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言文字词积累

文言文字词积累

文言文字词积累一、通假字。

给通假字注音并解释。

1蝉则千转不穷()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____2窥谷忘反()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____3食之不能尽其材()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____4才美不外见()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____5其真无马邪?()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____6四支僵劲不能动()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____7同舍生皆被绮绣()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____8百废具兴()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____9属予作文以记之()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___10玉盘珍羞直万钱()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____二、文言实词_练习册、课本的注释和课后练习中解释加点字词都是很重要的内容,结合句子掌握意思。

(一)一词多义许1、一百许里()2、先生不知何许人也()3、曳屋许许声()尽1、一食或尽粟一石()2、食之不能尽其材()策1执策而临之()2、策之不以其道()其1安求其能千里也()2其真不知马也()3、()能1、虽有千里之能()2、安求其能千里也()食1、一食或尽粟一石()2、食马者()3、食不饱()因1、余因得遍观群书()2、因势像形()虽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2、游人虽未盛()复1、不敢出一言以复()2、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益1、益慕圣贤之道()2、开卷有益()乃1、久而乃和()2、乃重修岳阳楼()3乃不知有汉()绝1、天下独绝()2、猿则百叫无绝()3、佛印绝类弥勒()4、群响毕绝()5、巧妙绝伦()故1、故余虽愚()2、故使人问之()可1、潭中鱼可百许头()2、明灭可见()去1、去国还乡()2、西蜀之去南海()3、委而去之()(二)古今异义1几欲先走走:古义()今义()2属予作文以记之作文:古义()今义()3而或长烟一空或:古义()今义()4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尝:古义()今义()5是进亦忧退亦忧是:古义()今义()6主人日再食再:古义()今义()三.词类活用(一)名词活用为一般的动词泉而茗者,壘而歌者,红妆二蹇者亦时时有(二)名词用作状语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三)使动用法使之怎么样1动词的使动用法作则飞沙走砾 2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凄神寒骨3名词的使动用法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四、意动用法可译为认为。

,以。

为。

心乐之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一)①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②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③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临溪而渔身临其境B.山间之朝暮暮色苍茫C.杂然而前陈推陈出新D.觥筹交错一筹莫展2.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1)云归而岩穴暝暝:(2)佳木秀而繁阴秀: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翻译:4.用简洁的语言归纳第②段的段意。

答:(二)岳阳楼记范仲淹①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属予作文以记之。

②予现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③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⑤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⑥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具:(2)淫雨霏霏,连月不开。

开:(3)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去:(4)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偕:2.第②段说“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中“览物之情”的“异”表现在哪两个方面?在文中用波浪线画出。

3.用现代汉语把下面句子的意思生动形象地表述出来。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4.下面一则链接材料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有什么联系?表现出作者怎样的思想境界?【链接】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梁惠王下》)(三)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

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既醉而退,不吝情去留。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常著文章自娱,颜示己志。

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②三间茅屋,十里春风,窗里幽兰,窗外修竹。

此是何等雅趣,而安享之人不知也。

懵懵懂懂,没没墨墨,绝不知乐在何处。

惟劳苦贫病之人,忽得十日五日之暇,闭柴扉,扫竹径,对芳兰,啜苦茗,时有微风细雨,润泽于疏篱仄径之间,俗客不来,良朋辄至,亦适适然自惊为此日之难得也。

凡吾画兰画竹画石,用以慰天下之劳人,非以供天下之安享人也。

《郑板桥集》1.选文①中最能概括五柳先生性格的一句是选文②描写的主要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2分)(1)亦不详其姓字详:(2)用以慰天下之劳人慰:3.翻译下列句子。

(2分)好读书,不求甚解。

4.比较阅读选文(一)和选文(二),举例谈谈郑板桥与陶渊明在思想品格上有哪些相同点。

(只谈一点即可)(2分)(四)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⑴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⑵策之不以其道()⑶鸣之而不能通其意()⑷执策而临之()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划线句子的意思。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3.作者借“千里马”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4.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而尚未被“伯乐”发现,你该怎么做?(五)阂县林琴南孝廉纾①六七岁时,从师读。

