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五苓散验案集

五苓散验案集

五苓散验案集 (转)发布: 2009-5-10 14:43 | 作者: 忘机 | 来源: 复兴中医网五苓散验案集一、蓄水俞长荣医案:一程姓病人,证见高热口渴,谵语不眠,小便短赤,脉浮洪大。

连给大剂人参白虎汤三剂,不但证状元减,口渴反而增剧。

我素遵家训(家父酬胃:伤寒方治病效若样鼓,但用之不当,祸亦不浅。

凡伤寒用药逾三剂而病不减者,就要退让高明,万勿固执己见,贻误病人。

先祖有“伤寒不过三”遗训),因此向病家告辞,请其改延他医。

可是病家苦苦挽留,诚恳之情,又使我难以推却。

正踌躇间,恰病者邻居程某来访,谓:他不知医理,但闻乡前辈某曾治一病人,口渴喜热饮,后用桂附之类云云。

我猛然大悟,急问病者,喜热饮否?答道:喜热饮,虽至手不可近,亦一饮而尽。

再细察其舌,质红无苔而滑。

因思:脉浮洪大,发热,虽似白虎证,但口渴喜热饮实非白虎汤所宜。

此乃无根之火上浮,故口渴喜热,舌红而滑;虚火扰及神明,故谵语,火不归位,膀胱气化失职,故小便短赤。

当按膀胱蓄水证治之。

选用五苓散改汤剂,桂枝用肉桂以引火归元(每剂用桂八分研末,分两次冲服)。

仅两剂,热退口和,小便清利。

后调理半月复元。

(《伤寒论汇要分析b1964:57—58)按语;辨证眼目为渴喜热饮、舌滑,为太阳膀胱蓄水,津凝不滋所致,与五苓散化气行水,津布则口和热退而病愈。

二、水逆江应宿医案;一仆人,19岁。

患伤寒发热,饮食下咽,少顷尽吐,喜饮凉水,入咽亦吐,号叫不定,脉洪大浮滑,此水逆证,投五苓散而愈。

(《名医类案1957;124)按语:本案乃蓄水之重证。

水蓄于下,膀胱气化功能失职,水饮内停,气不布律,津液不能敷布于口,故渴欲饮水。

然而内停之水饮较重,上千胃腑,胃失和降,故所饮之水,必拒而不受,以致水入则吐,而吐后仍然渴饮。

于是饮水而渴不解,呕吐而水饮不除,大论谓之“水逆”,乃蓄水之严重者,可用五苓散化气行水以治其本。

三、消渴(尿崩症)李克绍医案:王某,男,7岁,1975年7月13日就诊。

患儿多饮多尿,在当地医院检查尿比重为1、007,诊断为“尿崩症”,治疗无效。

诊见神色、脉象无异常,惟舌色淡有白滑苔,像刷一层薄薄不匀的浆糊似的。

因思此证可能是水饮内结,阻碍津液的输布,所以才渴欲饮水,饮不解渴。

其多尿只是多饮所致,属于诱导性,能使不褐少饮,尿量自会减少。

因与五苓散方:白术12克,茯苓9克,泽泻6克,桂枝6克,猪苓s克,水煎(《伤寒解惑论》1978:126)按语:舌苔白滑是辨识水气内停的一个主要特征。

水气内停,滓液不布,则见口渴,饮多则溲亦多。

临床要审时度势,紧抓主证,不可坐等小便不利、发热之证俱全,才施以五苓散治疗。

当然,如果消渴见舌红少苔,脉细数者,则为阴律亏虚,本方又当为禁用之列。

四、失音刘渡舟医案:碧某,女,1987年10月26日就诊。

病失音四个多月,已到了不能言语的程度,而由其家人代诉病情。

曾服用大量滋阴清热之品及西药,均末获效。

患者音哑无声.咽喉憋塞,口渴欲饮,头目眩晕。

间其大便尚调,惟排溺不利,色白而不黄。

切其脉沉,视其舌则淡嫩,苔水而滑。

治须温阳下气,上利咽喉,伐水消阴,下利小便.方用五苓散为最宜。

茯苓30克,猪苓15克,泽泻16克,白术10克,桂枝10克。

服药5剂,咽喉憋闷大减,多年小便不解症状亦除。

惟有鼻塞为甚,嗅觉不敏,于上方加麻黄o.5克,续服3剂,病愈。

从此未见复发。

(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B9;<3>:20)按语:此水气不化,津液不行,阳气不能温照,阴气上蔽咽喉之证。

