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草原教学设计

草原教学设计

五、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课前交流:你去过草原吗?谈谈你所知道的草原或你所了解的赞美草原的诗句、歌曲等。
2.播放歌曲《天堂》,将学生带入草原高远辽阔的境界。
/show/jMfwR-NE2Oki_Vhk.html
3.出示课题,感情读题。
4.教师导言:今天,我们就和作家老舍一起,走进内蒙古大草原,去领略那美丽的风光,去感受那独特的民族风情。
七、教师个人介绍
省份
山东省
学校
高密市东关小学
姓名
马雪莲
职称
小教二级
电话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山东省高密市东关小学
马雪莲,1999年毕业于高密师范学校,现已从教十三年。热爱教育事业,兢兢业业,勤勤恳恳。把满腔的爱奉献给学生,关心学生的学习,关心学生的生活,关心学生的心理,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班级管理,带出了一个个班风好、学风正的班集体。在教学方面,积极要求上进,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认真编写教案。曾获得市教学能手、百优班主任等称号。
1.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蒙汉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思想感情。
三、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语言优美,富有形象感和画面感,因此要加强有感情朗读的指导。可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体验,边读边想象画面:草原一碧千里而又不失秀美的风光;马疾驰,车相随,襟飘带舞,欢声笑语迎远客的场景;敬酒联欢的热闹场面。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朗读将大家带进草原。
2、“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1)出示图片:理解“一碧千里”。
(2)你能否说一些四个字的表示“绿”的词语来?(郁郁葱葱、苍翠欲滴……借机理解“翠色欲流”意思。)
3、“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1)演示“绿色渲染”“墨线勾勒”。
(一)热情迎接:
(1)你从哪些语句感受到这份热情?
(2)出示课件(理解“襟飘带舞”──师讲述:看,热情好客的草原人民,身着节日的盛装,骑着骏马,从几十里外飞奔前来迎接远方的客人,那五彩缤纷的蒙古族服装随风飘动,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3)草原人民扑面而来的热情令人感动,你能否读出草原人的热情?
(4)指名读──齐读(光是一个或是几个人的热情还不足以体现)。
(二)激情相见:
(1)你能否想象当时的相见是怎样的情形──学生即兴表演,教师随机采访:刚才你们说了些什么?你听得懂蒙古族语吗,如果你听不懂,你知道他们在说什么吗?
(2)感情朗读,读出激动、兴奋之情。
(三)盛情款待:
(1)主人们拿出些什么款待远方的来客?
(2)除了吃的、喝的,还不忘以歌助兴,宾主无拘无束,其乐融融。
(3)有感情地朗读。
(四)尽情联欢:
(1)出示课件:联欢的项目有些什么呢?
(2)说明:这些都是蒙古人最喜爱的传统项目,是能骑善射、能歌善舞的蒙古人力与美的展示。
(五)深情话别:
出示课件:背景为夕阳西下的草原,难舍难分的离别音乐(蒙语演唱的《蒙古人》)响起。
师导:夕阳西下,再美好的相聚,也终有分别的时刻,此时的宾主双方站在蒙古包外,望着那一望无际的草原,耳边,悠扬的马头琴声、质朴高亢的蒙古民歌还在回响;嘴里,喷香的奶茶、鲜美的羊肉,回味无穷;脑海中,那雄健有力、明快强烈的蒙古舞蹈依然回旋不已。手握着手,那样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那可真是:──依依不舍,难舍难分(引导学生说出表示舍不得离别的成语)。
五、知识拓展
六、作业:
1.抄写课文中优美的句子。
2.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六、教学反思
《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本课时的教学我始终把朗读放在第一位。教学第一自然段时,我先让学生自主研读,小组结合问题合作学习:如,草原的美,你是从哪些句子中体会到的?作者是抓住哪些景色来写的?为什么抓住这些景物写?等等。请大家读一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想;接着让学生交流说感悟;图文结合理解重点句。抓住句中“绿毯”、“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绿色渲染”等词,并说一说“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的景象,从而体会到这绿色把天地都染绿了。让学生美美地读一读:自由地、放声地朗读这一段,读出自己对草原的感受。这样以读为本,学生从读中想象画面,体会感情,感悟意境,促使学生走进文本,体会草原景色美。本课的教学我利用大量从网上搜集的草原风光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写得十分优美的、需要重点理解的句子。我还利用了有关课文描述的草原风光的多媒体课件,更加直观、形象,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z=&se=1&showtab=0&fb=0&width=&height=&face=0&istype=2&word=
%B2%DD%D4%AD%C8%CB&s=0
小结:
“热情迎接、激情相见、盛情款待、尽情联欢、深情话别”,这一切是那样美好,是那样和谐,人们总希望美好的瞬间能永远定格,永久珍藏。假如你是一名随行的记者,你最想拍下哪一个精彩的瞬间?
