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南极风光一、学情分析教材分析:本课是一篇内容生动,文笔优美的散文性说明文。
课文分为“南极风光”和“南极开发”两部分,重点是“南极风光”的介绍,依次形象生动地介绍了南极冰雪、南极动物和南极光。
文章开始,用“没有……没有……更没有”的句式从反面写出了南极是冰雪的世界,接着写狂风堆成的“雪浪”和“各种各样形状”的“雪堆”。
写南极动物,用了“望而生畏”、“仅有”等词语,说明在那里动物难以生存。
对南极光的描绘,用了一个长长的带比喻的句子,形象地展示了南极光的绚丽和奇特;紧接着用一个双重否定句(“没有……不……”),强调南极光是奇景,“十分罕见”。
“南极开发”部分,介绍南极是一块“宝地”,许多国家在这里建立了科学考察站,我国建立了长城站,中山站。
学生分析:南极,对学生有着极强的吸引力。
已经养成预习习惯的学生是很乐意去收集有关南极的知识材料的。
教师平时在对学生预习能力的培养上要加强,更要激发他们的热情。
同时,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的预习工作,要让他们体会到预习带来的成效,所以要求学生查找资料不能流于形式,而要让他们把收集到的资料通过不同的途径展现出来。
比如,在教学中创设情境,让学生利用文中的句式介绍南极的冰雪和南极光;以南极归来者的身份介绍南极风光;布置交流园地等。
要让学生查找的资料发挥价值,也让这种价值的体现激励学生做好每一课的资料收集工作。
学生虽然已经有了较强的识字能力,但是由于语言习惯和方言影响的原因,对个别字如“绚”的发音很难把握,容易出错。
在字词教学时,虽不必字字俱教,但也要抓住难读字、难写字进行重点的指导。
在词语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运用灵活的方法理解词义,如“晶莹剔透”的理解则通过图片的欣赏让学生感悟;“望而生畏”一词,则通过查字典的方法并结合文章内容,结合说话训练达到对词义的真正理解。
文中描绘南极冰雪和南极光的两句比喻句,写得十分形象、生动、优美。
积累这样的句子对学生来说是学习的一大收获。
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多种形式进行朗读,在词语的理解、句子的品味中体会美感,从而激发主动积累的愿望。
同时,从这两句句子的表达形式看,是很好的“总分”结构的小段落的训练机会。
可以尝试让学生结合内容的拓展进行课文内容的延伸和表达方法的训练。
在教学过程中,安排不同难度,不同层次的表达训练机会,如运用比喻句介绍南极冰雪的形状、南极光以及综合介绍南极风光等。
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语言运用这种能力迁移方式,产生一种能把南极风光介绍给大家的自豪感,让学生的情感在表白的过程中得到升华。
二、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10个生字:潺、庄、糙、隧、剔、瘠、绚、焰、曳、旗。
理解并积累“晶莹剔透、绚丽夺目、望而生畏、惊叹不已、摇曳”等词语。
2、朗读并积累描绘南极冰雪和南极光的两句比喻句,并借助图片展开想象,尝试运用比喻句练习说话。
3、引导学生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南极风光奇异而神秘的特点,表达对南极风光的赞美之情,激发学生亲近自然、盼望南极更美好的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并感受南极奇异而美丽的特点。