师贫甚,炊不得米。

林知之,亟②归,以袜实米,满之,负以致师。

师怒,谓其窃,却弗受。

林归以告母,母笑曰:“若心固善,然此岂束修③之礼?”即呼备④,赍⑤米一石致之塾,师乃受。

[注]①林琴南孝廉纾(shū):林纾,字琴南,福建阂县(今福州人)。

近代文学家,尤以翻译外国小说名世。

孝廉,明清时对举人的称呼。

②亟:急忙。

③束修:本指十条干肉,后来通常指学生拜师或亲友之间赠送的礼物。

④呼备:叫人准备。

⑤赍(jī):携带。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⑴从师读()⑵以袜实米()⑶负以致师()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划线句子的意思。

若心固善,然此岂束修之礼?3.林琴南为什么急忙回家取米送给老师?从中看出林琴南是一个怎样的人?[甲]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乙]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再适长山朱氏。

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

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

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往往馕(zhǎn)粥不充,日昃(zè太阳偏西)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

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宋明臣言行录》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①媵人持汤沃灌:②腰白玉之环:③既长,知其世家④往往馕粥不充:2.将文中划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②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3.[甲][乙]两文都有写生活条件艰苦的句子,请你各摘录一句。

[甲]文:[乙]文:4.[甲][乙]两文告诉我们怎样的道理?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的认识。

知识储备积累文言文知识一、人称代词第一人称代词:吾,我,余,予第二人称代词:汝,尔,若,乃第三人称代词:之,其,彼,伊,焉二、指示代词1近指代词:是,此,斯,之可译为:这,这个,这里,这样2远指代词:其,夫可译为:那,那个,那里,那样3虚指代词:或4无定代词:莫,无可译为:没有谁,没有哪一样东西三、副词(一)程度副词1表轻度:稍,微,少译成:稍微,略微2表深度:愈,益,弥,尤译成:更加,尤其3极度高:绝,极,至,大,甚(二)范围副词1表总括::悉,皆,咸,毕,俱,举,凡,尽。

2表仅限:惟,但,止,才,独相当于“只”3表共同:共,并,俱,偕(三)1过去时:A、表示“已经、曾经”的意思的有:既,尝,已,业B、表示“以前、当初、过去”的有:向,本,昔C、表示“常常、经常、向来”意思的有:素,恒2现在时:方,正,会表示动作、行为正在进行3将来时:且,将,欲4表示短暂:寻,未几,既而(四)频率副词1、表示“常常,往往,一再,再三,多次”的有:屡,数,每2、表示“再,也,还,第二次”等重复的副词有:又,复,尚,更,再(五)语气副词1、表示肯定、确认:必,诚(相当于“一定,实在,果真”)2、表示否定、禁止:不,弗,未,非,勿,无,莫,微(相当于:不,没有)3、表示推测、估量的有:或,得无,可(相当于:恐怕,或许,几乎,可能)4、表示反问:宁,其四、介词、连词、助词为:1、动词:a、为人五,为窗八b、是为东坡2、介词:a、对,给,向不足为外人道也b、被以:1、介词:a、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可译为:在,从b、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不以物喜扶苏以数谏故c、介绍动作、行为所及的对象,可译为:把,拿,用以丛草为林以衾拥覆d、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用,依靠,按照策之不以其道2、连词:a、表示假设,可译为:如果b、表示目的,可译为:来,以便无从致书以观属予作文以记之c、表示结果,可译为“以至,因而”以塞忠谏之路d、表示修饰,可译为:地、着,也可不译于:1、表时间,可译为:在,到,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2、介绍行为发生的处所、环境,可译为:在,从,到行者休于树泻出于两峰之间者太守与客来饮于此3、介绍行为所及的对象,可译为:向,对,给每假借于藏书之家4、用在形容词之后,介绍比较对象,可译为:比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而:1、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却,但,可是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而年又最高2、表示承接关系若夫日出而林霏开3、表示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就,才等潭西南而望4、表示并列关系,可译为:又,而且,也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之:1、代词他,她,它(们)指代具体的人或事策之不以其道2、指示代词可译为:这项为之强3、的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4、表示限定关系,可译为:以郊田之外5、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倩女之靧面6、动词:去,往吾欲之南海7、凑足音节无实意久之,目似瞑,意暇甚文学常识积累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二、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四、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五、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六、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七、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八、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九、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十、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十一、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十二、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具体环境十三、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十四、其他:(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二)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相关主题