夫津液者,可滋润官窍,今水蓄而不化津,则有凝必有缺.是以咽干、口渴欲饮、小便不利迭现。

水为阴邪,头为诸阳之会,阴水上凌,则头目眩晕。

舌脉之象,亦皆为阴凝不化之证。

前医不识,见有咽干口渴,以为肺胃律液不足,妄投甘寒滋柔之品,反助阴伐阳,使水凝不去。

须用五苔散温阳化气,上利咽喉,下通小便,待水化律布而病愈。

五、呃逆彭国钧医案:范某某,男,46岁。

患呃逆5天,伴口吐清水,腹胀满,小便不利曾在当地服中药丁香柿蒂散数剂而不能止,于1987年4月2日来我院中医门诊求治。

证见面白,精神疲倦乏力,头晕,不喜言语,呃声沉缓有力,时时欲吐,腹部胀大,烦躁不知所就,舌淡、苔白,脉浮弦,证届水饮寒邪,阻遏中焦,胃失和降,气机逆乱。

仿《伤寒论》:“伤寒,呃而腹满,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即愈。

”遂予以五苓散加良姜,服2剂,诸症悉除。

(湖南中医杂志1989;(4);15)按语:中焦本寒,又加水饮停滞,胃气失和,致发呃逆。

故用五苓散温化水饮,加良姜以温胃散寒,寒饮一去,胃气和降,呃逆自止。

六、癫痫刘景棋医案:陈某某,男,45岁,1979年7月20日初诊。

患癫痫已三年,为受惊后而起,最初每月数发,近半年来每天发作,发则不省人事,惊叫抽搐,项背强直,口吐涎沫,每次发作约持续八至十二分钟,屡用西药,未能控制。

口渴自汗。

苔薄白,脉浮滑。

辨证:气化不行,水饮上冲。

治则:化气行水,怯风止痉。

处方:茯苓18克,猪苓18克,桂枝18克,白术18克,泽泻30克,钻地风30克,千年健30 克,钩藤30克,防风21克。

服6剂已控制发作。

服24剂,临床治愈。

疗后3年无复发。

(《经方验肥987:101—102)按语;五苓散治病痛,国内外均有报道,本方对水饮型癫痫,疗效甚佳。

七、解颅(脑积水)杨君医案:李某某,男,9个月。

患儿出生后至第7个月前一切正常,第7个月后,发现有手不灵活,有腿活动能力较差,之后患儿头部明显迅速增大,到8个月时双眼已呈“落日”状,头部青筋显露,颜面紫红,头不能拾,四肢不能活动,身体极度消瘦。

