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生政治关注意识的调查报告 5900字

大学生政治关注意识的调查报告 5900字

三一文库()
〔大学生政治关注意识的调查报告
5900字〕
大学生政治关注意识的调查报告
摘要
革命先驱李大钊曾经说过:“青年者,人生之玉,人生
之春,人生之华也。

”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政治的民主建设、社会的稳定和谐,与青年一代积极的政治参与密不可分。

在青年人中,大学生是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的特殊群体。

与其他群体相比,他们思想活跃,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政治参与意识。

大学生对政治的关注和参与程度对我国的政治民主化
有直接的影响,对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对大学生政治关注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对于合理引导大学生
参与政治生活,帮助大学生健康成长,特别是推进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现代化、制度化建设都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20xx 年12月,笔者针对大学生的政治关注情况进行了一次专题调查,试图以此来了解当代大学生政治思想的现状。

关键词:80后;大学生;政治;关注情况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有希望,未来的发展就有希望”。

大学生是青年中的中坚力量,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和祖国的未来。

大学生对政治关注和参与,是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政治关注程度和参与水平的高低对促进公民意识觉醒,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一、调查问卷综合分析
(一)调查样本概述
笔者根据调查的主题设计了调查问卷。

本次调查以问卷调查为主,在不同学院、不同专业的学生中进行抽样调查研究。

本次调查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进行,同时兼顾文理学科、不同专业,随机抽取一定数量的学生作为调查样本。

本次调
查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问卷94份,回收率为94 %,其中有效问卷为84份,有效率约为89.4 %。

调查对象总体样本的具体情况如下表所示:
表1.1 受调查者基本情况
(二)受调查者的政治关注倾向
大学生是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急先锋”,他们有理想,有抱负,有激情。

与其他社会群体相比,大学生最易将自身命运与国家命运和民族盛衰联系在一起。

大学生高度关注社会政治问题,具有较强的政治参与意识。

现实生活中的政治、经济、教育等事关国家建设、改革和发展的大问题,都高度吸引着他们的关注,尤其是政治性的、带有轰动效应的重大问题,如腐败问题,农民工问题,社会医疗制度改革,下岗与失业等社会问题。

统计结果表明,68 %的受调查者对政治还是比较关注的。

但也有21 %的受调查者对政治态度冷漠。

有29.8 %的受调查者经常了解时事新闻,32.1 %的受调查者比较了解,但是也有将近40 %的受调
查者没有或者是不主动了解时政。

大学生高度关注具有宏观性、全局性的国际问题。

在大学生身上始终不同程度地体现着一种爱国热情,政治责任感以及人文关怀,形成了“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政治参与意识。

在关于上网时关注的内容中,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的有64.3 %。

统计发现,有26.2 %的受调查者经常关注各个方面的国际和国家各类政治新闻;而超过70 %的受调查者只是偶尔关注,只挑自己喜欢的;有3.6 %的同学从不关注。

显然,他们关注对象比较宽泛的同时,关心关注对象的程度也不乏有侧重点。

表1.2 受调查者经常谈论的话题
值得注意的是,大学生更加关注与自己生存发展直接相关的问题,表现出务实化的特点。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利益原则”逐渐在社会中得到了普遍的认同,大学生日益变得理性务实。

比如大学生升学和就业等问题。

笔者通过调查发现,受调查者经常谈论的话题,主要集中在就业,以及与自身密切相关的问题上。

有71.4 %的受
调查者经常谈论的是就业问题,将近60 %的受调查者经常谈论日常的学习生活方面的问题。

有50 %左右的受调查者(主要为男生)经常谈论关于金融危机问题、国际政治方面的话题等等。

仍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缺乏理论素养,对政治理论认识不深刻,甚至不正确。

他们不喜欢政治理论,并不完全因为是理论枯燥、理论僵化,提不起他们的兴趣,而是大学生的政治取向发生了偏差,以功利作为标尺衡量理
论问题和现实问题。

他们不再用阶级标准、理想的标准,而是用利益的标准观察和处理问题,由不着边际的高谈阔论变成关注自身发展的脚踏实地。

(三)受调查者对待政治的态度
对于大学生关注政治的原因,有28.6 %的受调查者是由于受到周围环境和同学的影响而形成的习惯;39.3 %的受调查者认为关注社会政治问题,会对自己的专业方面的学习有帮助;有50 %的受调查者觉得关注政治,了解国家动向,是作为年轻一代公民的责任;有46.4 %的受调查者是出于其自身的兴趣;也有将近26 %的受调查者是因为无聊而随意看看,
或者是出于考试的需要。

表1.3 受调查者关注政治的原因
当代大学生的政治价值观趋向理性,绝大部分的受调查者看待问题和分析问题趋于理性和良性。

面对政治、社会热点问题,能做到参与过程有序,具备合理的分析判断。

笔者通过调查发现,有35.7 %的受调查者对一些国际或国内新闻中报道的事件能够去关注,并比较客观的分析;47.6 %的受调查者会看一些报道,并按照自己的思维去分析;但是也有将近18 %的受调查者不怎么去思考,甚至根本不会花时间考虑。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对人们观念冲击的不断加深,部分大学生自我意识的过分张扬和价值目标的功利倾向日趋明显,价值取向由一元型向多元化发展。

部分大学生出现了严重的个体本位取向,过去那种“先公后私”、“先人后己”、“无私奉献”的精神不复存在,大多数大学生在学习、择业、工作过程中更多想到的是自我价值的实现,在价值取向上表现出强烈的功利倾向。

这些无疑会影响他们参加政治
的热情和积极性。

尽管大学生认识层次上各不相同,但大多数同学对党有正确的认识,政治上追求进步,向党组织靠拢,大多数大学生对党的形象持肯定态度。

爱国主义是大学生最具积极倾向的方面,具有高涨的爱国热忱,富有责任感。

同时,大学生对一些深层次的社会问题表示忧虑,当然,这种忧虑是建立在关注国家发展、急切盼望国家繁荣富强和民族复兴的前提下的,并没有影响他们对国家发展的信心,表现出了目前大学生应有的理智和成熟。

二、影响大学生政治关注意识的因素
大学生作为社会上的精英,是最具有反叛精神的群体,理应具有现代政治觉悟和民主意识,但在我国这样一个受封建传统影响深厚的社会里,其成长过程中无时无刻不受到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所带来的封建传统的影响。

(一)家庭和学校方面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

家庭教育倡导以学习为中心,政治无关紧要。

长久以来,“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几乎是
每一个家长的愿望。

学校教育则倡导以学习和就业为中心,政治教育相对弱化。

他们过于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却忽视对其基本生活技能、非智力因素和基本社会行为规范的培养和教化,更忽视了政治上的积极引导,忽视了对孩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和引导。

这些都不同程度地导致了大学生政治参与存在先天不足和后天的畸形发展。

长期以来,学校管理者在决策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总把学生当作管理关系中次要、从属、被动的一方来对待,存在着管理部门、管理人员“说了算”的现象。

这样,学校管理忽视学生的存在,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机会不多、渠道不畅,使大学生对他们身边的民主参与的不足表现得无可奈何,对距他们较远的社会政治更是冷漠、逃避,甚至消沉,限制了自身政治参与的健康有序发展。

(二)社会和政治体制方面
大学生是社会最为重视和关注的群体,社会发展需要他们的参加。

但是受自身社会地位、知识结构及能力所限,使大学生校园政治参与受到很大的局限,导致政治参与动力不足。

一方面,处于过渡时期的大学生,缺乏必要的经济,在与社会的关系中,属于受控群体,且处在人生观、价值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