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结果补语小句分析和小句的内部结构

结果补语小句分析和小句的内部结构

“阿Q ”和谓语成分“哭”, 但没有时态( tense ) 。如 ( 2) a 所示( 暂时不考虑其中的“了”) :
( 2) a. 唱[ SC阿 Q 哭] → ( b. 阿 Q i[ 唱[ SC ti哭] ] )
本文及本刊 同时发表的一组文章是荷兰莱顿大学和北京大学合作项目“汉语结果补语研 究”和中国 教育部“十五” 规划博士点 项目“汉语特殊动词和复杂动词论元结构研究”( 项目批准号: 01JB740003) 研究成果的一部 分。该项研 究得到荷兰 国家科学会( N WO ) 、荷兰莱顿大学、荷兰国际亚洲研究 院( IIA S) 和中国教 育部、北京大 学汉语语言学 研究中心研 究基金的资助, 论文写作中得到黄正德、郑礼珊、蔡维天等的补 充和指正, 特此一并致谢。
二、补语小句分析中需要讨论的 几个问题
下面要讨论补语小句分析中值得注意的几 个问题。包括结构中 NP( 包括小句的主语名词 和主句的主语名词) 的语法性质问题, 以及主句 结构中 VP 的构造形式问题。
1. 关于 NP 的语法性质 “补 语小句分 析”的一个 重要原 则就是, 补 语小句中的主语名词只跟小句的谓语动词有句 法和语义 的联系, 而跟主 句的谓语 动词 并没有 直接的联系。 比如 不及 物结 果补 语结 构( 1) “阿 Q 唱哭 了”, 表面上看好像 其中“阿 Q”跟主句谓语动词 “唱”也会有某种联系, 至少有语义上的联系, 即 “阿 Q ”就 是“唱的人”。其实这只不过是受到人 们头 脑中关 于现 实世 界百 科知识 的影 响[ 3] , 即 当人 们听到由 于“唱”这 个动作行 为而导致 “阿 Q 哭”的结果时, 一般总会联想到“唱的人”就是 “阿 Q”。但根据补语小句分析, “阿Q ”和“唱”在
中图分类号: H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7023( 2006) 04-0040-07
作者 简介: R int Sy besma ( 1960—) , 男, 语言学 博士, 荷 兰莱顿大 学汉学院教 授, 北 京大学 汉语语 言学研
究中心 兼职研究员; 沈阳( 1955—) , 男, 上海人, 语言学博士, 北京大学中文系 教授, 北京大 学汉语语 言学研究
·4 1·
2006 年第 4 期
句法 结构和语义角 色上都没 有任何联 系 。换 句 话说, ( 1) 和下面 的( 6) 在句法结 构和语义 关 系上应该没有什么不同。比较:
( 6) 肚子笑疼了。( 肚子i[ 笑[ t SC i疼了] ] ) 如果说对于 ( 1) “阿 Q 唱哭了 ”中 “阿 Q ”与 “唱 ”是不 是有 句法 和 语义 的联 系还 有争 议 的 话, 那么对于 ( 6) “肚子笑 疼了”, 则毫 无疑问 其 中 的小 句主语“肚子”, 只 可能与小 句谓语“疼” 有 句法和 语义的联 系, 而与 主句谓 语动词“笑” 并没有任何关系。 在及 物的结果 补语结 构中, 补语 小句的 主 语跟主句谓语动词也没有句法和语义联系。不 仅在( 4) “小 D 唱哭了阿 Q”这样的句子中, 很明 显 “阿 Q”既不 是主句动 词“唱”的主语 ( 施 事) , 也不是“唱”的宾语( 客体) , 而且在下面( 7) 中也 是同样的情况。比较: ( 7) 小 D 打死了阿 Q。
跟( 3) 的情况 相同, 由于 小句没 有时态, 所 以小句中的各种成分都需要分别移出以便获得 句法允准。小句的 主语“阿 Q”由于在小句内无 法获得格, 所以 必须前移 到最临近 的能 被句法 允准的位置。在( 3) 中这个最临近的位置是句子 的大主语位置, 而在( 5) 中, 由于 v0 的存在, 这个 最邻近的位置则是 VP 的 Spec 位置[ 1] [2] 。而( 5) 中前移到句 子大主语 位置的成 分则 是在 vP 的 Spec 位 置生成 并且 作为 事件 引 发者 或结 果致 使者的外部论元“小D”。与( 3) 相同, ( 5) 中小句 的谓语“哭”也需要先移到主要动词V 0 “唱”的位 置上, 并 与 之合 并为 一个 动 结式 复合 动 词“唱 哭”, 并且最终一起 前移到 vP 的中心 语 v 0 位置 上。这样才生成( 4) a 这个句子。
→ ( b. 阿 Q i[ 唱[ t SC i 哭] ] ) 从结构 变化 形式 上看, 这 种 VP 结构 有点 像 非宾 格结 构( unaccusativ es) , 因 为后 者 也没 有外部论元, 只有内部论元, 而且内部论元同样 既可 以 后置 作宾 语, 也可 以 前移 作主 语 ( 至于 ( 9) 是不是非宾格结构, 下面还要讨论) 。当然, 对( 9) 作另一种分析似乎也未尝不 可, 即“阿 Q ” 本来 就是全句 的大主语, 并且 从主句动 词“唱” 获得论元指派, 同时根据论元准则, 补语小句的 谓语 “哭”则需要 指派另一 个论元成 分, 而这个 成分则是一个空代词 Pro 。这种分析最大的不 同点是认为 “阿 Q”并不是前移的小句主语。如 ( 10) 所示: ( 10) 阿Q 唱[ SC Pro 哭] ] 由于篇 幅限制, 这里 不能更 多地讨 论( 10) 这种看起来同样是补语小句的分析中可能存在 的问题。但至少采用本文( 9) 的分析有这样几个 优点: 首先, 采用( 9) 的 分析, 可以统 一处 理汉语 中 ( 1) “阿 Q 唱 哭 了”和 ( 6) “肚 子笑 疼 了 ”, 而 ( 10) 则显然无法用同一种办法来处理( 6) 。而且 许多研究证明, ( 9) 的分析不仅适用于汉语的结 果补语结构, 而且也适用于对其他语言的分析, 并且 不需要做 太大的技 术调整, 而( 10) 的分析 则同样很难做到这一点。 其次, 根据( 9) 的 分析, 汉语所 有不 及物的 结 果补语结 构, 如 ( 1) 和 ( 6) , 都没有 外部论 元。 这就很容易进一步说明不及物结构( 1) “阿Q 唱 哭了”与及物结构( 4) “小 D 唱哭了 阿 Q ”的区别