头围56厘米,前后囱门扩大而饱满,凸出于颅骨。

先后经数个医院诊断为脑积水。

处方:茯苓、大腹皮各15克,猪苓、泽泻、牛膝、车前子各10克,白术5克,桂枝2克。

水煎顿服。

服药后尿量明显增多,大便亦呈稀水状,至服完第6剂药后,囱门明显凹陷,面色渐转红润。

前后共服药27剂,息儿四肢渐能活动,颈部亦有力,能抬头活动,囱门未再凸起而痊愈。

服药期未出现任何不良反应。

7年半后追访,患儿已9岁,精神饱满,智力良好,没思过其它疾病,头围仍为56厘米,惟右手腕部以下发育欠佳,活动力较差。

身高、体重均与同年龄健康儿童无异。

(新医药学杂志1978)按语:脑积水症类似中医“解颅”。

有虚实之别属实者,每由水液内蓄、上泛颅脑而发;属虚者,多由精不生髓、骨不得充,以致囱门开大所致。

由于五苓散具有渗湿利尿作用,既可以减少脑脊液的产生,又增加了脑脊液的吸收,从而降低了颅内压,对脑积水属实者有效。

此例脑积水兼见目肿、消瘦、四肢不能活动,显系脾肾功能失调,水液内蓄上泛所引起.故主以五苓散,27剂即获痊愈。

八、头痛严仲庆医案:顾某某,女,24岁,1983年1月23日入院。

发作性头痛,伴右半身抽搐,短暂意识障碍反复发作近三年。

曾4次住院治疗,发作期间渐趋缩短,多次脑电图、脑血流图及颅片检查无异常发现。

四天前上夜班,突然感到剧烈头痛,两侧太阳穴及前额尤甚,经治疗无效而收入本科病房,拟诊为血管神经性头痛,癫痫待排。

诊见头痛欲裂,入夜益剧,甚则四肢捶床,抱头痛哭,口干,渴饮,舌红、苔微黄而少,脉细数。

予清热平肝,祛风涤痰之剂不应。

细询之,知其虽口干渴饮,但小便却不多。

故撇开头痛一症,但从口干渴饮,小便反不多入手,于五苓散原方:猪苓、茯苓、泽泻、白术、桂枝各l0克。

是夜头痛即未发作。

7剂后痛止出院.嘱续服一个月年余,末见复发。

(新中医1989;(5>;47)按语:水蓄膀胱,经脉不利,不通则痛。

治用五苓散通利膀胱经脉之水气,则经通窍畅而愈,足见经方之鬼斧神工。

九、耳鸣吴克纯医案:徐某某,男,32岁,l982年9月8日诊。

思者耳鸣3月余,曾服小柴胡汤、龙胆泻肝汤、黄连温胆汤、耳聋左慈丸、补中益气汤等60余剂皆乏效。

到诊:两耳内有蝉鸣之声,时或如风入耳,听音不清。

查体质壮实,饮食、大便正常,小便日数次,色淡不黄,舌质淡红、苔白,脉浮,两耳内未发现异常变化。

此清窍不畅而致耳呜。

以上病治下,上窍不畅,泻下窍,以利小便之法治之。

试投五苓散加味;泽泻30克,茯苓、白术各15克,猪苓12克,桂枝、石菖蒲各9克。

服一剂后,小便次数增多,耳鸣渐减,连服5剂,耳鸣消失。

(新中医19895<5):47)按语:肾开窍于耳,主二阴。

肾不化气,水泛清窍,亦可致耳呜、耳聋。

采用五苓散化气行水之法,利小便,泄下窍,下窍通而上窍畅,耳鸣随之而愈。

十、眩晕董圣群医案:张某某,女,37岁。

反复发作性眩晕、恶心、呕吐四年,再发作加剧4天。

经五官科检查,诊断为内耳眩晕病。

舌质淡苔白,脉濡。

处方:泽泻20克,猪苓12克,茯苓12克,白术lo克,桂枝10克,每日一剂,煎汤200毫升,分三次服。

服药三天后眩晕、耳呜、恶心、呕吐明显减轻,服药一周后症状完全消失。

按语:以方测证,还应省口渴,小便不利等症,方为用五苓散的对之机。

十一、能近怯远证(假性近视)钱光明医案:杨某,男,14岁,1985年6月10日初诊。

患儿近来视力下降,1985年5月在校普察视力,双眼均为o.1,经本院眼科检查角膜透明,无水肿和云翳;晶体透明,眼底视盘清,A :F=2/3,黄斑部光反射存在。

排除眼科其他疾患,诊断为假性近视。

后经同学介绍求治,余想五苓散为通阳化气利水之剂,似可缓解睫状肌水肿痉挛状态,询知渴欲饮水,查舌淡苔白厚,脉和缓,子五苓散:泽泻20克,猪苓、云苓、焦白术各10克,桂枝8克(治疗中停用其他一切中西药),水煎服。

5剂后自觉视力好转,上课可不戴眼镜,上方再予10剂。

一月后复查视力:左眼为o.5,右眼为o.6,继服上方5剂,以资巩固。

按语:假性近视属中医“能近怯远证”,古人认为是阳微阴盛,以致阳被阴浸,光华发越于近,多用定志九或补肾药治疗。

西医学认为假性近视为在校青少年的眼科多发病,多因不正确的看书引起睫状肌水肿痉挛,而失其调节的一种功能性变化,五苓散为通阳化气利水之剂,据报道有缓解睫状肌水肿痉挛的作用,故守本方而取效。

十二、低热孙会文医案:刘某某,男,53岁。

低效月余,体温37.5—38℃,病者倦怠无力,脘腹痞闷,口谈乏味,大便稀溏,化验大便常有不消化食物。

脉沉弦,苔白腻。

辨为湿困脾胃,方处五苓散治之。

病者服药10剂,诸症均见好转,体温恢复正常,继用人参健脾丸善后。

(湖北中医杂志1982;(4);36)按语:本案低热,脉证合参,当为湿困脾胃,遵“内经: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之原则,除湿乃是当务之急。

五苓散健脾渗利水湿,湿去脾胃功复则低热得除。

盖发热一证,成因繁多,贵在审因论治,切忌妄投苦寒,否则,冰胃败脾,不一而足。

十三、背寒冷孙会文医案:孙某某,男,55岁。

近一年来,患者背部有手掌之大发冷处,即使穿棉背心也觉寒风袭入。

某医投于当归生姜羊肉汤乏效,延余诊治。

脉弦滑,苔白湿润,辨证为“饮留心下”,选方五苓散治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