2、理解文中的比喻句,并借助图片展开想象,尝试运用比喻句练习说话。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五、教学时间:一课时六、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1、(出示冰天雪地图片)知道这是哪儿吗?(板书:南极)2、能用一个词语来说说你知道的南极吗?出示填空:()的南极(预设:冰天雪地、白茫茫、神秘、美丽)3、(出示南极地图)南极位于地球的最南端,是人类最晚到达的大陆,也称为第七大陆,那里是一个白茫茫的世界,读读这段话。
出示:地球上的南极是一个白茫茫的冰雪世界。
在那里,没有奔腾的江河和潺潺的溪流,没有茂盛的树木和青葱的小草,更没有长满各种庄稼的田野。
(1)个别读。
(2)同学们看出来了吗,这是一句?(排比句)(3)(三个“没有”显示红色字体)在这里作者连用了三个“没有”,强调了南极是一个看不到绿色生命的冰雪世界。
(4)老师想和你们一起再来读读这段话。
引读。
4、那里究竟有什么呢?今天我们就去领略一下那里的风光。
(补充课题:24 南极风光)齐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2-6节,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试着完成填空。
2、检查反馈。
(1)出示词语:潺潺粗糙隧道晶莹剔透绚丽夺目摇曳贫瘠惊叹不已一掠而过正音:糙、隧辨形:瘠、隧(2)出示填空:在南极,有,有,有,还有。
(交流板书:冰雪、动物、南极光、地下宝藏)(3)能不能学学第一节的表达方式,加上形容词,使句子表达更形象。
出示填空:在南极,有的,有的,有的,还有的。
(预设:晶莹剔透的冰雪;稀少的动物;绚丽夺目的南极光;丰富的地下宝藏。
)三、研读品味,深入理解。
过渡:在这些风光里,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交流学习:(一)南极光1、你为什么对南极光这样感兴趣?出示句子:南极有一种十分罕见的景象,那就是南极光。
几百年来,凡是见过南极光的人,没有一个不为这奇景惊叹不已的。
2、指名读句。
3、理解“惊叹不已”。
(因惊讶而不停地赞叹。
)这句话的意思是……(凡是见过南极光的人都感到十分震惊,并连连赞叹。
)4、指导朗读:作者运用(凡是……没有……不……变红)这样的句式来强调了南极光是一种极为罕见的奇景,加重了语气。
能把句子读好吗?(个别读、齐读)5、过渡:究竟是什么样的奇景让那么多的人惊叹不已呢?出示句子:在漫长的极夜中,突然,漆黑的天幕上闪现出绚丽夺目的光彩,有时像空中垂下的帘幕,有时像不断蹿动的火焰,有时像强大的探照灯光动荡摇曳,有时像天上的流星一掠而过。
(1)女生读。
点评。
(2)在南极,大约有半年的时间都看不到太阳,那就叫做极夜,在这漫长的黑夜中,就出现了南极光。
想不想亲眼目睹它的风采。
屏住呼吸,睁大眼睛,看仔细哦!(媒体出示)(3)看了画面,你有什么感受?(交流板书:绚丽夺目)理解“绚丽夺目”。
(形容东西光彩照人)作者连用了四个“有时像……”,既写出了南极光的美,又写出了南极光的变化之快。
能把你的感受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吗?(个别读)(5)引背:南极光是那么的不可思议,那么的让人着迷。
让我们一起边看图边试着在脑海中记一记。
(二)冰雪1、过渡:其实,不仅南极光是神奇、美丽的,南极冰雪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
喜欢南极冰雪的同学请读读第2节,用书上的词语说说南极冰雪的特点。
(板书:晶莹剔透、造型奇异)理解“晶莹剔透”。
(形容器物精致、光亮通明,结构细巧。
)2、(出示图片)看,南极的冰雪像水晶、钻石、玛瑙那样光亮而透明,它们造型各异,有的像——有的像——有的像——3、想象说话:(出示图片)再瞧,风还把雪堆成了其它各种形状……出示句式:风还把雪堆成了其它各种形状,有的像,有的像,有的像,真是。
4、小结:风能把雪玩出那么多把戏来,真了不起,难怪人们称它为——大自然的雕塑家。
让我们和着音乐一起来赞一赞这位大自然的雕塑家吧!(配乐齐读)(三)动物1、过渡:南极的极度严寒和冰雪对于动物而言又是怎样的呢?自由读第3节,从文中找出一个词语来形容。