( 4) a. 小 D 唱哭了阿 Q。 b. [ vP小D [ V P唱 [ SC阿 Q 哭] ] ]
( 5) 中的 VP 层与( 3) 中的 VP 层完全相同: 主要 动词“唱”表 示一个动 作事件, 作为 动词补 语的 小句 “阿 Q 哭”则 表明 这个 事件 的终 点结 果。在( 5) 中主要是多了一个由 vP 层提供的引 发“唱”这一事件的外部致使 论元“小 D”。这个 句子 在 语义 上可 以整 体分 析 为: 有一 个 由“小 D”引发的“唱”的事件, 而这个 事件造成 的结果 是“阿Q 哭”。或者不严格地说, 这句话的意思就 是“( 小 D) 唱歌致使阿 Q 哭”。
歌”就并不是 主句 谓语动 词“写”和“唱”的句法 主语和施事论元。比较:
( 8) a. 这篇文章写酸了我的手。 b. 这首歌唱哭了阿 Q。
2. 关于VP 的构造形式 前面提到不及物结果补语结构中的 V P, 如 ( 1) “张三唱哭了”, 其中只包含一个主要动词和 一个内部论元( 补语小句) , 没有外部论元。补语 小句的主 语前移到 主句的主 语位置, 才 生成了 ( 1) 这个句子。不妨再看一下这个例子( 即( 2) ) : ( 9) a. 唱[ ( 1997) SC阿 Q 哭]
结果补语小句分析和小句的内部结构
□ Rint Sybesma1, 沈 阳2
( 1. 荷 兰莱顿大学 汉学院; 2. 北京大学 中文系, 北京 100871)
摘要: 补语小句分析中有 两个值得注意的问 题, 即结果 补语结构 中 N P 的句法语 义性质和 V P 的构造形
式。在结果补语小句的内部结构中, “了”是小句中“体投射”的中心词, 即 补语小句的谓语动词 要先通过向小
及物的结果补语结构与不及物的结果补语 结构 最主要的 区别在于, 在及 物性结 构中存 在 一 个 包 含 外 部 论 元 的 短 语 结 构 层。 根 据 Chom sky 的观点[4] , 这个句法层次可以称为“v P ( 小 VP) ”。这个层次主要作用是为“VP( 大 VP) ” 表达的事件提供一个作为“引发者”或“致使者”的 外部论元。及物性结果补语结构( 4) a 的底层结构 如( 4) b 所 示, 而( 5) 则 是这 个结 构 生成 过程 的 简化树形图( 同样暂时不考虑其中的“了”) :
·40·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由于 补语小句 没有时 态, 不是完 整的句 子 结构, 因此 小句中的 各种成份 都需要 分别移 出 以便 获得句法允准。如( 2) b 所示, 小句的 主语 “阿 Q”, 就 需要前 移到 句子的 大主语 位置以 获 得“格( Case ) ”指派。而小句的谓语“哭”, 则需要 前移 到主要动词 V0 “唱”的位置上, 并最终与 之 合 并为 一个动 结式复 合动词 ( v er b co mpound) “唱哭”。这样才生成( 1) 这个句子。下面( 3) 是这 个 结构生成 过程的简 化树形图 ( 同样 暂时不 考 虑其中的“了”) :
句内 A spP 的中心词“了”位置的移位来建立 整个句子的“T 链条”, 才能保证句子得到完整的时态解释。“小句
理论”对分析汉语结果 补语结构和相关结构 都具有较强的解释 力, 是汉语 研究中一种值得重视 的句法和语义
分析理论。
关键词: 补语小句; N P 的语法性质; V P 的构造形式; 小句的内部结构; 体投射; T 链条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中心研究员, 荷兰莱顿大学访问研究员, 研究方向为现 代汉语语法。
基金项目: 教育部“十五”规划博士点项目( 01JB740003)
收稿日期: 2006-02-02
一、“小句理论”和汉语结果补语结构分析
采 用“小 句 ( sm all clause) ”来 分析 汉 语 的 结 果补 语结构, 是 Sy besm a[1] [2] 在 H oekstr a[ 3] 提 出 的 “小句 理论”的 基 础上 逐步 完善 发展 起 来 的。这种句法分析理论的基本假设是: 汉语结果 补语结构中的主句谓语动词表达一个非状态性 的动作行为, 这个动词所表达的动作行为, 没有 作用的范围和到达的终点。但同时这 个动词又 带有 一个由简 单主谓结 构构成 的小句 性补语, 这个结果补语小句则为没有终点的动作行为提 供作用的范围和到达的终点。通俗地说就是: 这 种结 构中的主 句动词表 示动作 行为, 而补语 小 句则 表示致使 结果, 二者合起 来表示 一个完 整 的“动作- 结果”事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