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形成催人奋进的学校精神、科学进步的价值观和正确的舆论导向,引导学生由他律到自律,激发积极向上、求学奋进的热情,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3.促进学校和谐发展。
通过校园文化建设活动,逐步构建学校有特色,教师有特点,学生有特长,持续、健康发展的桥文化教育。
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
义务教育一直是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中之重。
要努力实现让所有的适龄儿童少年都“上好学”的目标。
义务教育的属性决定,义务教育必须均衡发展。
我们必须看到,推进均衡发展的任务比起实现普及的任务来说,更艰巨、更复杂,用的时间会更长。
现在,我们是最接近实现中华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时刻,《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的适时出台,无疑是对我国义务教育政策的最好阐释。
《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从保障学生平等权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引领教师专业进步、提升教育教学水平、营造美丽和谐环境、建设现代学校制度等六个方面对义务教育提出了详实而具体的要求。
具体指导我们义务教育段工作者怎么实施义务教育,从而贯彻好国家政策法规,达到富国强民的目标。
需要我们思考、实践,再思考、再实践。
《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的出台是对我们教师的一种鞭策,同样也是一份激励。
让我们的教育之路走得更加笃定,坚实。
我们教育人依照《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规范办学、科学办学、人文办学,逐步形成“标准引领、管理规范、内涵发展、富有特色”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