(板书:望而生畏)理解“望而生畏”。
(看见了就害怕)2、哪些动物成了这儿仅有的居民?(企鹅、海豹、鲸、一些海鸟)3、这些生长在如此恶劣环境下的居民有些什么特点呢?(交流有关南极动物的资料)(四)地下宝藏1、过渡:虽然南极的严寒、狂风、冰雪是极为不利的自然条件,但是它却是一块“宝地”。
这里有十分丰富的地下宝藏。
2、简介宝藏资料。
(南极拥有世界上最大的铁矿、煤田,还有大量的稀有金属,比如:铀、钼,这些都是国家发展重要的资源。
还有丰富的淡水资源和海洋资源。
)3、简介南极考察队:我国在南极建立了长城和中山两个考察站,那些为了祖国来到南极考察的人们,与严寒和孤寂相伴,是什么支撑他们告别祖国和亲人奔赴南极,在冰天雪地,暴风肆虐的南极洲,把庄严地五星红旗高高飘扬在南极上空?这便是极其可贵的南极精神。
他们不畏艰险,对南极进行了多次考察,可那里还有很多未知的领域等着我们去探索。
正如文中所说——南极的明天在向我们招手!4、指导朗读:让我们用自豪的语气读读课文最后两节。
四、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1、总结:今天,我们通过学习课文,目睹了那令人惊叹不已的南极光,欣赏那晶莹剔透、造型各异的冰雪雕塑,还拜访了那里的永久居民——企鹅、海豹等。
南极的风光真是神奇而又美丽。
2、作业:老师知道同学们还想对南极做进一步的了解,如:我国的南极科考实验取得了哪些进展?课后,请同学们继续查找资料,我们下节课再来交流。
七、练习设计:1、比一比,组词造( ) 惕( ) 隧( ) 脊( )糙( ) 剔( ) 随( ) 瘠( )1、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光滑—()酷热—()肥沃—()短暂—()2、照样子用划线的词语写一段话(二选一)(1)有的地方,风还把雪堆成各种各样的形状:有的像隧道,有的像悬崖,有的像宫殿,晶莹剔透,造型奇异。
(2)在漫长的极夜中,突然,漆黑的天幕上闪现出绚丽夺目的光彩,有时像空中垂下的帘幕,有时像不断蹿动的火焰,有时像强大的探照灯光动荡摇曳,有时像天上的流星一掠而过。
4、实践活动寻找描绘南极风光的图片,收集、摘录描绘南极风光的语句,在小组或班级里交流。
八、板书设计24 南极风光冰雪晶莹剔透造型奇异动物望而生畏南极光绚丽夺目神秘奇异明天更好九、教学反思本篇课文,是一篇文质优美的说明性的散文。
如果教学的重点落实在语言文字的理解和内容的把握上,是可以达到读通、读懂课文的目的的。
但欠缺了情感因素的教学会显得呆板和单薄。
所以在教学中,调动学生的情感,让他们自始至终用自己的身心去阅读,学习的效果会更好。
当然,情感也不是一触即发的,也不可能始终保持高调,只有合理地安排,才能让学生在对文章的学习中,真正表达对南极风光的赞美之情,激发他们亲近自然、盼望南极更美好的情感。
(一)初步感知,有所触动对于三下的学生来说,对课文的初步感知,在预习的时候已经产生了。
可以组织学生在课前进行网上查询,了解、收集有关南极的各种地理资料以及科考人员在南极考察的资料,这样丰富了学生对南极神秘之地的感性认识,也鼓励他们为学习本课作准备。
在课文的初读中,以“想一想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南极的哪些风光?”这一问题,引导学生归纳,帮助学生把握课文脉络,做到整体感知。
也让学生在对这些内容的初步感知中,激发进一步了解南极的愿望。
(二)细细研读,深入理解研读课文中,紧紧抓住文中两句比喻句的教学,运用信息技术既展示各种真实景观,又引导展开想象,联系课文理解内容。
在教学南极冰雪这一部分时,设计“有的地方,风还把雪堆成各种各样的形状:有的像____,有的像____,有的像____,晶莹剔透,造型奇异。
”引导学生结合画面和生活经验进行交流,然后教师进行总结:不管什么形状,它们都有一个特点,即——晶莹剔透,造型奇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