这正是──(课件出示:)“蒙古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此时,你就是蒙古同胞,你想说什么?
此时,你就是汉92&cl=2
&lm=-1&st=-1&fm=ala1&fr=ala1&sf=1&fmq=1332236468687_R&pv=&ic=0
(2)不同的心情对周围环境会有不同的感受,你92&lm=-1&cl=2&fr=ala1
&word=%B2%DD%D4%AD%CD%BC%C6%AC
(二)有感情朗读:
从天到地,从小丘到羊群,到骏马、大牛,草原的无限乐趣令人愉快,令人惊叹,令人回味无穷。让我们一起仔细品味、用心赏读吧。
①图片展示,形象感受草原的蓝天碧野,体会“清92&lm=-1&cl=2&word=草原一碧千里
②有感情朗读,读出“清鲜”“明朗”的草原的高远辽阔的意境。
(2)如果此时你就置身于草原之中,你会怎么做?想象:作者会高歌一曲什么?谁愿意上来高歌一曲?
(2)图片展示,感情朗读,体会“柔美”的感觉。
4、“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1)句子比较:
①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②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通过句子比较,引导学生体会这一句看似写骏马和大牛的,实际上是写作者自己的感受,因为作者被草原的美丽景色陶醉了,所以他感到周围的一切事物也同他有一样的心情。
二、导学提纲,自主感悟:
(1)读课文第一自然段,看作者是怎样描写草原美景的,用“——”划出感受深刻的语句,谈谈自己的体会。
(2)读课文2—5自然段,看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表现在哪几个方面?用“﹏﹏”划出感受深刻的语句,谈谈自己的理解或体会。
请大家一边读书,一边思考,把有关的句子标注出来,在句子旁边写出自己的体会,然后与小组同学一起讨论、交流、补充。
/u13/v_NjY4MzYwNjU.html
(三)熟读成诵:
多么优美的景色,多么生动的语言,让我们把这一切永远印记在脑海之中吧,请同学们练习背诵第一段。
四、深读课文,感受人情美
草原的美景,令人陶醉;行车的洒脱,令人向往;而草原的民族风情,更是令人难忘。让我们跟老舍一道,走近蒙古包,去会会蒙古同胞。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
四、教学方法
本教学设计让学生在了解内容、理清文章脉络线索的基础上边读边想象,特别是结合对课文重点词句的品味来充分领略草原的自然之美。通过播放草原课件,让学生看到优美的画面,听到动听的音乐,把他们带入辽阔的大草原。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欣赏着蓝天白云,羊群碧草,激发了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为深入学习课文奠定了基础。然后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反复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美读来再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课文的语言特点。
三、朗读品析,感受草原风光美
(一)句子感悟:
这段文字非常优美,读着读着,让人仿佛置身于辽阔的大草原之中。说说你觉得哪些语句写得美?(重点指导)
1、“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1)词语比较:“空气是那么(清鲜、清新),天空是那么(明朗、晴朗)。”
第三届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教学设计
课题:草原
学校:山东省高密市东关小学
姓名:马雪莲
Hale Waihona Puke 一、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中学□小学√
2,学科:小学语文
3,课时:1课时
4,学生课前准备:
⑴收集资料,了解草原。
⑵学会了本课生字、词语。
⑶熟读本课课文。
二、教学课题
《草原》这篇散文,字里行间浸润着浓郁的草原风情:那一碧千里的草原风光,那马上迎客、把酒联欢、依依话别的动人情景,那纯朴、热情好客的蒙古族同胞,都令人难以忘怀。本文是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并通过这些所见、所闻、所感,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之间的团结。
教学重点:教学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随着作家的叙述,在头脑中浮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从而感受草原风光与人情的美好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品味课文精美的语言,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与初步的审美能力。
教学准备:、1.具有浓郁的蒙古族特色的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天堂》《蒙古人》.
2.下载草原风光和民族风情的图片,制作课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